2024年11月18日至24日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今年的活动主题是“教育、倡导、立即行动”。每年的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都在提醒我们要正确认识和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相关知识吧。
抗微生物药物主要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等,它们通过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来预防或治疗感染。
1、常见抗生素
名字里面一般带有:“××西林”、“××霉素”、“头孢××”、“××沙星”,如阿莫西林、地红霉素、头孢呋辛、莫西沙星等等。
2、常见抗病毒药物
名字里面一般带有:“×××韦”,如阿昔洛韦、奥司他韦等。
3、常见抗真菌药物
名字里面一般带有:“××康唑”、“××芬净”,如氟康唑、卡泊芬净等。
常见抗微生物药物使用误区
误区一:把抗生素当作感冒药或退烧药
多数患者在出现感冒或者发热时,第一时间就会服用阿莫西林、头孢呋辛等抗生素,然而约90%感冒发热是由病毒感染引起,抗生素并不能杀灭或抑制病毒。
误区二:把抗生素当作消炎药
消炎药通常是指能够消除机体炎症的药物,很多炎症并不是由细菌引起的,常见的消炎药是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抗炎药。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使用抗生素无效,需要使用布洛芬、塞来昔布等非甾体抗炎药。
误区三:一腹泻就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只能针对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如为病毒引起的腹泻、或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服用抗生素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会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引发胃肠道不良反应。
误区四:将抗生素作为预防感染的常用药
切不可盲目将抗生素用于预防特定病原菌所致的或特定人群可能发生的感染,这样不仅达不到预防感染的目的,反而会导致细菌耐药。
误区五:同时服用多种抗生素效果更好
治疗时若单一用药可以有效控制则不需要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用药时,也不能盲目联合使用,需选择有协同作用或相加作用的药物联合,如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加庆大霉素,而不能选择同类抗生素联合,如青霉素类加头孢菌素类。
误区六:觉得没有效果就自行增量或者换药
一些时间依赖性的抗生素需要达到有效浓度持续一段时间后才会发挥效果,比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即使加大用量,药物浓度增高,也不会加快药效,而且部分药品盲目增量会使不良反应加重,如庆大霉素增量可能会导致听力减退、肾功能损害等严重后果。
误区七:症状一旦减轻就自行停药
症状减轻并不意味着细菌被完全消灭,可能只是细菌数量暂时减少,一旦停药,剩下的细菌又会大量繁殖,使感染症状再次出现,反而增加了治疗难度。
误区八:输液好得快
不是所有的抗感染治疗都需要输液,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用药途径,一般遵循“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输液会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较口服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滥用抗微生物药物的危害
危害一:细菌产生耐药性
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后,会使抗微生物药物逐渐失去效力,使得一些原本可以轻松治愈的感染性疾病变得难以治疗,从而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危害二:引发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
抗微生物药物的滥用可能导致过敏反应、胃肠道不适、肝肾功能损害等,如:青霉素过敏,会使全身出现丘疹、荨麻疹、瘙痒等,严重会导致过敏性休克;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耳毒性会导致前庭功能损害、耳蜗神经受损,严重会造成永久性耳聋,而肾毒性主要损害肾小管,影响肾小管的功能,临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红细胞尿;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喹诺酮类会造成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不良反应。
危害三:菌群失调导致二重感染
当长期或大量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时,会打破菌群的平衡,敏感菌被大量抑制或杀死,使得不敏感菌大量繁殖,造成菌群失调,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新的感染,即二重感染。常见的二重感染“鹅口疮”,就是长期使用抗生素后,口腔内的念珠菌大量繁殖,使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白色斑膜形成鹅口疮;比较严重的二重感染“伪膜性肠炎”,即艰难梭菌在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下过度生长并产生毒素,引起肠道黏膜坏死,形成伪膜,临床表现为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水样便或脓血便、发热、脱水、甚至休克等。
多数抗微生物药物属于处方药,应凭医生开具处方购买,不能到药店随意购药。
如果出现感染症状,如病毒感染,则多会出现咳嗽、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需使用抗病毒药物;如细菌感染,则多会出现红肿、发热、化脓等症状,需使用抗生素;如真菌感染,则多会引起皮肤瘙痒、脱屑等,需使用抗真菌的药物。总之,应及时就医,由医生根据病情及检验结果进行诊断,并开具合适的抗微生物药物。
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不得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即使症状有所缓解,也应完成整个疗程,以确保彻底清除病原体。
良好的手部卫生有助于限制感染的传播;保持环境清洁、避免接触感染源等,有助于减少感染的发生,从而减少对抗微生物药物的需求;加强体育锻炼,强身健体,增加抵抗力。
本文图片及视频均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公众号和官方网站
撰稿|黄智节(药剂科)
编辑|彭滟淋(宣传科)
审核|俞 还(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