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非遗 | 50多年的专注,只为……

旅行   2024-11-01 18:11   云南  


“哐当!”一声铿锵有力的打铁声响彻作坊,如同历史的回音,在古老的新寨上空久久回荡。64岁的项老赛,这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正凝视着手中的刀身,眼神中闪烁着匠人的执着与智慧。他拿起铁锤,再次落下,又是一声清脆的“哐当”,每一次敲击都仿佛是对岁月的致敬,对技艺的坚守。

说起户撒刀,必须说起户撒刀王——项老赛。项老赛,男,阿昌族,家住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户撒乡腊撒村委会新寨,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这位从贫苦农家走出的铁匠,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为户撒刀王的?他的故事,如同户撒刀一般,经历了千锤百炼。

12岁打铁 16岁当师父

项老赛手脚勤快,爱学习,爱钻研,学打刀很快。

12岁时,项老赛便开始跟着父亲学打刀。14岁便能独立打出成品,16岁便开始带徒弟。

那几年他白天外出劳动,一空闲就跟着父亲打刀、磨刀。够不着打铁的砧板就垫着木板站在上面打,磨刀石不知道磨坏了多少个。

“是父亲,也是师父。他对我很严格,手脚勤快才能学到东西。”项老赛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眼中满是感慨。

项老赛的锻刀技艺,是学会不满足,跟着多名师父学来的。

16岁出师,他并不满足,开始四处求学,跟随了八九个师父,学习老铁匠们的特长。其中,线老寨的技艺让他至今印象深刻。

“线老先生看刀的技术可谓是毒辣,只一眼就能看出刀身轻微的曲直变化。”线老师父是专门打大砍刀的,对刀身曲直的技艺尤为精通。

“打刀是个技术活儿,需要精准地掌握力度,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不及。做人亦是如此,要精准。”线老师父的这句话让我受益终身。

在线老寨的指导下他不断摸索、实践,终于掌握了这门技艺,并且这辈子就只专心做一件事——打刀。

革新户撒刀 美观又锋利

1979年是项老赛人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他卖出了一把15元的刀。当时户撒刀的作用主要是用于生产生活,没有其他价值。项老赛发现,如果按照传统的方法制作的户撒刀,价格低廉,利润微薄,一把刀仅售价1.8元,除去成本费用只有1-2毛的利润。

他开始思考如何创新,让户撒刀更有市场。他一边向老铁匠们学习技艺,一边创新。

“白天打刀,晚上设计,不断地尝试、改进。”项老赛说道,那时候,我就是想着让户撒刀做出一些改变。

终于,当他第一次把自己新设计的刀拿到街上去卖时,一位顾客直接15元卖走了。这让他看到了户撒刀的广阔市场,也让他明白了,一把好刀,不仅要锋利,还要美观。刀不仅仅是工具,也可以是收藏品。

放弃高薪 坚守户撒古艺

因为打刀技术过硬,项老赛也曾收到过当时小有名气的刀具厂发出的橄榄枝。

刀具厂老板跟他谈:“项老赛,你来我们道具厂上班,给你开高工资,还管你住房和饭。”“我还想继续研究我们的户撒刀。”项老赛拒绝的很坚决。

项老赛坚守在作坊里,用双手延续着这门古老的技艺。

“户撒刀的制作过程繁琐复杂,需要经过下料、制坯、打样、修磨、饰叶、淬火、创光、做柄、制带、组装等10多道工序。”项老赛一一介绍,户撒刀锻造纷繁复杂的制作过程。

项老赛一直都研究改进户撒刀锻造技艺,2007年、2008年、2009年,户撒乡连续三年举办民族手工艺比赛,项老赛的刀都荣获了“刀王”的称号。

项老赛用自己的智慧与坚韧,守护着这门古老的技艺,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来源 :目瑙纵歌之乡陇川   作者:李平 尹兴朋 桂金再

编辑 :杨丽彬  审核:杨旻 杨国芯


免责声明

  • 本微信公众平台所发表内容注明来源

  • 的,版权归原出处所有。

  • 转载内容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

  • 仅供参考,如有侵权,即刻删除。

  • 联系电话:0692-2130260

  • 邮箱:dhzlfwxxzx@163.com


欢迎关注“德宏文旅”微信视频号、小红书号、抖音号


德宏文旅
德宏文化和旅游综合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