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人被异物卡住喉咙,无法呼吸时,我们要迅速判断情况,然后采取正确的急救方法。”11月23日晚,在美兰区博爱街道南联社区,一场内容丰富、实践性强的应急救护培训课正在进行,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讲师、琼山区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队队长刘仕富仔细向在场居民讲解应急救护知识。
走进社区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是海口市提升院前急救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建设,通过在市120急救中心引入急救优先分级调度系统、在全市增设急救站点和急救安全屋、打造急救数字平台等方式,持续织细、织密院前急救网络,打造15分钟医疗救治急救圈,为群众构筑起坚实的安全防线。
在海口市120调度指挥中心,调度员正在派调救护车。海口日报记者 苏弼坤 摄
打造15分钟医疗救治急救圈
织牢生命安全“救护网”
“丁零零,丁零零……”11月11日9时许,海口市120急救中心指挥调度大厅电话铃声响起。“这里有一名女子骑车摔倒了,躺在地上一动不动……”接通电话后,一名男子求助道。调度员符可立即引导对方准确提供伤情、地址等信息,并通过急救优先分级调度系统对报警者(MPDS)进行指导,评估患者病情,第一时间调派距离事发地最近的市120急救中心急救人员赶往现场。“我们按照‘就近、就急、就救治能力、就患者意愿’的原则选择医院,尽全力确保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市120急救中心医生陈小妹介绍。
在海口市120调度指挥中心,急救人员正在查看救护车上的急救物资。海口日报记者 苏弼坤 摄
院前急救是城市应急安全保障体系、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近年来,海口市不断完善应急救护网络,不仅在城区建立了5个直属急救站,还积极整合急救资源,签约省、市级共计13家医院为急救网络医院,建立网络医院急救站,基本形成了以直属急救站为主、网络医院急救站为辅的急救网络。
此外,我市还积极增加救护车数量和车载设备,打造15分钟医疗救治急救圈。“我们配备了监护型救护车、越野型涉水救护车、新生儿救护车、转运型救护车等各种类型急救车辆,更好地满足群众对院前医疗急救的需求。”市120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海口市120调度指挥中心,急救人员正在登车出发救援。海口日报记者 苏弼坤 摄
为进一步加强急救指挥调度能力,市120急救中心还引入急救优先分级调度系统。11月27日,记者在市120急救中心指挥调度大厅的LED显示屏上看到,城市地图清晰可见,一个个红色的急救图标不停闪烁,各点位急救车的运转状态在电子大屏上实时滚动显示。
“该系统通过对院前医疗急救信息化系统、应急物资仓库信息化系统和海口市院前急救数据平台进行建设,初步实现了急救车辆、急救业务交互等相关信息化功能,大幅提升了海口院前急救指挥调度效率,筑牢广大群众的生命安全屏障。”市120急救中心调度科副科长张彩云称。
打造红十字应急救护安全屋
撑起健康安全“守护伞”
日前,秀英区海秀街道长秀社区举办“社区青春行动”应急救护培训志愿服务活动,来自海口市红十字会的应急救护培训师为社区居民讲解心肺复苏术、创伤包扎等应急救护知识,并指导居民进行实践操作,提升应急救护动手能力。这是我市持续完善院前急救网络,加快推进社会急救体系建设,为群众撑起健康安全“守护伞”的生动缩影。
在海口汽车客运总站,120急救人员正在对车站工作人员进行急救培训。海口日报记者 苏弼坤 摄
近年来,为让广大群众懂急救、会急救,市红十字会推进应急救护培训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等“六进”活动,并由5家具有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资质的社会培训机构参与急救培训工作,以送教上门、摆摊普及等形式,深入重点行业、重点人群开展急救培训和知识普及,不断提升群众的急救意识和急救能力。
同时,根据群众对应急救护培训需求,在全市各区持续打造红十字应急救护安全屋,通过把红十字应急救护安全屋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积极发挥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作用。11月27日,记者走进琼山区凤翔街道桂林社区红十字应急救护安全屋看到,屋内设有AED、急救药箱、急救培训模型等。
在美兰区龙岐社区的红十字急救安全屋内,急救包装载的急救物品一应俱全。海口日报记者 苏弼坤 摄
“当前,全市已建成18个红十字应急救护安全屋,组织辖区居民开展了超20场次应急救护培训,共计400余人通过培训取得相应急救证书。”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外,我市还在15个急救安全屋所在单位成立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同时组建红十字志愿服务队伍,参与急救培训活动。
此外,海口市120急救中心还发挥专业优势,在万绿园、农垦中学、海口经济学院等地建设急救安全屋,并依托市120急救志愿服务队持续开展急救微课堂,织牢“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急救培训网。
“今年10月,一名学生在操场跑步时突然晕厥,我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参与施救。”龙华区龙桥镇龙桥中学教师郭佩霞回忆,当时她得知消息赶到操场时,发现学生口鼻已经没有气息,心脏无起伏。她初步判断该学生心脏骤停,立即为其开展心肺复苏术,并依托校内的AED帮助进行急救,最终该学生经急救苏醒过来。
工作人员展示全市AED分布地图,从地图上可以清楚地找到就近的AED。海口日报记者 苏弼坤 摄
“以前总觉得急救离我很远,但通过这次成功施救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很重要。”郭佩霞说,她曾经接受过系统的急救培训,今后会带学生一起继续学习急救知识,让大家都能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
打造急救数字平台
建立生命守护“快速通道”
11月23日,在万绿园椰城志愿者之家大厅,市120急救志愿服务队导师肖春柏向市民游客演示如何使用AED进行心肺复苏施救,并利用“海口AED地图”微信小程序,向众人展示如何快速寻找距离自己最近的AED网点。“目前全市共投放了1600多台AED,投放地点主要包括机场、火车站、码头、大型商场、公园等人流较密集的公共场所。”肖春柏介绍。
近年来,为了让“救”在身边,全力保障群众的健康安全,海口市积极打造急救数字平台,通过开发AED远程管理系统,推广AED电子地图,逐步建立完善“海口市AED网络地图”,同时还依托“海南急救培训”新媒体平台建立“线上课堂”,建立“互联网+社会智能急救”模式。
11月26日下午,在琼山区红城湖公园,市民张琴正利用“海南急救培训”微信公众号线上课程,学习创伤救护普及培训相关内容。在该微信公众号首页,除了有急救视频等线上课程、志愿服务等版块,还实时显示培训场次、培训人数、发证张数等信息。“急救培训线上课程很方便,也很有意义。”张琴告诉记者,有了线上课程,她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急救知识,还能线上进行急救知识考核。
在海口市120调度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可以清晰看到市内各救护车运行情况。海口日报记者 苏弼坤 摄
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大力推进乡镇急救站建设,在各区选两个镇卫生院建设急救站点,推动解决群众在院前急救中反映的“急救资源不均”等问题,全面提升乡镇急救服务质量和水平。同时,继续开展各类专业与普及类急救培训,加强培训课程的开发和引进;完成急救志愿者院前调派系统开发,开展急救志愿者复训、考核及比赛;健全全市AED管理系统,实现AED信息化与规范化管理;大力推广公共场所急救安全屋、AED和急救包(箱)建设海口经验和海口模式。
普及急救知识 守护生命安全
急救在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无论是心脏骤停、溺水、烧伤等意外情况,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可以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挽救生命。掌握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等基本急救技能,每个人都可能在关键时刻成为他人的救命天使。
近年来,海口市积极开展“六进”急救培训,并在全市多个社区、公园等地打造急救安全屋,上线“海口AED地图”微信小程序和急救培训线上课堂,全力织密织细群众生命健康“安心网”。
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支持与参与,应建立健全急救知识技能普及长效机制,大力开展公众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活动,走进社区、学校、企业等地,向公众传授急救方法和技巧,增强群众参与现场救护的意识和能力;通过现场演示和互动教学,让更多人了解急救的重要性,并学会正确的急救操作,让群众“敢救、会救”,实现急救更及时、生命更安全。
此外,还应加强对“急救免责”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减轻施救人员心理负担,让懂急救、会急救的群众能安心伸出援手。
来源:海口日报 | 记者:赵汶 符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