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顶级人生智慧

文摘   2024-12-02 11:27   广东  

拍摄于清远瑶寨


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出自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之手,是道家哲学的精髓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部哲学巨著以精炼的语言,阐述了宇宙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基本法则。

《道德经》的核心理念是“道”,它代表着一种无形无象、超越具体形态的终极真理,是所有存在与变化的根基。书中倡导“无为而治”的理念,主张顺应自然的法则,强调“柔弱胜刚强”的原则,推崇谦逊、宽容与简朴的生活哲学,引导人们效仿水的“上善若水”之德,利他而不争,谦卑而不傲,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老子认为,真正的力量并非体现在外在的刚硬与强势,而是在于内在的柔韧与顺应。他提倡“知足常乐”,“知止不殆”,通过内心的满足与适度,避免无益的争斗和风险。

 


▼阅读摘抄


01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道德经》


道德高尚的人像水一样。水能够滋润万物而不与任何事物争夺,它总是流向最低处,这与道的无为而治相似。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应该像水一样,选择恰当的位置(不争高位),内心深沉(心如止水),与人交往时充满仁爱,说话诚实可信,治理国家时公正清明,做事有能力和效率,行动合乎时宜。正因为他们不与人争斗,所以不会招致责怪或怨恨。


02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

《道德经》


使用容器盛水时,避免装得太满,留出空间以防溢出;若要使物品锋利,适度锤打即可,过度打磨反而不能持久。人们做事也不应追求过度的盈满和锐利。持有过多的财物不如适可而止,过于锋利的东西容易折断。拥有太多的财富和地位往往难以长久保持,如果因此而变得骄傲自大,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相反,成功之后知道适时退让,遵循自然的法则,才是长久之道。


03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

《加缪手记》


这句话强调了处理复杂和重大事务的基本原则。它意味着任何困难的事情都应该从简单的地方开始,而任何宏大的任务都应该从细微之处着手。通过简化问题和注重细节,可以更容易地管理和完成艰巨的任务。


04

 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

《道德经》


广大的德行似乎看起来不足,建立的德行可能显得低调或不够明显,真实本质似乎在不断变化,广阔的空间没有边界,伟大的成就需要时间,宏大的声音难以听到,宏大的形象难以看见,道是隐秘而难以名状的。这些都体现了道的深邃和难以捉摸的特质。


05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无有入于无间也。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

《道德经》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驾御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进入没有空隙的东西里面。我因而认识到无为的好处。通过无言的教导和无为的实践,可以达到难以匹敌的效果。这是对道家无为而治哲学的一种赞美。


06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

《道德经》


“知足”,指满足于现有之物。“知止”,指适度于未有之物。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遇危险。能够做到这两点,个人和社会就能够长久地稳定发展。


07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

《道德经》


这句话讲述了道家的辩证思想,即事物的极致状态往往看起来不完美,但其功能却能持久。例如,一个看似空虚的容器可以无限使用,一个看起来不完美或不直的事物实际上可能具有更深层的智慧和功能。此外,通过冷静可以战胜寒冷,通过静谧可以战胜酷热,保持内心的清静和宁静是治理天下的根本。


08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

《道德经》


一切生命都在不断生长与演进,内含循环往复的哲理——通过观察自然界万物的生长与衰亡,洞察到尽管万物变化多端,它们最终都将回归其本初之源,这种归返本源的过程,老子称之为“静”,亦可称之为“归根”。这种回归,是一种静谧的状态,它代表着生命力的复原。洞悉这一循环规律,即是深刻把握了“道”的真谛。


09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

《道德经》


活着的人和植物都是柔软的,而死亡则表现为僵硬和脆弱。因此,坚强往往与死亡相联系,而柔弱则与生命和成长相关。在自然界中,过于强大和刚硬往往导致毁灭,而柔弱则能够生存和发展。这表明顺应自然规律,保持柔弱的状态往往比强权和刚硬更有益。


10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道德经》


这句话阐述了道的生成过程和万物的本源。道首先产生出一个统一体,然后这个统一体分裂成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产生出第三者,第三者进一步演化成万事万物。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对立面,在它们的相互作用和平衡中存在。






图片摄影:夜


点击轻松关注▲



 你好呀,我认识你 

 我们一起飘摇在欲望的洪流里 

 也一起沉浸在书籍和电影与的慰藉里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 

 我们在这偶然的交汇中相遇 

 真是一场美妙的缘分 

 

点亮【赞和在看】

为我们的缘分延长一秒

光影书屋
活在欲望的洪流里,也活在书页与银幕的慰藉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