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船山学刊》发表独作论文!

学术   2025-01-31 19:25   中国香港  

原文刊发于《船山学刊》

2024年第4期119至128页

“伦理”与“道德”关系的演变——基于“西学东渐”进程中语汇翻译的考察

毛雪婷



作者简介 


毛雪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在汉语学术语境中,“伦理”与“道德”通常被视作两个“相近相通”甚至可以互换使用的概念,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一直如此。从“西学东渐”进程中的语汇翻译视角看,“伦理”与“道德”的关系呈现出三种形态:一是“道德”隐没于“伦理”;二是“伦理”与“道德”的关系相当于ethics与virtue的关系;三是对“伦理”与“道德”关系的理解,开始融入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道”与“理”之关系的探讨。二者关系的演变,不仅反映了西方伦理学在中国的接受进程,也为现代学术概念的使用规范奠定了基础。“伦理”与“道德”的分译,对于理解它们各自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对“伦理”与“道德”关系演变历程的研究,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东西方伦理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也为我们进一步明晰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提供了历史依据。


关键词:伦理; 道德; 概念史; 西学东渐; 译词


在汉语学术语境中,“伦理”与“道德”两个概念的含义及其关系长期存在争议,至今仍未形成共识。有学者对此进行过词源学分析、概念辨析等,但很少从译介历史的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事实上,在“西学东渐”进程中,“伦理”与“道德”概念的翻译与接受,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晚明时期耶稣会士携西学来华,二是清末基督新教传教士编纂字典,三是日本借字翻译西语。本文将详细阐述这三个阶段的翻译,并据此分析“伦理”与“道德”关系的演变。

一、


明末西方知识体系的引入:隐没的“道德”


二、


清末字典的编纂:virtue与moral(s)/morality, 何为“道德”?


三、


和制汉语中的定译:“伦理”与“道德”分译


结 语



正如严复《天演论》译例言中所说:“一名之立,旬月踟蹰。”[33]149“伦理”与“道德”的定译,经历了近三百年的漫长岁月。通过考察两个概念的译介过程发现,“伦理”与ethics的定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道德”与moral(s)/moral philosophy/morality的定译过程则较为坎坷。“道德”与moral(s)/moral philosophy/morality形成定译的曲折过程,使得“伦理”与“道德”的关系呈现出三种形态。其一,随着西学的引入,ethics进入译者视野,moral philosophy却隐没于ethics之下。其二,ethics与moral philosophy/morality 指向同一学科的事实直到清末才在汉语语境中体现出来。这一时期,基督新教传教士翻译ethics、moral philosophy/morality所使用的译词相近或相同,但后来与moral(s)/morality形成定译的“道德”却被用来翻译virtue。因此,“伦理”与 “道德”的关系相当于ethics与virtue的关系。其三,随着对西方文明了解的深入,西周意识到ethics与moral(s)/morality的含义存在差异,“道德”被用来翻译moral(s)/morality, moral(s)/moral philosophy/morality自此有了独立于ethics的译词,“伦理”与“道德”的含义及关系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与“理”的含义及关系。虽然“道德”的本义更接近于virtue, 但在西周看来,用“道德学”来翻译moral philosophy更能反映出ethics与moral philosophy之间的复杂关系。

当“伦理”与ethics、 “道德”与moral(s)/morality形成定译时,“伦理”与“道德”所携带的ethics与moral(s)/morality背后的西方文明底色,就融入了东方传统文化基因,而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与碰撞也使得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愈加丰富。此外,对于“伦理”与“道德”的含义及其关系的理解,还受到其他文明的影响。不同文明的融合与碰撞,使得“伦理”与“道德”及其关系呈现出难以言明的复杂性。正如李晨阳所说:“哲学不仅反映了跨文化的人类经验共性,而且体现出或多或少以自身方式来塑造对世界和生活的体验。”[34]3“伦理”与“道德”两个概念的含义,既体现了人类经验的共性,又体现了不同文明的差异性。因此,学科意义上“伦理”与“道德”相近相通甚至可以互换使用,一旦追问其各自内涵及相互关系时,这个问题就变得复杂。

汉学研究
研究汉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