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知识产权青年人身边的人与事 ゚∀ ゚
实践锻炼出真知
周华同志现任专利局材料工程发明审查部石油处副处长、二级调研员。2022至2024年,该同志被派往上海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实践锻炼,担任中心副主任,协助中心开展专利预审工作。
2016年1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关于开展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工作的通知》,提出“建立产业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依托一批重点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开展集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于一体,审查确权、行政执法、维权援助、仲裁调解、司法衔接相联动的产业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工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就此应运而生了。
近年来,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一直在持续加强,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知识产权快保护机构建设。在优势产业集聚区布局建设一批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立案件快速受理和科学分流机制,提供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一站式’纠纷解决方案”。
2021年10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同意建设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面向新材料和节能环保产业开展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服务。2022年11月3日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验收,同年11月18日在第十九届上海知识产权国际论坛上,由上海市市长龚正、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共同揭牌。
专利预审是国家知识产权局推行的专利申请快速审查的一部分,只有预审合格的专利申请才能进入专利快速审查通道,可以说专利预审是专利快速审查的前置步骤。经保护中心审批的备案主体,在准备好专利申请材料后,不直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而先向保护中心提交进行预审,合格后,再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则该申请能够进入快速审查通道。也就是说,预审就是引导高价值、高质量案件进入这种快速通道的筛选过程。
上海保护中心聚焦主业,以专利快速预审为主线,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通专利获权“快通道”,全方位为创新主体提供高质量预审服务,护航产业创新。
一是全面发展备案主体,有序拓展“服务圈”。开展知识产权服务进工作站、进园区、进企业等宣讲活动,通过工作推进会、新闻发布会等形式不断扩大在创新主体中的影响力,今年上半年,共新增了733家备案企事业单位,注册代理机构新增323家。截至今年6月底,累计发展备案主体1904家,其中新材料产业925家,节能环保产业979家。备案主体类型以民营企业为主,占81.3%,且79.2%为中小微企业。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05家;科研院所46家;国家实验室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17家;高校15家;上市企业78家;科创板上市企业33家。整体上呈现创新实力强、研发投入大、创新活跃度高等特点。
二是把控质量主线,实现“量”“质”双突破。在预审案件把控上,始终坚持“引导”与“严审”并重,一方面积极引导备案主体提交案件,另一方面,严格排查非正常、低质量申请,及时组织合议排查,确保“预审通道”的“畅通”。今年上半年,共接受专利申请预审请求2104件,已高于2023年整年的接受专利申请预审请求量2029件,在案件量上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2024年第二季度与第一季度相比增长173.6%,增长趋势明显;在预审审查质量方面,上半年受理1762件,合格1266件,其中发明授权1105件,授权率达92.7%,实用新型授权36件,授权率达97.3%。
三是建立工作制度,实现服务“规范化”。制定完善《专利申请快速预审流程处理规范(试行)》《预审能力提升工作方案》《预审案件质量检查办法(试行)》等,修订完善了备案主体管理办法,增加了代理机构注册和备案主体分级管理等内容,以制度规范切实提高预审工作效能。
四是创新服务方式,畅通预审“快通道”。为更好服务创新主体,中心开展主动调研、宣讲培训、定制化服务等多项活动。今年上半年走访调研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10余家单位,主动电话联系企业进行沟通近500次,组织预审宣讲培训十余次,加强技术指导,深入企业“面对面”服务,有效提升了创新主体的满意度,发挥了专利预审“快通道”的作用。针对有特殊申请需求的企业,采取定制化对接服务,围绕重点行业、特定企业、关键技术,成立工作组集中批量审查,显著缩短预审周期,解决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急难愁盼的问题。从2023年初,中心第一件预审案件,从正式申请到最终授权仅用了29个工作日;今年,助力新能源某企业快速预审合格的发明专利《一种锂电池组的散热结构及其散热方法》,仅23个工作日就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至今,预审通过的发明专利平均授权周期38.5个工作日,最快20个工作日授权,对比以往平均授权周期2-3年,效率获得大幅提升,为企业抢占技术高地大大缩短了时间,真正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加速器”。
五是赋能产业发展,撬动创新“加速度”。为了更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创新动能,中心立足产业发展,为相关产业的创新主体举办了预审备案业务培训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题宣讲会等10余次培训会。今年4·26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举办了新能源汽车专场活动,发布并解读了新能源汽车专利布局报告、新能源混动汽车控制系统专利状况报告,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赋能。经中心预审合格的授权专利中,新材料产业专利占比57%,主要分布在电池、光学元件、材料测试、焊接、高分子组合物等细分领域;节能环保产业专利占比43%,主要分布在过滤除尘分离、电磁测量、污水处理、半导体、电机、空气调节、林业等细分领域,通过对产业内企事业单位的细致专业预审服务,有力支撑了产业创新及转型升级。
六是加强队伍建设,增强服务“专业化”。建立了“1周总结、1月分享、1季复盘”的“三个一”人才提升内部工作机制,提高了预审员检索技能、专业知识更新能力和法律适用水平,定期开展内部交流、培训活动,建立健全预审工作考核制度,强化预审员业务能力量化考评,完善激励措施和激励手段。此外,选派预审员作为技术调查官参与专利侵权纠纷审理工作,帮助行政部门准确高效认定技术事实,提升行政裁决工作效能。
最后再和大家简单聊聊我在实践锻炼期间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一)挂职不诿责
提前做功课,走出舒适圈,克服本领恐慌。首先摸清挂职单位工作范围对应我局的业务处室,我局永远是我们强大的后盾;再有,与前任、同类型的挂职单位及时沟通交流、取经,储备相关课件和PPT、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等相关知识积累。
(二)谋事不搅事
多看多学多听多想、摆正位置、明确目的,找准工作切入点,分析与原工作的异同、发挥特长和优势(例如预审与审查工作异同)。
(三)随和不迎合
代表我局本单位形象,谨记身份、遵守制度。清晰的边界感、对于人事财务、合同签订等敏感事项不适合参与过问;做事先做人、以诚相待、主动适应、积极融入。
(四)帮忙不添乱
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补位应变能力,结合工作实际,及时总结复盘,把经验做法拿出去、带回来。
(五)从审批到服务——直面第一线时的几个度
从保护中心的职能定位来看,有三结合的特点:与地方保护优势特色产业布局相结合、与地方保护体系建设相结合、与知识产权审查工作相结合。不同于专利审查(审批),预审工作的定位是服务,它最大的特点是帮助创新主体让高价值、高质量的申请快速获得授权。
近距离的面对一线、面对企业,听到他们的需求和声音,从这一点而言,比相对审批工作,它也显得更有温度。并且,预审工作与地方产业集聚、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等工作息息相关,更凸显了服务职能,特别是在上海率先提出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新品牌“市政府一网通办”中,备案申请、专利预审将作为公共服务事项完成线上对接,届时创新主体可在行政公共服务平台,按要求进行数据上传、填报信息等,推动服务进一步智慧化、惠民化,实现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
去年主题教育期间,我牵头负责1项课题,“基于用户满意的预审工作机制研究,助力预审工作提质增效”,针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不同类型的预审备案主体,进行走访调研,发现预审工作与创新主体感受之间仍存在“温差”,例如行业龙头企业预审需求不明显反而维权等方向诉求多、预审本身公益但代理费用高、高校担心预审不通过影响正常申请权益等。
从获得感或者满意度的角度,我们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奋斗永远在路上。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更应精细化、定制化,扩大预审服务覆盖范围,优化完善预审业务各环节,进一步加强预审员的队伍建设和能力培养,真正让好钢用在刀刃上,助力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
作者单位 | 材料部
责任编辑 | 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