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陕西科技大学“沙土地里的春天”社会实践团赴西吉县火石寨乡石山村调研当地村民对地膜的了解和使用情况。
初到石山村
到达石山村党群服务中心,由村会计带领实践团前往当地生态采摘园。在村会计口中得知,采摘园占地共五十余亩,有二十余个大棚,分别种有青椒、土豆、玉米及西红柿等作物,使用地膜大多为白色地膜,仅西红柿铺设黑色除草地膜,且地膜使用期限都为一年,第二年需人工将地膜除去,耗时耗力。实践团在村会计的示范下,亲手体验挖土豆,“在挖土豆时,可一并将地膜部分带出,减少单独清除地膜的成本”,村会计提到。
采摘园承包人杨彪大爷来工作时得知实践团的到来,热情地邀请实践团成员采摘棚内蔬菜,为实践团介绍各个大棚的种植情况。由于现有白色地膜较薄,在清除地膜时地膜容易断裂,导致无法地膜难以除尽,容易造成白色污染,杨大爷强烈希望地膜能够加厚,也对实践团的新型可降解地膜十分感兴趣。
深入调研
回到石山村,实践团进行分组调研,从三个方向深入石山村。实践团随机选择村民进行采访,询问村民家中是否种地,所种作物种类,是否使用地膜,所用地膜类型及来源等问题。调研显示:大多数村民家中都有农田三四亩,作物大都为玉米(极少数种有小麦等其他作物),村民都铺设在乡政府购买、由乡政府统一发放的白色地膜。当地政府会给予一定购膜补贴,并设有专门的残膜回收点,收购村民地中残膜,为村民提供极大惠利。
实践团采访到一位79岁的奶奶。李奶奶家中种植一些日常食用的菠菜、青菜、南瓜等蔬菜,家中使用的也是白色地膜,但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地膜经常重复使用。但国家对奶奶家的扶贫力度很大,李奶奶跟她老伴现在每月都能领到几千元的扶贫补贴。
实践团成员走到某条巷子尽头时,发现一户挂有两张党员之家标牌的人家,采访得知这户人家的主人就是杨支书。杨支书在基层工作八年,全身心投入石山村脱贫攻坚,手上的伤正是这段时间防汛时摔伤造成。杨支书对全村情况非常了解。杨支书提到,当地散户只铺设白色地膜,政府为村民购买地膜优惠60元,仅售40元一卷,可铺设一亩地。当问及杨支书对可降解地膜的看法,他表示对可降解地膜的前景非常看好,支持其推广应用,以减少村民在回收残膜时的人力物力。
总结与回顾
石山村当地以畜牧为主,平均每户家中有一二头牛,惠民的地膜为当地作物健康生长提供极大帮助,种植的玉米即可作为粮食食用,也可为肉牛提供饲料,虽然当地生态保护政策对村民有少许限制,但火石寨得天独厚的丹霞地貌每年可吸引几十万游客前来游玩,为当地带来很大一部分创收,虽然距离习近平总书记的“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仍有很大一段路要走。但有杨支书这样奋斗在基层一线的干部,实践团相信石山村会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