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效应
频繁交往增加相互吸引力
心理学家罗伯特·扎荣茨指出,人们对某样东西的喜爱程度会随着这样东西出现的次数增加而增强。
接近效应是指,我们总是倾向于和我们经常见到的人成为朋友或恋人。这种现象可以用一种进化论的观点解释:当动物最初面对某一陌生动物时,第一反应是恐惧和攻击,但是在反复接触该动物后,它逐渐意识到自己预期的威胁并没有发生,于是它的消极行为反应就将明显降低。
皮格马利翁效应
期望和信任是自信与自尊的源泉
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把暗示和预期对心理学实验效度的影响称为“实验者期望效应”,而把出现在实验室以外这种期望效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关于皮格马利翁还有一个有趣的神话故事。相传古希腊有一位叫皮格马利翁的雕塑家,他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的“少女”盖拉蒂,他深深地爱着盖拉蒂,也希望盖拉蒂能够接受自己真诚的爱。他的真诚感动了女神,女神决定帮他。
一天,皮格马利翁凝视着雕像,发现雕像变成了活生生的人,眼中充满爱意地向自己走来。后来皮格马利翁的雕塑成了他的妻子。人们就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了一个“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
巴纳姆效应
看起来懂你的人不一定真的懂你
人们往往会把那些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认为是对自己的准确描述,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巴纳姆效应”。
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心理分析让被试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段分析描述得跟自己完全一样,并且几乎没有人意识到其他人也同样认为这段分析描述的就是他们自己。下面一段话就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是一个非常体贴的人,总是及时地帮助别人。但是也有一些时候,你会发现你有一点点自私……有时候你太忠于自己的感受以至于会暴露过多的自己。你善于思考,并且对任何事情,在改变想法之前都希望看到证据。如果你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你会非常小心,直到你看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才会充满信心地行动……你知道怎样做一个好朋友,你懂得训练自己,所以在别人看来你都在掌控之中,但其实有些时候你是缺乏安全感的。你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比现在更受欢迎,更加自如。你面对世界表现得很有智慧,这种智慧来源于艰难的体验而非书本学习。
从众效应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我们的行为常常会在某些直接压力下变得与他人的一致,这就是从众。简单地说,从众就是个体行为追随其所在群体的某种行为模式。无论你是否喜欢,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从众的世界里。
从众有多种表现形式有顺从、服从和接纳。顺从是人们由于外部力量表现出的从众,不一定与个人喜好完全一致;服从是人们在外部明确的命令下表现出顺从的反应,往往是为了获得奖励避免惩罚;接纳是人们发自内心的从众行为,是真诚和快乐的。
在日常生活中,特立独行的人非常容易遭到排斥,惧怕排斥感会导致人们支持自己原本不愿接受的事物。同时,当人们处于信息模糊的环境中时,个体很容易信任周围其他人得出的某项结论和解释,并表现为接纳的态度。
旁观者效应
求助时最好明确求助对象
当你目睹了某人需要帮助的紧急情况时,却有许多因素会影响你做出挺身而出并提供帮助的决定。心理学上把突发事件中的帮助行为称为“旁观者介入”,反之则为“未介入”。
约翰·达利和哥伦比亚的比勃·拉塔内指出,在危难时刻,旁观者越多,愿意伸出援手的人就越少。这就是“旁观者效应”。在突发事件中,旁观者越多,人们的心里类似“别人会去帮助他的,我就不必去了”的想法就会越强烈。达利和拉塔内认为,在某种情况下,就算是关系很近的群体也不比个人更乐意提供帮助。
囚徒困境
合作与背叛的智慧
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谈及合作。然而,在某些时候,优势策略意味着人们要采取不合作态度,而信任和合作带来的却是劣势策略。囚徒困境的故事是关于合作与背叛的模型。
两名犯罪嫌疑人被同时关押在监狱里,彼此失去联络。警官为了鼓励他们招供,设立了这样的制度:认罪并交代同伙罪行的那个将被无罪释放,而他的同伙将得到严惩;如果两名嫌疑人都认罪了,由于态度良好,他们将得到中等程度的惩罚;如果两人都没有认罪,那么他们都将获得轻度惩罚。
如果考虑共同利益,都不认罪是最优的策略。然而两名罪犯并不了解对方会如何反应,所以会进行这样的比较:如果我不认罪,面临的结果是轻度惩罚或者严惩;如果我认罪了,面临的结果是无罪释放或中度惩罚。通过比较发现,认罪是优势策略。这样的困境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合作可以获益的道理人人知晓,但是信息不对称往往引发人们的不合作行为。
【自我成长】往期文章,点击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