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金彩津声》之《金融津貌》节目邀请市委金融办副主任、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副局长张建华携相关处室负责同志走进直播间,为广大听众介绍2024年天津金融发展的亮点成效,2025年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
主持人:2024年12月30日,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总结2024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2024年天津金融业发展有哪些亮点成效?
张建华:2024年是天津实施“十四五”规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关键一年。全市金融系统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聚焦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和“三新”“三量”工作,围绕“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工作主线,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并取得积极成效。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金融业增加值1684亿元,同比增长6.5%,快于全市GDP增速1.8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13.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9个百分点,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下面,我从三个方面介绍一下天津金融的主要工作和亮点成效:
第一方面,深化金融改革发展,持续提升金融创新运营示范能级
一是强化政策引领。经过持续争取,2024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会同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金融支持天津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是党中央赋予天津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功能定位9年来,国家层面出台的首个支持天津发展的综合性金融政策。我们围绕《意见》进一步细化明确3个阶段性主要目标和120条有力举措,目前正在清单化、项目化深入实施。各金融机构迅速部署落实,加大对天津信贷投放和资源倾斜,看好天津、深耕天津、重仓天津的态势逐步显现。
二是打造金融名片。随着金创区建设方案及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金创区“四梁八柱”日益形成,发展蓝图更加清晰。我们在全市重点打造和平金融历史文化区、河西金融发展活力区、东疆租赁创新示范区、“于响”产业金融发展区等四个主题鲜明、业态集聚的金融集聚标志区,以点带线、以线扩面实现金融要素集聚。特别是,将闲置15年的原开滦矿务局大楼提升改造为天津金融展示中心和金融机构服务中心,在首届天津五大道金融论坛期间正式开放,通过市场化盘活、专业化运作,打造“泰安道5号”这一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化品牌和践行“三新”“三量”的典型案例,成为金创区之“眼”。
三是凝聚特色优势。一直以来,融资租赁、商业保理是我们的“金字招牌”,自贸试验区是金融改革创新的高地。通过大力实施融资租赁、商业保理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租赁公司达983家,资产总额超2.1万亿元,数量和规模连续多年处全国前列;保理公司有534家,资产总额2955亿元,融资款余额2486亿元,稳居全国首位。作为北方唯一拥有FT账户的区域,业务规模已突破万亿元;跨境人民币超5000亿元,同比增长超40%;累计发布金融创新案例161个,其中全国首单38个,示范引领效果持续显现。
第二方面,围绕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全面提升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质效
一是持续加大金融资源供给。用足用好中央一揽子金融增量政策,推动银行机构运用降准释放资金加大信贷投放,为实体经济营造良好金融环境。截至2024年9月末,全市存量社会融资规模7.55万亿元,同比增长7.76%;截至11月末,全市各项存款余额4.73万亿元,贷款余额4.67万亿元,规模稳步增长,结构不断优化。
二是精准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以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升级等重点领域项目为主要方向,全市金融机构京津冀协同发展项目贷款余额超7500亿元,较2017年末有统计以来增长80%。强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全市首批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超37亿元。
三是着力提升资本市场利用水平。实施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出台落实资本市场改革政策的若干措施,2024年新增上市挂牌企业10家,发行首单基础设施公募REITs项目,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意识和能力持续增强。抢抓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扩容机遇,推动工、农、中、建、交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与海河产业基金等优质资本设立总规模300亿元的股权投资基金,主要投向信创、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关键领域。
第三方面,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更好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
一是发展科技金融。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等部门联合推出金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共同成长计划”、科技金融服务园区“主办行”制度,全市科创企业贷款余额2704亿元,较年初增长26.8%,其中信用贷款余额占比近50%。
二是发展绿色金融。出台全国首个化工领域转型金融团体标准和绿色租赁行业标准,推动钢铁行业转型金融标准试点落地,发布《绿色融资租赁项目评价指南》等3项绿色金融团体标准,全市绿色贷款余额6673亿元,同比增长17.8%。
三是发展普惠金融。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9万亿元,同比增长16.0%,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34.9%,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
四是发展养老金融。“养老金融+养老服务”综合供给能力持续提升,编发《养老金融产品手册》,全市超2800家银行网点完成适老化改造,改造完成率达97%以上。
五是发展数字金融。优化提升“津心融”、天津银行“智慧通”等金融服务平台功能,数字人民币16大类应用场景全部落地,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取金融服务的幸福感和便利性。
结合全市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我们也在积极探索产业金融、航运金融特色发展路径。扎实实施金融服务重点产业链发展3.0版,12条重点产业链新增授信1086.4亿元,同比增长20.2%。建立适港企业金融需求快速响应机制,发布天津航运金融发展指数,有力有效服务港产城融合发展。
同时,我们有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建立天津市地方金融协调机制,扎实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全面加强地方金融监管,强化非法金融活动防范处置,守牢守住不发生系统金融风险底线,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
主持人:我们在全市重点打造和平金融历史文化区、河西金融发展活力区、东疆租赁创新示范区、“于响”产业金融发展区四个金融集聚标志区。目前四个标志区的建设有哪些标志性的项目和特色?
运营管理一处处长王大鹏:2023年底,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的方案》,明确提出在和平、河西、东疆、经开的相关区域,根据产业特点分别打造金融历史文化区、金融发展活力区、租赁创新示范区、产业金融发展区等四个金融集聚标志区。自建设以来,各标志区在优质金融资源集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主题及特色楼宇打造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形成了一些具有标志性的项目。比如,和平金融历史文化区将金融与商旅文深度融合,引进中航证券、东吴期货等机构,整体运营“泰安道5号”,将万通中心打造为航运金融主题楼宇。在河西金融发展活力区,建成金创区实体展示中心和城市会客厅,将鑫银大厦打造为科技金融主题楼宇,将金谊大厦打造为北方人才金融人才中心。在东疆租赁创新示范区,相继落地全球第一大飞机租赁公司中国区域总部、徐工集团经营性租赁总部等项目,将中交C谷铭海中心5号楼打造为港产城特色楼宇,与河北区紧密协作,盘活河北区旺海大厦A座近6000平方米。在“于响”产业金融发展区,相继落地华电、华能等金融类项目,中互金国家互联网金融检测中心、金融标准中心实现运营。此外,标志区金融创新不断涌现,出台《绿色融资租赁项目评价指南》团体标准,上线运营全国首个绿色租赁标准化服务平台,建立了天津航运金融发展指数。全国首笔货物贸易项下国际保理业务、首笔金租公司同业柜台债券以及天津首单认股权项目、首单可持续发展挂钩永续债券等首创性创新业务陆续落地。
主持人:前不久天津获批了钢铁行业转型金融标准的试点,能不能介绍一下在天津落地应用的情况?
王大鹏:据有关研究测算,钢铁行业的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是31个制造业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为此,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研制的首批转型金融标准就将钢铁行业纳入其中。2024年11月,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支持下,天津获批试用钢铁行业转型金融标准。转型金融是绿色金融的重要补充,目的是支持高碳行业和企业低碳转型,对促进经济绿色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自我市获批试点以来,市委金融办、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等单位密切配合、协同联动,多次召开政策宣导会,组织开展“金融走进重点钢铁企业”系列活动,推动金融机构与企业和项目精准对接。近日,我市在全国首创了“转型项目+转型主体”模式,为天津荣程钢铁集团及其关联企业发放我市首批钢铁行业转型金融贷款共1.7亿元。
主持人:转型金融贷款有什么特别之处?对企业有什么好处?
王大鹏:我市发放的首批钢铁行业转型金融贷款,在全国首创了“转型项目+转型主体”模式,具体来说贷款既有对转型项目的固定资产贷款,同时发放了支持经营主体整体层面转型的流动资金贷款,既促进了绿色低碳项目的落地,又推动了企业主体的可持续发展。
主持人:2024年金融业在服务港产城融合发展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运营管理二处副处长刘红娜:市委金融办会同一行两局等部门和金融机构大力发展以航运金融为重点的港航服务业,强化对港口、航运、贸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取得积极成效。一是建立发布天津航运金融发展指数。2024年12月26日,我市正式发布了天津航运金融发展指数,打造“以指数观全局、以指数促发展”的天津航运金融特色品牌。二是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积极性。建立航运服务调研机制和适港企业金融需求快速响应机制,有效调动金融机构服务港产城融合发展积极性。渤海银行、中国银行天津市分行成立航运金融中心,太平洋产险天津分公司成立海外三航部,民生金租设立船舶事业部,金融机构已开发相关产品70多种,为不同场景客户提供有针对性金融服务。三是不断提升航运金融服务能级。船舶融资租赁增长动力强劲,业务规模领跑全国,截至10月末,累计完成861艘船舶租赁、81座海工平台租赁和处置业务,船舶、海工等跨境租赁业务占全国90%以上;跨境人民币使用再创新高,全年结算量超5000亿元;航运保险规模在北方城市表现突出,截至10月末,保费收入超过7.5亿元,同比增长超43.7%;航运类金融衍生品创新应用持续推动,期现业务大幅提升,我市成为全国第四个设立上期所指数衍生品类产融服务基地的省市;航运企业资本市场融资长足发展,天津港集团等企业通过发行科创票据等方式实现融资178亿元。
主持人:设立发布天津航运金融发展指数的主要考虑和意义是什么?
刘红娜:为全面客观评价天津市航运金融各领域、各机构业务开展情况,帮助航运企业降本增效提供选择路径,进一步扩大天津航运金融在全球的辨识度和影响力,天津市委金融办联合中国经济信息社,共同启动了“新华·天津航运金融发展指数”研究。天津航运金融发展指数着眼船舶融资、航运保险、资金结算、航运类金融衍生品、宏观环境五方面,对天津航运金融整体发展现状、金融服务港产城发展成效进行系统总结和量化评估,为促进天津市航运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推进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基于科学方法编制、通过权威媒体发布的指数,具有强大的公信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可以起到“晴雨表”和“风向标”的作用,希望通过建立指数,构建航运金融发展可参可考的量化标准,为其他区域航运金融板块的发展提供“天津样本”,为我国更高层次参与世界航运产业格局提供路径探索。
主持人:2025年,天津在发展航运金融方面有什么具体工作安排?
刘红娜:2025年,全市金融系统将充分发挥航运金融指数作用,以更高的标准,持续推动政策升级、产品创新,扩大重点适港企业范围,开展“金融走进”系列对接活动,以金融赋能港产城融合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发展,打造天津航运金融特色品牌,进一步扩大天津航运金融的辨识度和影响力。
一是充分发挥航运金融指数引导作用。以新华·天津航运金融发展指数为核心IP对天津航运金融发展进行持续立体化的运营推广,形成“以指数观全局、以指数促发展”的天津航运金融特色品牌。
二是组织“金融走进”系列对接活动。扩大重点适港企业范围,围绕港产城发展重点区域和产业,组织开展贯穿全年的“金融走进”系列对接活动,带领金融机构进经济大区、进特色园区、进重点企业,主动开展融资对接服务。
三是增强航运金融服务的创新性和适应性。建立航运企业船舶融资租赁需求定期反馈机制,持续巩固船舶融资优势。发挥“四联四化”联动机制发挥作用,保持跨境人民币结算持续增长。完善天津航运保险信息服务平台,持续提升航运保险领先优势。用好上海期货交易所产融服务基地,积极探索航运金融衍生品。组织金融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金融机构赴先进地区调研学习,为不同场景客户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和服务。
主持人:2024年,国家出台资本市场新“国九条”及“1+N”政策体系,特别是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发布了一系列资本市场改革政策,天津是如何推动资本市场政策落地落实的?
运营管理三处处长林艳红: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工作。2024年,资本市场深刻变化,围绕“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工作主线,天津金融着力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地见效。一方面是加强顶层设计,出台了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成为资本市场新“国九条”颁布后最早出台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相关文件的地区之一;近期又印发了落实资本市场近期改革政策若干措施(也就是我们说的“21条”),明确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加强市值管理等内容。另一方面是推动政策落地,用好资本市场货币政策工具,目前已有4家上市公司取得股票增持回购专项再贷款11.15亿元;我们抢抓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扩围机遇,实现全国首个省级层面与5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同时签署合作意向,签约总规模达到300亿元,目前首批6只试点基金正在推动落地;发挥新三板规范培育企业主阵地作用,2024年新增上市挂牌企业10家,其中挂牌8家,创近五年新高。
主持人:作为我市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创服务生态圈,天开园一直备受关注,发挥金融对园区企业的支持作用对企业快速发展成长至关重要,我们在金融服务天开园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林艳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壮大耐心资本,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我们按照会议精神要求和市委市政府部署,从三个方面推动金融赋能科技创新。一是打造天开基金群。发挥政府引导基金领投撬动作用,推动9支规模18.34亿元天使子基金注册天开园,引聚天开九安科创母基金、天开园创业种子基金等集聚天开园,推动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二是积极开展上市培育。充分发挥区域性股权市场上市培育孵化功能和沪深北交易所三大服务基地资源优势,设立“天开科创板”,入板培育企业151家,打造我市科技金融路演中心,搭建集路演、培训、论坛、对接等功能一体的线上展示平台,提升企业与资本对接效率,助力企业依托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三是持续提升科技金融专营能力。推动7家银行在天开园设立科创分支机构,渤海证券搭建天开园“资本市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天银金租挂牌成立天开园工作室,市担保公司开设天开园服务窗口,推出科技金融专属产品,形成科技金融一站式服务集聚地,聚焦服务园区企业发展壮大。
主持人: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的关键之年,市委金融办将采取哪些措施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
张建华: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的重要一年。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以全面加强金融系统党的建设为统领,以服务高质量发展、加快金创区建设为主线,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统筹监管与创新、统筹稳增长与强化债,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在高站位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上取得更大成效。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进一步加强金融系统党的建设,积极探索推进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把党的领导贯穿到金融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为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加强金融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打造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金融干部人才队伍。
二是在高效能服务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更大成效。深入贯彻落实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资本市场改革政策,有效运用释放资金,紧盯消费、投资、外贸、外资等领域支持政策,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三新”“三量”等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强化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增强需求与供给的适配性、平衡性,引导金融机构聚焦重点精准支持,助力项目提速建设,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三是在高品质推进金创区建设上取得更大成效。深化金创区建设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用好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深化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引导租赁、保理等行业进一步巩固优势。发挥四个金融集聚标志区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区域重要节点和重点楼宇建设,提升“泰安道5号”运营品质,引聚更多标志性项目,以点带面促进金融要素集聚,逐步建成有较强影响力的金融产业集群,加快打造服务实体有特色、改革创新有活力、金融标准有品牌、金融监管有成效、金融发展有质量的金创区。
四是在高水平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上取得更大成效。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把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作为重中之重,深入推进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用好REITs等创新工具,持续加强对新科技、新产业、新赛道、新市场的金融支持,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加快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和产品服务供给,精准支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深化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优化数字化金融服务平台功能,增强金融服务覆盖面和可得性。用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制机制,推动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协同发力,助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五是在高标准强化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上取得更大成效。优化央地协同工作机制,以“五大监管”为抓手,促进各类地方金融组织规范健康发展。坚持不懈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依法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以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风险、不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我们将坚决扛起新时代金融工作重任,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贯彻到工作的全过程,善作善成、落细落实、见行见效,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建设贡献更多金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