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老人们还有未来吗?

文摘   2025-01-27 16:56   四川  

衰老是生命进程中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无论身处何地,无人能够幸免。生活在广袤乡村的老人们,也同样面临着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的现实。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机能如同日落西山,逐渐走向衰落,曾经矫健的身姿变得步履蹒跚,敏捷的思维也可能变得迟缓。伴随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病痛的折磨更是加剧了老年生活的艰难。因此,如何安度晚年,成为了每一位老年人都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重大课题。相较于城市地区相对健全的养老服务体系,农村的养老问题长期以来似乎并未获得应有的重视和根本性的解决。那么,在广袤的农村地区,养老问题究竟应该如何妥善解决?又该依靠什么来构建起坚实的保障体系?最终又将由谁来具体执行和落实这些养老措施呢?这些都是我们接下来需要深入探讨和剖析的核心问题。在繁华的都市里,大部分退休人员都能够按月领取退休金,并且享有相对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他们的晚年生活提供了经济和医疗上的双重保障。除了来自子女的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之外,城市老人的晚年生活通常是有着基本保障的。然而,在广阔的农村地区,情况却截然不同。许多辛劳了一辈子的农村老人们,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退休金这项收入来源,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也相当有限,而且他们原本的经济状况就与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对于这些长期生活在农村的老人们来说,养老无疑是他们人生中面临的最为棘手、最为沉重的难题之一。

在当今中国,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劳动力选择涌入城市寻求发展机会,这使得农村地区的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村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养老问题也随之变得更加严峻,农村老人们所面临的生活困境也变得愈发明显。农村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在全国范围内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宏伟目标道路上的一块巨大绊脚石。因此,如何有效解决农村老人们所面临的养老困境,无疑是一项至关重要且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回顾过去,我国多年来实行的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社会老龄化的进程,使得中国社会正加速迈入老年社会。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更为突出,形势也更加严峻。随着农村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速,这些生活在农村的老人们,他们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他们又该如何度过自己的晚年生活呢?目前,农村地区的养老资源极其匮乏,养老服务体系也十分薄弱,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要实现让每一个人都能够过上拥有尊严、体面的生活的社会目标,农村养老问题无疑成为了一个亟待我们认真研究和努力攻克的重大社会难题。生活在农村地区的老年人,他们也曾经为我们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他们理应在晚年享受到应有的幸福和安宁,度过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农村养老,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真实存在的、我们无法回避的严峻问题。

如今,当我们漫步在广袤的农村田野上,映入眼帘的大多是年过花甲、甚至古稀之年的老人们。他们大多出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回溯到那个年代,国家刚刚经历过长期的战乱,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物质条件极其匮乏,人民生活异常艰苦。为了建设崭新的中国,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汗水,竭尽全力地工作和劳动,然而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他们的辛勤付出所取得的成效在当时看来并不十分显著。在他们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期,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经常面临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困境。当时的教育资源十分有限,他们接受教育的机会也相对较少,这使得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通常养育了多个子女,这也为后来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腾飞和快速崛起提供了巨大的人口红利。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们不仅要努力养活自己,还要按时完成国家分配的公粮和派购任务,同时还要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肩负着多重压力。正是因为自身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更加渴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寄予了极高的期望。然而,当子女开始上学读书的时候,高昂的学费却成为了他们家庭中一项沉重的经济负担。在那个主要依靠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年代,农民们只能在土地里辛勤劳作,艰难地维持生计。在这种情况下,养育子女、供他们读书,无疑给这些原本就生活拮据的家庭增加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使得他们本就单薄的身体背负了更加沉重的负担。

在当时的农村社会,如果一个家庭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并且家庭成员都非常勤劳,同时孩子也比较懂事和努力,那么这个家庭的孩子就有可能通过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或者大专,从而走出世代务农的农村,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然而,绝大多数农村家庭并没有这样的条件和机会,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改革开放以后,纷纷涌入城市,成为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农民工。他们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体力劳动,为中国的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些通过读书离开农村的孩子,他们的家庭往往需要为此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这些债务可能需要一个家庭花费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才能慢慢偿还清。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如果能够供养一个孩子通过读书走出农村,那么往往意味着需要牺牲其他兄弟姐妹接受教育的机会,甚至可能需要家中的姐姐或妹妹外出打工,用她们微薄的收入来支持这个正在读书的孩子。由此可见,一个农村孩子能够成功地走出农村,背后往往是整个家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而那些最终离开农村并在城市里扎根生活的人,他们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比如结婚、买房、买车以及养育子女等等,这些都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生活压力,真正能够在城市里取得巨大成就、实现阶层跃升的人,只是极少数。至于那些选择成为农民工的人,与通过读书走出农村的人相比,他们的生活状况通常更加艰难,能够在城市里混得风生水起、过上好日子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屈指可数。

这些勤劳朴实的农村人,他们一生都在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将自己的子女抚养长大,帮助他们成家立业,完成了人生的重要使命,而他们自己也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老去。为了子女的成长和发展,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精力,甚至不惜透支自己的身体健康,长期的辛劳和操劳给他们的身体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然而,当他们步入老年,需要安享晚年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往往一无所有,甚至失去了最基本的自我养老的能力,生活变得异常艰难。这便是当今中国农村老人的一个普遍存在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们面临的严峻现实。在传统的中国社会结构中,“养儿防老”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人们普遍认为子女有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孝敬长辈,让他们能够安享晚年,这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特别是曾经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一对年轻的夫妻可能需要同时承担起四个、六个甚至八位老人的养老重任。很显然,仅仅依靠一对夫妻的力量,是很难具备如此强大的经济能力和精力来承担如此沉重的养老负担的。而且,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家庭规模逐渐缩小,传统的家庭观念也逐渐淡化,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和纽带也可能不如以前紧密。与此同时,大量的农村中青年劳动力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纷纷涌向城市,他们为了自己的子女和家庭,也在城市中努力打拼,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自身也陷入了艰难的境地。随着中国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步迈向现代工业社会,农村家庭原有的养老服务功能也逐渐弱化和衰退,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今的现实是,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成为了缺乏基本养老金保障、无人照料的空巢老人,他们的晚年生活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和挑战。

农村老人养老的严峻现实和他们所面临的重重困境就真切地摆在我们眼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些人却选择对此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采取漠视的态度。他们成天高声呼吁着要提高公职人员的退休金待遇,却对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关注,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农村老人是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之一,如果他们长期得不到国家和社会的足够关注和重视,他们的基本生活都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那么我们很难说这个社会是真正实现了崛起和达到了高度文明的水平。只有当社会最底层的人们也能够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他们的基本权益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我们才能称之为真正的高度文明的社会。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长期的繁重体力劳动给农村老人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损伤,使得他们大多疾病缠身,饱受病痛的折磨。年老体弱的他们,双腿变得像麻杆一样纤细,满头白发,步履蹒跚,却仍然不得不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他们不愿轻易向子女伸手求助,因为他们深知子女生活的不易和面临的各种困难。他们每月仅有区区一百多元的养老金,即使再精打细算,也仍然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开支,生活过得非常拮据。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不禁要深思:农村老人,到底应该如何养老?他们又该如何才能有尊严地度过自己的晚年生活呢?

很多农村老人在生病之后,往往选择在家硬撑着,强忍病痛的折磨,不愿意去医院接受治疗。这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经济上的拮据和对医疗费用的担忧。许多老人非常节俭,舍不得花一分钱,甚至连出门上街的次数都屈指可数,即使偶尔上街,也舍不得在小饭馆里吃一碗简单的面条。所有这些节俭的行为,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他们深深地害怕花钱,害怕加重本就捉襟见肘的经济负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子女养老”这一传统的观念往往变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难以真正实现。很多时候,并非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重演,而是子女们虽然有心赡养父母,却常常因为各种现实原因而力不从心,无法真正承担起赡养老人的重任。这些农村老人辛辛苦苦操劳了一辈子,到老了仍然要继续过着清贫节俭的生活,他们的人生就这样匆匆地画上了句号,令人唏嘘不已。他们甚至会无奈地期盼来世,宁愿变成猫狗,也不想再做农村人,因为他们看到,即使是城市里无人照管的猫狗,生活状况似乎都比他们这些辛劳了一辈子的农村老人要好得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剧,农村老年人的空巢化趋势变得越来越明显和严重。在当今的农村,将近一半的家庭中,老年人没有与中青年家庭成员共同居住在一起,形成了大量的空巢家庭。这些空巢老人们,生活过得非常困苦,常常受到各种疾病的困扰,如果卧病在床,往往只能依靠自己或者同样年迈的配偶来相互照顾,生活非常艰难。他们一生都在辛勤地劳作,几乎不知道节假日是什么概念,他们任劳任怨,默默奉献,几乎从未真正休息过,然而,当他们步入老年,本应安享晚年的时候,却大多陷入了生活困境,晚景凄凉。对于这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这些已经步入人生暮年的老人们,他们或许已经不再过多地关心乡村是否能够振兴发展,他们现在最渴望的,只是能够在人生的最后时光里,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安详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在农村养老问题中,首要的问题是国家提供的经济保障水平过低,难以满足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虽然农村老年人的人数众多,但这绝对不能成为我们忽视他们的理由和借口。我们经常说要“反哺农村”,将城市发展所获得的资源和利益回馈给农村地区,如果连这些曾经经历过无数艰辛和困苦的农村老人都无法得到应有的关爱和照顾,那么我们又该去反哺谁呢?只有真正解决最关键、最根本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村老人的生活状况。其次,农村地区养老服务的主体严重缺失,虽然在一些地方也建立了一些养老院等养老设施,但是这些机构的服务质量往往不尽如人意,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对于农村的孤寡老人来说,如果能够进入养老院接受照料,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部分农村老人的生活状况实际上并不比孤寡老人好多少,甚至在很多时候,五保户和低保户的生活状况反而比普通的农村老人略好一些。这并不是说五保户和低保户的待遇已经足够好了,而是凸显出整个农村老人群体都需要得到必要的社会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都亟需得到改善。再有,农村老人在医疗健康方面也缺乏必要的保障。很多农村老人甚至连每年几百元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都难以承担,一旦生病需要住院治疗,医保报销之外的费用更是让他们无力承担,只能选择在家硬扛。对于农村患病的老人来说,选择拖延、等待、煎熬,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无奈的必然选择。他们往往连小医院都住不起,更不用说去大医院接受更好的治疗了。

现在,我们的国家真的到了必须对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给予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的关键时刻了。解决农村养老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性的措施。首先,要健全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构建起更加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框架,并加大对农村养老事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尽快将农村老人的基础养老金水平提高到每月500元以上,以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该逐步缩小农村老人的养老待遇与城市工人和公职人员之间的差距,努力实现城乡养老待遇的相对公平。同时,要加快完善农村养老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为农村老人提供更加全面和优质的养老服务。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宏伟任务中,农村养老问题应当被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给予高度重视。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切实解决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问题,这才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呼吁,空喊一些漂亮的口号,将问题停留在纸面上进行研究,而要拿出实际行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如果没有稳定的收入保障,那么一切美好的愿景都无从谈起。因此,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水平,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只有解决了这一关键问题,我们才能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使农村的养老服务、医疗服务等公共服务能够与城市同步发展,达到相同的水平。农村养老问题是一个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重大社会问题,它容不得我们再继续等待和拖延下去。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现在就应该立即着手行动起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而不是永远停留在研究和讨论的阶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善农村老人的生活状况,让他们安享幸福的晚年。你们觉得呢?

伊历史
历史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历史不能忘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