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中国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步入老龄化阶段,按理来说,养老机构本应迎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成为这一趋势的最大受益者。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现实情况却与人们的预期大相径庭。越来越多的养老院面临着严重的财务困境,入不敷出成为了常态,最终不得不走向关门倒闭的结局,更令人震惊的是,甚至还出现了经营者卷款潜逃的恶劣事件。来自统计数据的清晰呈现,也印证了这一令人担忧的趋势。以2019年为例,当时我国新注册的养老机构企业数量尚有2600余家,而时至今日,这一数字已经锐减至仅剩600余家,降幅超过七成,可谓大幅缩水。这一显著的变化清晰地表明,曾经积极投身养老产业的社会资本,如今对于投资养老院的热情正在迅速消退。
近些年来,不仅是新进入养老行业的社会资本数量显著减少,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已经运营的养老机构也开始采取非法手段,卷走预收的资金后逃之夭夭,给入住的老人和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伤害。养老机构属于典型的重资产行业,这意味着其运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从场地购置、设施建设到日常运营维护,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面对如此巨大的资金压力,许多养老机构为了缓解资金周转的困难,便采取了预售床位或服务的方式,提前向老人收取大量的费用。然而,由于养老院的运营在短期内很难实现盈利,甚至常常面临亏损的局面,一些经营者便铤而走险,选择了卷款跑路的极端方式,企图摆脱困境。中国的老龄化浪潮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而来,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养老院的经营却举步维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呢?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选择从养老行业撤退,甚至不惜采取非法手段卷款跑路,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养老院的经营前景虽然看似美好,但实际运营中,绝大多数养老院都难以实现盈利,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在持续的亏损压力下,这些养老机构最终只能无奈地选择退出市场。
养老院难以盈利甚至出现亏损的核心症结,在于其入住率持续走低。通过查阅民政部公开发布的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趋势的变化。2010年,我国养老机构的床位总数为350万张,实际收住的老年人为275万人,当时的入住率尚可观,达到了78%。然而,仅仅十余年后的2022年,情况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尽管养老机构的床位数量大幅增加至545万张,但实际入住的老年人数量却不增反降,减少至230万人,导致入住率大幅下滑至仅有42%。这意味着,养老院中竟然有接近60%的床位处于空置状态,资源严重浪费。在这短短的十多年时间里,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几乎下降了一半,这一数据令人震惊,也充分反映了养老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对于任何一家养老院而言,要想实现盈利,维持一定的入住率是至关重要的。业内普遍认为,养老院的盈亏平衡点通常需要达到70%左右的入住率。然而,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平均入住率仅为40%多,远低于盈亏平衡线。在这种严峻的经营状况下,许多民办养老机构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最终不得不选择退出市场,停止运营。这种大面积的退出,无疑给本就面临挑战的养老服务体系带来了更大的冲击。
近年来,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步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逼近3亿大关,其中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更是高达2.2亿,与十年前的数据相比,这两个数字分别增加了近1亿人,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令人瞩目。然而,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是,如此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为何却未能有效支撑养老院的发展呢?这其中存在着多重复杂的原因,而首当其冲的,便是中国传统的养老观念和习惯。长期以来,中国家庭普遍秉持着居家养老的传统,由子女承担照顾老人的责任。许多老年人对于入住养老院存在着较强的抵触情绪,认为那是一种无奈之举,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们都不愿意选择进入养老院生活。国家卫健委的相关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现象,数据显示,中国老年人的养老模式呈现出明显的“9073”格局,即约90%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约7%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而仅有约3%的老年人选择入住养老机构。中国老年人对于居家养老的根深蒂固的依赖,以及对于养老院的相对排斥,是导致我国养老院入住率长期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尽管近年来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但社会对于养老院的实际需求并没有像人们最初预期的那样强烈。这一现实与最初的乐观预期形成了鲜明对比,也使得许多曾经看好养老院发展前景的社会资本,最终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投资回报远不如预期。
除了根深蒂固的传统养老观念之外,中国养老院入住率偏低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老年人及其家庭对于养老院费用的负担能力。近年来,养老院的收费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与此同时,老年人自身以及其子女的经济状况却面临着下行压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选择入住养老院的老年人数量不断减少。回顾民政局发布的相关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早在2010年,我国养老机构的入住率一度接近80%,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然而,仅仅十年之后,到了2020年前后,中国养老院的入住率便大幅下降至仅有40%多。这一显著的落差表明,仅仅用传统的养老习惯来解释当前养老院入住率的持续走低已经远远不够全面,经济因素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养老院的费用构成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床位费、膳食费以及护理费等多个方面,而这些费用在近几年都呈现出明显的上涨趋势,给老年人及其家庭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压力。然而,与养老院费用不断攀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养老金的上涨幅度却呈现出逐年放缓的态势。十年前,我国养老金的年均增速尚能达到10%左右,而如今,这一增速却逐年下降,到了2023年,养老金的上调幅度仅为3.8%,远低于通货膨胀率和养老院费用的上涨速度。养老金上涨的幅度远远无法追赶上养老院费用的快速上涨,这使得许多老年人仅凭自身的养老金收入,已经难以承担在养老院的生活开支,更多时候需要依靠子女的经济支持才能勉强维持。然而,由于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叠加失业压力不断上升等因素,许多普通民众自身的生活都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再要为年迈的父母支付高昂的养老院开支,就显得更加力不从心,捉襟见肘。
以中国经济最为发达、退休金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北京为例,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负担养老院的费用也绝非易事。根据北京养老协会发布的《北京市养老机构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3月,北京市养老机构的月平均收取总费用高达6611元人民币。以这样的收费标准来衡量,不仅远远超过了本地大部分民众的养老金收入水平,甚至已经与本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约为6813元/月)基本持平。这意味着,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的北京家庭而言,一年高达8万元人民币的养老费用,无疑是一笔沉重的经济负担,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北京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其养老负担尚且如此之重,可想而知,中国其他地区的民众在负担养老院费用方面所面临的压力将会更大。近年来,我们观察到一个现象,那就是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被子女从养老院接回家中,而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无力继续承担养老院的高昂费用。
展望未来,如果养老院的入住率持续走低,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居家养老,那么中国未来的养老图景可能会呈现出这样一幅令人担忧的画面:许多六十多岁、本应安享晚年的老年人,不得不承担起在家中照顾八九十岁甚至更高龄老人的重任。这正是日本社会最早出现的“老老照顾”现象。由于日本长期面临着少子化和老龄化并存的严峻社会问题,再加上老年人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导致许多日本家庭都面临着老人照顾老人的困境。根据日本最新的官方统计数据,在日本家庭中,照顾者和被照顾者均为65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高达64%,而照顾者和被照顾者均为75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也达到了36%,这一数据令人深思。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快速加深,叠加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在老龄化和高龄化这两种趋势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社会也将不可避免地步入“老老照顾”的时代。当中国大规模地进入“老老照顾”时代,如果仍然完全依赖老年人在家中进行养老,那么相对年轻一些的老年人将会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身心俱疲,最终可能不得不再次将更加年迈的老人送往养老院。然而,如果届时养老院的价格依然居高不下,难以被普通家庭所承受,那么许多中国家庭将不可避免地陷入进退两难的巨大困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