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
怒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壮美的山河画卷在这里显现
空灵的自然之歌在这里唱响
独特的人文魅力在这里演绎
好山!好水!好生活!
这就是我们的怒江!
爱上怒江
给你这70个瞬间
足以征服你!!!
第21个瞬间:怒江“天籁之音”——傈僳族无伴奏多声部合唱
傈僳族民歌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有“摆时”“木刮”“优叶”等,承载了傈僳族大量民族文化信息,是傈僳族珍贵的智慧与精神财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傈僳族无伴奏多声部合唱被业内专家誉为“天籁之音”。2006年,“傈僳族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年,傈僳族的“刮克”舞入选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傈僳语“木刮”
它是一种叙事抒情调子,一般在大型集会等场所演唱,流传较广。演唱时,一般由一两个男子领唱,多人合唱。领唱词最少一句,多则十多句不等;合唱词一律为最后两句。演唱的内容主要是家谱、史诗等。较为有名的古歌音乐代表作有:《生产调》《创世纪》《古战歌》《猎歌》和《牧羊歌》等。
这种音乐在泸水市境内有两种:一种是男女青年成群结伙欢聚时对唱的调子,也是年轻恋人在约会时唱的调子。另一种是在集会上对唱,一般由老年人在火塘边边饮边唱。演唱的内容主要是悲欢离合的生活故事和情歌,这种情歌的代表作有:《逃婚调》等。
它是一种过年过节或集会上男女双方对唱时的即兴歌,这种调子在怒江境内流传较广,大人小孩都会说唱。凡是在每年的春节澡塘会,探亲访友,男女双方邀约对方时,都喜欢用这种曲调。演唱时由一人领唱,多人合唱,并随着节拍有节奏的摆动身腰,欢乐自如。赛歌(摆时)的演唱内容有“呆我”“辖我”和“改等我”三种,较常唱的是“呆我”,代表作有“口弦调”等。
来源丨怒江融媒
编辑丨王楚云
审核丨李义 兰芳 李亚
终审丨张晓虎
运维丨云报集团·文旅头条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