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抢不到的冰箱贴与博物馆文创3.0时代

时事   2024-11-07 11:50   北京  

国家博物馆的“明孝端皇后凤冠冰箱贴”和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隆福寺天宫藻井冰箱贴”,无疑是近期在全网最为火爆的两款博物馆文创品。国博天猫和京东旗舰店每天绝大多数时间处于断货状态,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也从今年10月24日开始取消了线下发售,改为“线上预约,线下提货”模式。这些从馆藏文物中提取元素,以科技手段加持的文创产品,凸显出当下博物馆文创的独辟蹊径。博物馆文创产品进入市场要追溯到十几年前,观众游览后可以“把文物带回家”,既有打卡的新鲜满足,也有沉浸式的情绪价值。从最初的“缩小比例”文物原型工艺品复制,到热门文物IP的系列化产品开发,再到如今融合了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技术的文博衍生品,优秀的博物馆文创总能精准把握受众的审美需求,也逐步探索着新的可能性。



爆款冰箱贴为何“一贴难求”?

 
国家博物馆木质“凤冠”冰箱贴 
国家博物馆供图

在国博“古代中国”展厅,出土于明十三陵定陵地宫的明万历孝端皇后佩戴的“九龙九凤冠”是明星文物,以它为原型设计的木质和金属两款冰箱贴近期忽然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早上不到七点钟,距离国家博物馆开馆时间还有两、三个小时,就已经有观众在门口排队等候,验证预约信息入馆之后还要经历漫长的排队,才能到达一层西大厅的文创品商店。


国家博物馆金属“凤冠”冰箱贴 
国家博物馆供图

“凤冠”冰箱贴目前都采用每日限量发售的方式,两款都是如此。国家博物馆经营开发部副主任廖飞向记者透露了一组数据:木质凤冠冰箱贴的每日产量从最初的500件增加到了2000件,每天线下投放1000件,线上投放700件。金属凤冠冰箱贴从日产量3000件增加到6000件,每天线下投放2500件,线上投放3000件。廖飞说,之所以生产量和投放量之间有差异,是考虑到货源的平衡,要保证随时都能有安全库存。在凤冠冰箱贴的包装盒上可以看到,冰箱贴的加工工厂在福建泉州,如果在物流过程中遇到交通或天气问题,导致货源无法及时到达北京,就难以第一时间满足消费者购买需求。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隆福寺天宫藻井”冰箱贴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隆福寺天宫藻井是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以它为原型开发的冰箱贴分为五层,磁吸堆叠,可以完美复刻原品的精妙造型。先农坛北门一度排起长队,人潮汹涌。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及时把线下销售改为“线上预约,线下提货”,每天限量发售400个。从10月24日开始,排队的人数锐减,几天内就恢复了正常秩序。馆长薛俭向观众承诺,位于广东深圳的生产厂家已经把原有的三条生产线扩充为五条,预计在11月中下旬能全部投产,而且馆方要求供货厂家提升物流效率,以前是达到一定的数量,一周发一次货,现在必须保证物流顺畅,只要够1000件就即日发货到北京。


造成“一贴难求”的第一个原因是可售货源量低于实际需求量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隆福寺天宫藻井”冰箱贴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国博的金属凤冠冰箱贴,造型精美,体量庞大,模拟原品的各种宝石和珍珠构件采用流苏造型设计,每一条都需要手工挂载,丰富鲜艳的色彩也体现出繁杂的喷漆工艺。天宫藻井冰箱贴新的生产线需要开模、试制,质检的流程才能进入“火力全开”的生产状态,工艺也比较讲究,彩绘是人工手描,喷漆要在无尘空间喷涂玻璃漆,条件比较苛刻。


造成“一贴难求”的第二个原因是生产工艺和流程复杂


国家博物馆基于孝端皇后凤冠开发的系列文创品,也因为同款冰箱贴的火爆被带动了销售额,廖飞说,凤冠系列还有笔记本、化妆镜、徽章、毛绒玩具、音乐铃、钥匙扣、马面裙、雪糕,拉花咖啡等十多款产品,数据显示,每一款产品整体销售都远远好于同类其他产品。廖飞表示,目前国博的“文创品家族”涵盖面比较宽,核心理念是文化“加”万物,馆藏文物中提炼出的元素可以加载到任何产品上,当创意够优秀,够新奇,文物本身的魅力就会给文创品带来很大的价值加成。

 
国博“凤冠”系列:音乐铃 马面裙 化妆镜 笔记本 
国家博物馆供图

隆福寺天宫藻井在明代是隆福正觉殿顶部的建筑构件,精美异常,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创意和巧思的集中体现,几百年来历经多次拆散和转移,又经历了难度极大的修复,才得以入藏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太岁殿,它精妙的结构通过一枚盈盈可握的冰箱贴得以再现。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馆长薛俭说,现在博物馆专门开辟了三条电话热线,每天为大量观众提供销售咨询和售后服务,观众对这款网红冰箱贴的追捧可见一斑。


造成“一贴难求”的第三个原因是文物元素赋能和观众审美需求



既然爆款,为什么不能“放开了卖”?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馆长薛俭回忆,藻井冰箱贴刚刚火爆的时候,博物馆除了每天要疏导大量的排队人群,还要面对公众在电话里和网络上的质疑,接线员还曾经被因为买不到冰箱贴而口出不逊的观众骂哭过,十分委屈。有观众在电话里问,“不就是一个小小的冰箱贴吗,它能有多难生产,多难供货,难道你们就不能放开了卖吗?你们是不是在搞饥饿营销?”


薛俭说,真不是。


目前我国博物馆文创商品的开发销售流程绝大多数采取“博物馆IP授权,专业机构设计,社会企业生产供货,博物馆经营销售”的模式,薛俭坦言,博物馆文创跟衣食住行的必需品不一样,并非“硬需求”,生产企业的产能增加必须考虑到相关风险。像网红冰箱贴这样的单品文创,谁也无法准确预测它的火爆周期,货源短缺可能只是暂时现象,如果真的按目前的实际需求去匹配产能,最大限度增加生产线,“放开了卖”,已经建成的生产线都是专模专用,它只能生产“藻井冰箱贴”,那么当这款商品它不火了,没有那么大的需求了,这些生产线怎么办?因为生产线闲置、商品积压而产生的损失,前期投入的经济成本又由谁来承担呢?

 
“冰墩墩”文创品 图片来源:网络

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备受追捧的“冰墩墩”系列产品在当年春节期间完全供不应求,当时也有很多人问,“不就是个毛绒玩具吗,供货量为什么不能马上上来?”实际上,“冰墩墩”模具开模以后跟制作、销售之间是存在延迟的,它的“冰壳”是儿童食用安全级别的硅胶,里面才是常见的毛绒玩具,生产方用裁片工艺先把“冰壳”制作好,再手动填充内胆,这就决定了工期流程不会特别快。对于开发者和销售者来说,文创产品上市以后受到观众喜欢当然是好事,但是如果因为需求量增加而马上扩大生产线,等到这波周期过去了,后续是否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流程。生产和供需端的企业必须要考虑到这种风险。

 
国博馆藏 清乾隆霁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 
图片来源:网络
 
国博馆藏 清乾隆桃花洞釉灯笼瓶 
图片来源:网络

博物馆文创的开发流程也是个复杂的过程。国家博物馆经营开发部副主任廖飞说,以国博馆藏的“清乾隆霁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和“清乾隆桃花洞釉灯笼瓶”两件文物为例,以此为元素开发的系列整体销售表现都不错,在提取文物元素之后,设计方需要不断修改,突出内涵,让文物“活”起来。设计修改一般要经过三稿到四稿,定稿后就是打样,也要经历一、两次的反复,定稿,再到大货出来,基本都要经历三到四个月的周期。



博物馆文创已进入“3.0”时代


小小冰箱贴能成为网红爆款,是产品功能创新与文物深厚内涵产生的化学反应,只有切中消费者情绪价值的产品,才有成为爆款的潜质。目前博物馆文创的市场化开发经营流程已经很成熟,在内容上正在探索更为激进的跨界。

 
《奉旨旅行》行李牌 图片来源:网络

故宫博物院在2008年成立了故宫文化创意中心,“奉旨旅行”行李牌和“朕就是这样汉子”折扇等商品应运而生,其他博物馆也纷纷下场,开创属于自己的文创版图,这可以说是博物馆文创的“1.0”版本,那时的文创以各种文物的复制品和工艺品为主。

 
故宫博物院2013年出品APP《胤禛美人图》截图

在博物馆文创的“2.0”时代,博物馆开始聚焦于文创品的种类,形成系列,也有很多品类在与其他领域的商品做跨界和联合,比如手机壳、丝巾、书包、马克杯等等。故宫博物院在2009年复刻了1937年版本的《故宫日历》,此后每年都会推出当年生肖主题的《故宫日历》,并衍生出“书画版”、“童真版”,“双语版”等系列品类。如今,博物馆文创已经走进了 “3.0”时代,数字文创成为新的赛道,文物元素和IP会跟不同媒介联合,可以是文本,可以是影像,也可以是更多“互联网+”的概念。

 
用户与AR风冠影像 网络截图

国博的金属凤冠冰箱贴可以通过手机扫描,把冰箱贴的实体转化为虚拟现实影像,与镜头里的使用者完成互动,我们已经可以在天坛、国博以及故宫等文博机构的文创品中看到不同载体和类型的数字化尝试。新华社2024年8月29日发布的消息显示,今年8月,故宫博物院与高德地图正式签约,将运用大数据,知识图谱,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故宫管理和公众文化服务的数字化水平。双方共建的“AI三维重建创新实验室”将以故宫雨花阁,内务府造办处考古遗址为主体,研究复杂环境下的文物数据采集难题,规范不同种类的数字文物生产工艺标准,发展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AI重建技术。在可以想象的将来,观众拿着手机漫步在故宫之内,也许就能在每一处地标与手机上的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的文物影像进行互动,感受从未有过的导览体验。


国博馆藏143万多件文物,故宫馆藏186万多件文物,大量的库房内的文物并没有同时推上展线的条件,但博物馆对于文物数字化的工作却一直在推进当中,随着文物数字资源库的逐渐丰富,未来越来越多基于文物元素的创新产品将被开发出来,与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和情绪需求绑定。博物馆文创品不仅是单品和系列的开发,随着博物馆在文创领域的探索日趋深入,对于产品的周期性、实用性、美观性,收藏性会有更深刻的认识,面对观众审美消费需求的迭代,文创品能提供的价值也必然会逐渐升级,产生变化。


如果再提升一个维度,博物馆文创产业链到了“4.0”时代,也许会跟数字化,人工智能,元宇宙应用场景做更多的结合,那时还会产生更多的博物馆文创爆款,为我们的文化生活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记者:左天驰

责编:李慈
监制:刘萤萤




北京新闻广播
新闻,资讯,视角,观点……我们在北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