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你欠我一碗麻辣烫

情感   2024-03-22 08:58   西藏  
有人曾说:我生在西北,我原以为我看够了西北的荒凉,可当我离开西北,我便逢人就说西北的好。当时挤破脑袋想逃离的地方,如今却是如此的怀念与牵挂。

随着“天水麻辣烫”在各大短视频平台爆火,几十亿的播放量,我曾有过欣喜,也曾有过担心。欣喜的是会有更多的人知道甘肃天水这座五线小城,担心的是怕有人故意抹黑我心心叨念的地方,担心他们除了关注麻辣烫外不会去过多地了解这座城市的过去与历史。

也有人说现在还不是天水最美的时候,所以我们想尽各种办法撑住,撑到桃花盛开的时候,撑到鸟群飞舞的时候,撑到瓜果飘香的时候,撑到蔬菜痞人心脾的时候,撑到麦积烟雨的时候......

后来我才发现,我爱的不止是西北那片热土与味道还有那段无法回去的时光与岁月。

每当在短视频里看到家乡的一幕幕场景,看到那些父老乡亲竭尽全力试图把最好的一面向外人展示的时候,多少次我泪眼婆娑,多少个夜晚,我彻夜未眠。我随时关注每一个有关家乡的视频、有关家乡的声音,也总是奋力去解释那些无法理解的误会与陌生,我想让更多人的认识天水、知道甘肃,我想让他们知道其实甘肃除了你们嘴里所谓的“穷”外,还有很多值得珍藏和期待的地方。

为了让更多的朋友了解天水、走进天水,天水辖区五县两区的人们都在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展示各自的优点和特长。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天水人,我们知道二请社火的不可思议,也明白不能怠慢客人的道理,所以我们才表达出如此的诚意与热情。我们知道穷亲戚去串门总想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呈现给对方,我们知道我们会发自内心毫无保留去迎合每位朋友,也许我们的方式你们不太理解,也许我们的反应太过迟钝,不过你们要相信,在所有人的努力和诚意下,西北人会用骨子里的善良和淳厚让你们满意而归。

从火车站的麻辣烫专线到满街笑脸相迎五湖四海的志愿者,从“信誓旦旦”的政府官员到“默默无闻”的环卫工,从笑脸相迎到无微不至,我们看到了这座城市的改变与进步。当看到本地老百姓生怕外地朋友挨饿而无偿为其赠送自家的水煮鸡蛋与锅盔、看到市民免费将游客护送至目的地、看到西北汉子用生疏的手法切西瓜、看到羲皇大道变得如此平坦开阔、看到一排排迎接客人的车队、看到“莲花鼓王”千里奔赴社火一线等一幕幕场景,听到到老奶奶一句句“狗狗”、听到“公主请上车”、听到根本串不完等话语,不争气的泪水如同喷泉一般纵横交错,也许是离家太久了,当看到一个如此生疏陌生的城市,心里五味杂陈。西北的土地种不出浪漫的玫瑰,但漫天的黄沙却倾撒着西北人的淳朴与热情。

那一刻我是如此的怀念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家乡的饭。

提起过年,我们才会联想到唱大戏、耍社火、走亲戚。在不可思议中,天水人用最大的诚意将社火、秦腔、民俗、特色、文化遗产等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随着麻辣烫日渐红火,天水这座五线城市也逐渐被人们熟知,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话说最近很多人甚是喜欢麻辣烫现场“捣蒜罐”这个活动,很感谢有人将天水“捣蒜罐”活动称呼为中国室外最大的蹦迪现场,也许是“捣蒜罐”的那群年轻人带给我们活力和激情,也是因为它带给我们欢乐与欢喜。不管怎样,只要朋友喜欢,那就对了。

千山万水就爱天水,万水千山打卡天水。

记得小时候,很喜欢去“踩高跷”和“捣蒜罐”现场,参与社火的各类活动也是我弥足珍贵的童年记忆。当听说“捣蒜罐”、“高跷”、“羊皮鼓”助力天水麻辣烫的那一刻,我是无比的欣慰与期待。小时候的“捣蒜罐”和现在的“捣蒜罐”完全不是一个样子,记得“捣蒜罐”的演员们每人手持一根竹竿,竹竿底端抹了红色的颜料,当社火如火如荼进行时,演员们会千方百计试图向周围的人群脸上抹“颜色”,人们也是奋力逃出他们的“魔掌”,被抹到颜色的人们会认为是“吉利”和“幸运”。如今也没必要过多解释曾经“捣蒜罐”的含义,只要它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就好了,至于它曾经怎样估计也没有多少人感兴趣了。

看到如今拥挤的街道,可惜的是那些年陪我看社火的人,如今再也看不到了!

有人说,天水麻辣烫火了,在外的孩子也会慢慢地找到回家的路。是的,天水不仅有姜伯约,还有八千年。天水不仅有沟壑纵横,还有柔情似水。天水不仅有麻辣滚烫,还有呱呱瓤皮。天水不仅皑皑冰雪,还有温馨浪漫。为了龙年不留遗憾,让我们在龙城共赴麻辣滚烫吧。


三呆子的江湖
世界上有两个我,一个在梦里风花雪月,一个在生活里满地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