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县城又一所小学开始招生,看着学校周边所谓的学区房一幢幢拔地而起,如同雨后春笋一般节节攀升,看到眼前的此番景象,思绪波澜再起,我没有丝毫的开心,却是无比怀念当年就读的农村学校,也就是大家俗称的“村学”。
现在北方县城有一个这样的反常现象,所有的小区都是紧挨着学校而建,他们用所谓的学区房来调动买房人的积极性,用所谓的整合教育资源来拉动当地的房地产产业,难倒楼房真的是越多越好越高越好么?在我看来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在我的孩提时代,整个县城也就一所县一小。那时候对于我们这些“村学”就读的孩子来说,期末考试都是要统一前往县城的一小去参加考试的。那时候的村学教学环境极其简陋,教学质量极其低下,没有一个所谓的公办老师,但老师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如今很多人是无法比拟的。随着政策的调整和社会的发展,后来县城慢慢地增加了二小、三小、四小、五小、六小、七小等,不言而喻,那些曾经的村学也就慢慢地消失在大众的视野和历史的长河中。
那时候,我们村有个所谓的“村学”,位于村庄的正中央。学校旁边有颗枝繁叶茂的核桃树,不言而喻,每当夏日炎炎我们都会在烈日下选择在核桃树下纳凉。那所简单的学校仅有两间教室,学前班和一年级在一个教室,二年级在另一个教室。两间房屋都是用北方的土砖浇筑而成,和当年北方农村的房屋一样地面都是夯土。每当打扫卫生,整个教室都是尘土飞扬。厕所也是不分男女,上厕所都是要碰运气。没有所谓的操场,没有所谓的娱乐活动,没有所谓的课外书,没有所谓的铃声,上下课也是全靠老师的嗓子喊。彷佛一切都很单调,彷佛一切都很幸福。
我是六岁步入学校殿堂的,当踏入学校的那一刻起,我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在村里的“村学”呆了三年,在那里教会我如何笔直写字,在那里教会我如何抬头做人,在那里教会我如何走进外面的世界。那段时光虽然很短,可记忆里是分外的漫长,自卑胆小的我也是从那里慢慢开始变得开朗自信的,琅琅上口的读书声,你追我赶的呐喊声,叽叽喳喳的吵闹声,在我的记忆深处是如此的清晰与难忘,那段时光也是我这辈子始终无法忘却的。
对于大西北九零后的我们来说,当时大家的生活水平大同小异,所有的人吃的穿的用的都相差无几。那个年代,村学是极其热闹的,身边的玩伴特别多,用现在的标准来评判说当时的老师是没啥文化的,他们只会简单的教我们a、o、e或简单的书写汉字,教我们朗读课文都是摇头,最关键的还是用方言朗读。那时候我们从来不会抱怨环境,都是分外的认真与刻苦,一本书背的滚瓜烂熟,至于书里讲的什么道理,我们是一脸无知的。课间活动也是老师带领我们去地里给他们家干农活,很多时候教室里都没有老师的。只记得那时候玩得很开心,学的也很开心。
三年级开始,我去了隔壁村的村学,那个学校比我们村的村学正规多了,学校有六个班级,每个班级配备了两名老师。那里的学校环境也比之前好了很多,整个校园很大,有三排砖房,第一排是学前班和一年级,第二排是三年级和四年级,第三排是二年级和五年级,学校上下课也有铃声,厕所也是男女分开的,最开心的是学校有自来水,教室的地面也是水泥地面,学校的玻璃和地面总是被我们擦得亮蹭蹭的。我们可以参加升旗活动,我们可以做早操,我们可以参加六一儿童节,考试成绩也开始排名了。在那所学校,我同样度过了三年的时光,也是在那里,我才知道课文是不能用方言朗读的,倘若还是和之前一样,会遭到同学嘲笑的。在那里我也懂得了差距,所以读书很努力,也许是天赋的原因吧,三年的时光里,我的数学成绩基本都是满分,成绩也是名列前茅的。
后来的我也是顺利进入全县最好的中学和高中,这里也就不过多叙述了。
村学,曾经是多么的熟悉与难忘,如今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记忆中,小学校园是分外的热闹,一个班起码都是六十个学生以上,课外活动是分外的漫长,那时候的我们有背不完的课文、做不完的游戏、唱不完的歌、写不完的家庭作业,每天奔波于学校与田间,没啥烦恼,没事忧虑,总是兴高采烈和精力充沛的。
今年休假之余,我刻意路过曾经的“村学”,之前的砖瓦房早已不在,映入眼帘的是气派的教学楼,整个学校都变了样,看着宽敞的教室和操场,却没有一个学生,整个操场长满杂草,校门也是紧闭的,如今在这再也听不到那些熟悉的读书声和追赶声。看到眼前惨败的场景,我的泪眼婆娑,曾经打拼上进的地方,曾经梦想起航的地方,如今却没有一个学生。听附近的村民说,附近生源的学生都选择去县城就读了,大家都为了更好的教学质量,没人愿意把自家的孩子留在这里上学,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毕竟县城方便,可事实是这里去县城也就二十分钟的路程。
村学,这个词读出来都会让我意犹未尽,也会让我莫名的悲伤难过。我小学六年的时光都是在那里度过,那里见证了我的喜怒哀乐,那里承载了我的童年,虽然期间换了两所学校,可曾经在那里的故事我都一一记得。也许一提到我的名字,那里的老师都会有说不完的话题,尤其是校门口小卖部的那个阿姨,当年是分外的照顾我,可在那个熟悉的地方,再也看不到曾经的玩伴了。那段熟悉的的岁月,如今再也回不去了。
九零后的我们,见证了国家一系列政策落地实施,目睹了农村城镇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经历了国家逐渐变强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老百姓的我们有很多难忘的点滴,我们的经历是极其丰富多彩的,那段乡土情结,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不管如今我走的多么遥远,我始终都是无法忘却那六年的“村学”时光,那里有笑声,那里有呐喊声,那里有读书声,那六年的时光是我这一生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因有了曾经的艰苦朴素,才有了如今的脚踏实地,于是在此用自己简单质朴的语言来记录那段时光,那段属于我自己别样的时光,虽然清贫却异常回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