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茂名观察 | 提升“样板墟”复游率,让“墟经济”出圈出彩

政务   2024-11-20 10:08   广东  

在实施“百千万工程”过程中,茂名市正在以“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墟”为典型引领,推动农文旅商“点上开花”带动“全面出彩”。目前,已形成油城墟、窦州墟、高凉墟、杨梅墟、疍家墟、沙垌沉香墟、庙街墟“七大墟”各具特色、竞相发展格局。国庆假期期间,茂名文旅市场态势火热,“假日经济”活力十足,共接待游客243.66万人次,同比增长15.43%;旅游收入16.98亿元,同比增长14.78%,其中,“七大墟”功不可没,成为出圈出彩、引流热地。
 

 

纵观“七大墟”,具有几大共性特点:一是距离近,适合市民周边游、短途游、微度假。比如,油城墟、庙街墟距离市区半小时车程,沉香墟、疍家墟也就1小时车程,窦墟就处在信宜市中心。二是市井味浓,商业态以奶茶店、小吃街、甜品、咖啡、土特产等为主,亲民的性价比适合大众消费需求。三是“刚需”环节正逐步完善,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四是文旅融合,具有各自主题文化。比如,油城墟彰显“油城文化”,疍家墟彰显“渔商文化”,高凉墟彰显“高凉冼太好心文化”,窦州墟彰显“窦州文化”,庙街墟彰显“潘茂名文化”。
  
当前,“样板墟”的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却也面临着新的“成长烦恼”,能够持续爆火的终究还是少数,日常“样板墟”客流较少,存在复游率低的问题,究其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商业同质化问题,“短平快”的网红小吃业态单一雷同。二是体验感不足,旅游产品和场景单一,配套服务设施改造提升跟不上,衍生产品缺乏创意和个性,游客难免审美疲劳。三是尽管“样板墟”在一定程度上传播和展示了茂名特色文化魅力,但缺乏文化与商业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四是“七大墟”的文旅资源挖掘、整合和创意联动能力不足。
  
如何保持持久热度,吸引复游,关键要结合“样板墟”实际,找准着力点,发挥优势,努力提升文旅竞争力:
  
一、以“趁墟文化”驱动,加强墟墟之间的联动性、整体性
  
每到岭南传统文化之“墟日”,附近的群众就会自发地集中到墟市所在地,形成一个临时的交易市场,这是作为“样板墟”的自带流量“密码”。因此要充分发挥好传统“墟日”的市场经济效益,培育消费新业态。一是科学制定“墟日”。加强顶层设计,结合各自当地传统习俗,错开设置各个墟的开墟时间,让各墟轮流热闹,让喜欢“赶墟”的人有个延续性。二是丰富趁墟形式。搭建特色趁墟区域,创新模式针对不同人群设置如后备箱集市地、亲子跳蚤市场、二手交易市场等等,聚集人气,提升市民群众的参与度,搞活“墟日”文化经济。三是缔造“趁墟”情怀。精心举办“趁墟”系列活动,比如“民艺墟专场”,让茂名南海皮鞋、石鼓渔网、合江丝绸、怀乡竹编、长坡制衣等本土特色民间技艺亮相展示,引导民间艺人在“墟日”开展手艺表演和叫卖,增强群众对“趁墟文化”的认同度。

  
二、以“创新供给”带动,增强群众对在地文化的体验感、获得感
  
当前,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看重,文旅消费在结构上呈现个性化、多样化趋势,外地游客也更希望深入当地生活、品味当地文化。这种深度的文化体验对于维持游客的兴趣和推广可持续旅游至关重要。一是增强“文化味”。结合浓郁的地方特色,打造差异化、个性化文旅产品。如,打造“连台好戏”献上文化盛宴,精心制作“样板墟”各自主题文化特色的舞台剧(如结合冼夫人文化、潘茂名文化、渔商文化、“跳花棚”国家级非遗项目等),定期在各个墟进行巡回演出;打造互动类文化活动,如疍家墟可以利用冼夫人电视剧拍摄基地举办“剧本杀”,让走进基地的群众能够扮演角色,参与剧情,充分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和文化体验。另外,要打造精而独特的“文创商品”,而非千篇一律的义乌小商品。二是增强“趣味”。聚焦游客味觉、听觉、视觉、嗅觉、触觉这“五感”体验,打造和设计“样板墟”的特色元素,让“样板墟”成为更有吸引力的“宝藏目的地”。如引入陶艺、剪纸、漆纸、制茶等特色店,让游客亲手尝试,增加游玩乐趣;利用数字孪生、虚拟现实、裸眼3D等技术,让博物馆、数字街区、电影院、亲子乐园等旅游产品“动起来”,提供沉浸式体验;举办村K、汉服秀、相亲活动、音乐节等,满足游客互动参与的观演需求。又如场景氛围上,精心编排夜间灯光秀,打造视觉盛宴。三是增强“鲜味”。如今“吃新鲜的”“吃原产地的”,已成为群众到旅游景区的“味”动力。群众更希望通过美食,感受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了解美食背后的食材来源、制作工艺、传承故事以及与之相关的节日庆典、生活习惯等,进而丰富自己的旅游体验。因此,各个墟更应以“本地客群做口碑,外地客群做流量”的思维,引入传统老字号、百年老店等符合地域特色的优质“吃店”,打造墟内特色美食品牌。当各个墟的独特美食品牌成熟之后,可以制定样板墟“美食地图”,形成全市的墟美食文化,刺激大众去“寻味”。
 
 
三、以“协同发力”拉动,提升“样板墟”IP的美誉度、知名度
  
目前,“样板墟”项目建设主要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为核心的运营模式,要想“样板墟”从“走红”到“长红”,还是要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机制,共同发力、提质升级。一是做强“内核”。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样板墟”的文旅承载力、接待力。强化游客思维,积极回应市场变化和游客需求,做好“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全周期配套服务。二是做长“链条”。聚焦“文旅+”,加大招商引资,对墟内的品牌及业态进行持续动态的优化调整,推动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打造文旅商融合发展的多元应用场景和消费业态,不断延伸文旅产业链条,在创新中形成竞争优势。三是做好“口碑”。充分利用小红书、抖音、龙眼直播等网络新媒体平台,做好推广宣传,如推出文旅微短剧和电子书,推出创新营销活动,提升“样板墟”网络曝光率和用户黏性。同时,要整合各类主播资源和各类网络媒体机构,邀请优质主播进行直播带货、景区推荐、文化解说等活动,利用达人效应讲好茂名“样板墟”故事。
  
四、以“资源融合”联动,推动“样板墟”文旅差异化、品质化发展
  
文旅产业发展需要创新、差异化互补,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同质化内卷。在“样板墟”打造热潮中,要坚持全市“一盘棋”,树立和合共生理念,推动墟墟特色、各美其美。一是促共商。要高位推动,建立“样板墟”相关部门、企业、商家等定期研判会商机制,着力破解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科学谋划、共推发展合力,加快“样板墟”文旅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二是促共建。把各墟与周边其他文旅资源结合,打造更多“小而精”旅游线路,以精品线路辐射带动、串珠成链。比如,重点设置“亲子研学”线路,让“陪伴经济”点亮“样板墟”文旅市场消费新引擎。引导各界力量参与“样板墟”文旅发展,特别是要汇聚商协会力量,让更多“有情怀”“想干事”的新乡贤发挥积极作用。在各个墟树立起“人人都是导游和服务员的理念”,营造市民群众共参与、齐支持的和谐氛围。三是促共享。充分发挥大数据科学预测、智能分析优势,整合交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商务、应急管理、市场监管、人社、统计等部门数据资源,推进“样板墟”涉旅数据互通共享,为政府科学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撑,以数字赋能持续提升文旅品质。
  
文/梁译升(作者单位:茂名市委党校


更多新闻



关注微信公众号 权威信息早知道





茂名发布编辑部

编辑:潘宇丽
初审:柯柱基
审核:何康源
来源:茂名发布综合茂名日报

茂名发布
茂名市委市政府政务发布平台,与你共同见证一个经济强市、滨海绿城的成长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