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美院环艺学姐毕设做了三个微缩娃屋!将生活场景融入到店铺空间,创造多身份-多任务居住环境空间

学术   2024-11-20 17:40   上海  
今天我们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的赵子炎同学来分享她的毕设项目罗家碾街的民间故事如何打破传统化空间模式,打造多身份-多任务的居住环境空间?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学姐是如何将生活场景融入到店铺空间的吧~


罗家碾街的民间故事


作品关键词:

#室内设计 #空间设计 #店铺设计 #多身份-多任务


作品获奖:

2024年第十二届立邦 [未来之星] 青年设计师大赛全国八强(室内组)

项目作者

赵子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系


当今,信息化技术高度发展,生活和工作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转变。而街边店铺是常见的生活与工作杂糅的空间,通过对老街区店铺的调研,论文整理并分析其生活模式,结合经典设计案例,并汲取设计灵感,提出了一种模糊工作和生活界限的多身份-多任务的居住环境设计理念,打破空间的功能分隔,以适应多变的生活场景,成为支持各种日常活动和需求的舞台


不同于固有概念,取代传统家由“卧室+客厅+厨房”等部分构成,而是将家定义成一个场景。人们生活中经常不需要在一个真正的家中却感受到“家”,唤起人们对家的认识的可能往往只是家庭某个场景的一个记忆片段。基于调研对五个店铺的不同职业需求、行为观察分析,结合人们对家的共同感受,通过五个场景一一"餐桌旁的家庭聚会、客厅中的共同观看电视、与长辈共享往事、厨房里的期待美食以及与家人共享私密时刻”来设计店铺空间,重构来到店里的顾客之间以及顾客与店主之间的关系,通过特定的设计策略和空间布局来模拟家中的常见场景,从而增强人们对空间的情感连接。


通过尝试将生活场景融入到店铺空间,创造多身份-多任务的居住环境空间。




 ▎场地背景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四川省成都市石人南路街道和罗家碾街两条街道上的八家店铺。这里是成都的老街区,这里的店铺与居民区相互交织,形成了丰富的街道生活和紧密的社区关系。街边小店铺与居民住宅紧密相连,居民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各种生活便利,店铺的存在促进了邻里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01.

项目背景Background


如今,“家”已不限制只为核心家庭成员所用,还有可能为朋友、陌生人、邻居、顾客各种身份的角色所用。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信——计算机、传真机、手机——分散了工作场所,生活与工作的界限逐渐模糊,选择在家工作成为一种可能。现代人的工作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办公室,远程工作、灵活办公等新型工作方式开始兴起,“家”已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居住功能提供场所,使得传统分隔的空间设计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随着目前居住模式的变化,在一天的时间里,可能一个人需要承担“厨师”、“理发师”、“伴侣”、“父母”等各种家庭和职业角色,很多时候他还被要求在同一个家庭空间里完成这些工作。


在老街区街边的店铺就展现出了不同的生活工作场景,这类店主每天需要长时间呆在店铺内。在很多城市,总有店主在店铺的后方或上方设有小住所,住在店铺里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这种居住模式打破了以往居住、工作空间二分化。



 ▎目标策略和设计目的 

本研究旨在以详实的调研研究,通过从住在老街区街边店铺这样生活和工作糅杂真实鲜活的样本为切入,通过对街边店铺目前生活模式的研究,探索一个“家”如何进行室内空间的划分从而适应多变的生活场景。根据不同店铺打破空间功能分隔不同的家具布置、空间布局,分别提取出主要家居元素结合每个店铺进行改写,对“多身份-多任务”的居住环境空间进行研究和设计,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在灵活的居住环境中执行我们的日常仪式,以响应我们不断变化的家庭生活。



 ▎项目特色 

老街区店铺的居住方式为探索适合新的居住模式的室内空间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通过借鉴老街区街边店铺的生活模式和空间利用方式,去探索一种新的居住空间设计模式,这样的设计理念不仅有助于缓解现代都市中的人际疏离问题,旨在打破空间的功能分隔。


随着性别、生活与工作、公共与私人空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家庭环境已不再仅仅是单一功能的居住空间。现代住宅转变成了一个微型世界,它虽小,但却紧密连接着全球网络。因此,现代住宅需要全面配备,以适应多变的生活场景,成为支持各种日常活动和需求的舞台。




02.

设计过程Process


1.0 田野调查:

本研究前期在对街边店铺人群和场地进行调研和研究的过程中,用到民族志的方法,采用人类学中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结合了设计学的需求,除了运用一般田野调查中参与式观察、访谈、拍摄记录的手段,本研究通过了实时的画图记录,运用大量的图纸进行记录;选取城市老街区8个街边商铺,了解他们在居住工作杂糅的空间环境中的生活模式,整理不同店铺打破空间功能分隔不同的家具布置、空间布局。田野调查的结果将为后续的设计实践提供第一手的洞察和设计依据。



2.0 功能分类与空间组织:

我尝试不再根据单一用途的房间(用于烹饪的厨房,用于睡眠的卧室)来安排住宅。而是将住宅空间视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网络(表面、材料和基础设施),不同网络重叠的部分形成多身份-多任务的功能。



· 动态多功能系统:提倡将家庭的工作表面和软垫表面视为一个贯穿家庭所有空间的动态多功能系统,用以支持各种家庭活动,如就餐、工作、做饭和休息。

①立式防水柜台 ②硬质水平表面 ③柔韧软垫表面

· 存储网络化:将存储视为一个连续的网络,为一系列重叠的多功能空间提供服务。

· 基础设施的集成:如今的设备不再单独出现,相互之间互有联系,出现的位置也更加随意多样。

· 智能家居集成:随着技术的发展,将智能家居功能集成到建筑的各个表面,使家庭不仅是生活的场所,也是高度互联的智能环境。


建议居住室内设计应拥抱并适应居住者身份和活动的多样性,通过灵活的空间设计促进不同活动的无缝转换。


这种新型家庭分类法强调了在现代生活中,家庭空间的设计应超越传统的功能分区,构成一个互联、多功能的生活网络。


本研究通过综合前期田野调查的资料,深入分析了各店铺内生活与工作杂糅的生活模式,了解每个店铺表现出“多身份-多任务”的关键元素。基于这些分析,提取出每个店铺的经典家居元素,如餐桌、沙发、柜子、床、灶台等,结合相关联案例(绘画、摄影、空间、家具、场景)和新型家庭分类法,对其进行改写,以适应不同的任务需求和身份转换,从而设计出“多身份-多任务”的居住环境空间。



3.0 家庭场景的构建:

不同于固有的概念,取代家由固有的“卧室+客厅+厨房”等部分构成,而是将家定义成一个场景。人们生活中经常不需要在一个真正的家中却感受到家的感受的经历,唤起人们对家的认识的可能往往只是家庭某个场景的一个记忆片段。所以我基于调研,对八个案例重点五个店铺的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从不同职业需求、行为观察分析,并结合具体个人对家的共同感受,提取出五个关键场景,分别为:

· 家人们围坐在餐桌旁;

· 一家人在客厅里坐在沙发上一起看着电视;

· 爷爷指着陈旧的柜子里的东西给你讲过去的故事;

· 在厨房里迫不及待的等着父母做好好吃的并能尝到几小口;

· 跟家人躺在上互诉心肠;


以上的五个场景折射了人们与“家”之间的情感联系。我通过设计将每一个场景对应地转化为一个店铺的空间,重构来到店里的顾客之间以及顾客与店主之间的关系,通过特定的设计策略和空间布局来模拟家中的常见场景,从而增强人们对空间的情感连接。所提到的五个场景——餐桌旁的家庭聚会、客厅中的共同观看电视、与长辈共享往事、厨房里的期待美食以及与家人共享私密时刻——这些都是通过空间设计来强化社区纽带和增进居民互动的有效方式。





03.

成果及意义Outcome


模型照片


| 一张大桌子:“新唐广告复印”打印店 

“餐桌旁的家庭聚会”场景细化:

在“新唐广告复印”的设计中,打印店的长方形桌子将作为社区、邻里生活的小“中心”。就好像家庭中的餐桌,它在日常生活中担当多重角色。当附近的居民进入这个空间时,他们会感受到一种家庭聚会的氛围。



把以上提到的各种行为、活动统一到一个高度,把桌子改写为一种平直的储物系统,把碗筷、书本、打印机、剪裁工具等物品存放在桌面以下,并通过桌子平面上不同的颜色以及桌子上方对应的不同的灯光进行区域划分。



打印店整体空间以一张大桌子置于空间中间,所有的活动围绕着这个桌子进行,桌子本身也作为储存空间,除了桌面翻盖的储存方式,桌子下方由不同大小的抽屉组成,在墙两侧置有架子,作为存储空间的同时,便于使用中心桌面时拿取物品。



 ▎“三人”沙发:“蚁族发艺”理发店 

· 场景构建:

家庭场景是“客厅中的共同观看电视”,在这个设计中,当居民进入这个理发店时,他们会感受到置身于家中的客厅。店内布置类似于一个舒适的客厅,中心摆放着几把多功能理发椅,旁边是一个大屏幕电视。理发椅不仅用于理发服务,也设有舒适的靠背和脚踏,让顾客在等待或染发烫发时可以像在自己家中的沙发上一样放松观看电视节目。墙上装饰着家庭照片或艺术作品,增添了家的感觉。店主和顾客之间的交流自然而友好,电视节目常常成为他们共同讨论的话题,使整个理发体验更加轻松愉快。


· 设计策略:

空间以沙发作为中心,两侧设置电视墙,在店铺后方空间设置厕所和床。沙发分成三个座位区域,座位面朝两个方向,在沙发靠背后侧设置抽屉式储存空间,存放剪刀等理发工具,便于理发师在理发工作拿取工具,两侧的墙面上通过不同面积大小、深度、高度的洞形成储存、立式防水台面、座位、流理台、桌面等部分。



 ▎故事柜:“五粮酒”酒水店 

· 场景构建:

场景是“与长辈共享往事”,当附近居民进入这个酒水店时,他们首先会注意到店铺摆满了酒柜。柜子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储物,而是装满了一个人的生活。店铺中有桌子、电脑、电视机、动感单车、厨房、厕所各种丰富的物件。居民们可以在这里坐下,听老爷爷讲述过去的故事,同时享受一杯酒。这个空间不只是一个购物场所,更像是一个社区的聚会点,也是一个展厅,让人们在分享老爷爷的人生经历的同时,也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社区的连结。


· 设计策略:

店铺所有部分都由“柜子”元素组成,不同位置不同高度、面积的柜子形成了不同的功能空间。在进门处由三个方向的柜体围合形成“门厅”空间,在店铺中间设置有由“沙发”、厕所、浴室、盥洗室、卧室功能为主夹杂置放酒水、电器的存储空间组成的方形柜体。围绕方形柜体一周设置连续柜体,从门洞从顺时针方向一次将“电视墙”、“电脑桌”、衣柜、料理台、“健身房”、“书房”、“沙发”功能区置于其中,在功能区之间由储存柜连接,放置售卖的酒水、酒瓶以及书籍、鱼缸、碗筷等不同的物品。



 ▎妈妈的厨房:“川西煮花生”炒货店 

· 场景构建:

家庭场景是“厨房里品尝美食”,当居民进入炒货店时,他们会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熟悉而温馨的家庭厨房。空间设有各种炒货制作工具,以及用于存放和展示炒货的器具。店铺的设计巧妙地将生活和工作区域融合,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 设计策略:

空间整体是一个“厨房”的形象,店铺以一个长条台面贯穿整体空间,在店铺后方设置厕所和卧室空间。以长方形为基础用不同大小的圆形进行切割生成台面形状,将不同功能置于大小合适的圆形区域,包括料理台、洗手池、炒货储存架,座椅等区域,在边缘用球体进行切割,凹进去的台面可供小孩攀爬,增添了台面的丰富度。



 ▎人人都有一张床:“御手推拿”按摩店 

· 场景构建:

家庭场景是“床上共享私密时刻”,当人们进入这个按摩店,就像是回到房间,回到了自己的床上,相隔不远的床为人与人亲密交谈创建了场景,通过交谈创建与人与社区的连接。而伴着现在信息化的进展,除了线下与人连接,在房间里、在床上也能通过电子产品与世界进行连接。在这个设计里,当附近的居民进入到这个店铺时是回到了自己家中的房间、自己床上的感觉,在这个店里能够线上和线下都实现与世界的连接,设计提供了一个从日常忙碌中解脱出来,与世界连接的个人空间。


· 设计策略:

以按摩店里重要的元素——床,以环绕一周的形式阵列在空间内,几个床所围合的区域设置增高的地台,在地台上放置小桌面,在每个床对应的墙上设置架子以存放客人的物品和按摩的工具和用品。




04.

问与答Q&A


Q:请问是如何决定作品主题的呢?灵感来源来自哪里?


A:最开始是从《三联生活周刊》的“那些住在楼梯间的人”这篇文章关注到很多人其实住在超出通常的“居住空间”概念的居住地点,然后将目光投到一些独特的“居住”现象。因为在我妈妈以前是开店的,我小时候就是在街边长大的,不由得想起了以前身边住在店里的一些叔叔阿姨,尽管过去了十来年,依然有很多人选择住在店里,说明这是一种值得研究的居住模式。在以前,住在店里更多的可能是经济、现实上的原因,而现在随着科技、网络的发展,生活和工作的界限逐渐模糊。选择在家办公成为一种可能,“家”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居住功能提供场所。所以就想到了一种模糊工作和生活界限的“多身份-多任务的居住环境设计”理念。



Q:这个项目设计作品中个人最满意的是哪里,做项目的时候有什么脑洞大开的地方可以跟我们分享吗?


A:其实最满意的是调研的部分,因为这是我本科四年做项目第一次这么详细这么切身的去做的真实调研,有详实的调研材料,进行梳理和资料的查阅,能够给设计带来很多灵感。实话说设计过程中还是挺循序渐进的(其中推敲“家”这个意向头疼坏了),脑洞大开的估计只能是后期做模型的时候,因为我想做的模型尺寸比较大,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包括家具用什么做,墙、地板的材料,最后敲定了1:12的尺寸,为什么呢,你去搜一下娃屋,你就知道了。



Q:对于场地研究和调研,还有信息搜集阶段有什么可以分享的嘛?


A:沟通交流是格外重要的,因为我在调研过程中需要去每家店呆较长时间画速写和平面,还需要对店里进行很仔细的观察,还时不时询问一些蛮隐私的问题,其实这都挺冒犯的,我采用以下几个方法:1、善意的“谎言”,我说我是美术生,学校假期作业需要我们在外写生(最开始用了诚实的说法,对一个小卖部的说我做毕设需要做场地调研,需要观察画速写,把我轰走了),说是画画,他们都会慈善很多;2、熟悉店主得慢慢来,有一个积累信任的过程(我是指:理发店我去理发,小卖部我去买水,炒货店我去买炒货,酒水店买酒)。总之跟陌生人交往真是一门艺术。



Q:通过该设计你想达到怎么样的一个目的?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难题,又是怎么解决的呢?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有没有发生什么打破常规的事情?


A:创造出一系列既实用又具有亲和力的多身份-多任务居住工作环境——拥有全能桌面的打印店、像客厅的理发店、像富有童趣温馨厨房的炒货店、以故事会展柜为主的酒水店,这些设计不仅提升了空间效率,也加深了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体现了现代居住环境中“家”的新内涵。通过本研究,我期望为未来城市居住环境空间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促进居住环境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更好融合。


在方案方向选择、设计推进过程中特别艰难,一个人很难找出突破口,想不出好的点子和方向,这个时候“多人讨论”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一个人思考很容易走入一个闭环,这时候可能需要别人的观点来打开这个闭环。


打破常规可能算不上,但是本研究前期在对街边店铺人群和场地进行调研和研究的过程中,用到民族志的方法,采用人类学中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结合了设计学的需求,除了运用一般田野调查中参与式观察、访谈、拍摄记录的手段,本研究通过了实时的画图记录,运用大量的图纸进行记录;选取城市老街区8个街边商铺,了解他们在居住工作杂糅的空间环境中的生活模式,整理不同店铺打破空间功能分隔不同的家具布置、空间布局,是让我比较难忘。


Q:在整个项目中,都运用到了哪些设计工具呢?


A:在设计确定初步方向后,首先就是相关案例的学习和收集,带着目的和想法进入下一步:田野调查(民族志的方法),获得详实的调研资料后进行整理和分析,继续通过案例研究、文献分析研究,获得设计灵感,最开始是在纸上画草图,初步确定方案后可以结合画草图和在rhino里建模推敲形态、功能等,一步步完善设计,我渲染的话是用的vary。因为我最后时间比较仓促,想要出漫画风的效果图,所以是渲的不太真实的漫画效果(虽然也不太漫画)。Vary是一款功能很强大的软件,但是想要渲染一张好图参数调节上比较麻烦,学习时间成本比较高。我认为D5其实是一个综合分很高的渲染软件,容易上手,渲染效果不错,出图也比vary快很多,最后的图放进ps里p一p也是很不错的(只是我这次前期一直在用vary,后期改d5有点来不及)。最后模型制作除了手作了一部分,一部分家具买到了合适比例的成品,一部分手工难以表达的部分用了3D打印。


Q: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这个项目还有什么地方想要进一步深入的吗?


A:太多了!!!这次这个项目因为是毕业设计,时间特别仓促,在设计的部分还有一些细节需要优化。然后后面在出图的时候也是,本来想捏粘土小人做定格动画,去用动画的方式直观展现店铺是如何作为“多身份-多任务”的居住环境空间的,效果图因为紧急,补光也没有很讲究,也缺乏一些技术图纸(平、立面CAD图等)。所以图面表达(分析图、效果图)方面还有很多欠缺。然后就是我设计了5个店,为什么只做了3个模型呢,可以解释说是在毕设有限的展览空间里3个有比较好的呈现效果,其实是来不及做不完了......有机会我真的很想把模型做完,但是模型材料放在美院已经被扔了,我只能就此作罢......

(下面是布展方案的演变过程,你们也看到了我最后的展位,真的做不完了.....)



最后再次感谢同学的精彩分享!


图文来源 :赵子炎

文中图纸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RAC报名咨询


RAC26/27fall留学申请报名ing

扫描识别下方客服二维码咨询详情

了解更多留学信息、院校资讯报名时间节点、

作品集、竞赛等相关内容,也可添加咨询


RAC设计留学
RAC Studio专业提供建筑留学、景观留学、城市留学、规划留学、可持续环境留学、工设留学、产品人机交互留学等领域的国际艺术课程和留学服务,以及联合海外名校师资开设线上线下工作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