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脑子里不停的在想来想去的人。很喜欢周易和无所事事的看身边的一切。""喜欢石上纯也和卒姆托""爱看哈利波特和俗女养成记"
Siyu G
本科:四川大学 建筑学
托福:106
GPA:3.86
获奖经历:
2021 Developing Countries Design Exhibition - Bronze Award
2022 The Excellence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Second Special Mention Award
OFFER(截至发稿前):
哈佛大学 建筑 / GSD MArch II
康奈尔大学 建筑设计 / Cornell Post-professional M.S. in Advanced Architectural Design (约23w奖学金)
宾夕法尼亚大学 前沿建筑设计 / UPenn Master of Science in Design: AdvancedArchitectural Design (约7w奖学金)
哥伦比亚大学 前沿建筑设计 / Columbia Master of Science in Advanced Architectural Design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建筑 / UCB Master of Architecture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建筑与城市设计 / UCLA M.S.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MArch II)
密歇根大学 建筑 / UMich Master of Architecture
香港大学 建筑 / HKU MArch Architecture
普林斯顿大学 建筑 / Princeton MArch (waitlist)
学霸认证!期待同学普林建筑转正喜讯~
Congratulations
留学评估
美国藤校的建筑项目要如何申请?
仅限前20名咨询者,
我们将提供免费的选校指南和留学规划!
留学咨询
在线评估
备注【留学咨询】
扫码添加即可咨询
01
建筑是我接触到的最喜欢的专业
“发呆和乱逛都是我的灵感积累”
“将建筑视作真实的空间感知”
也许是因为我自己非常喜欢感知身边的世界,所以我一开始就对绘画、文章这类和自身、外界联系非常强烈的事情感兴趣,后面渐渐也喜欢上空间带给我的触动。所以算是在普通理科生能选的专业之中选择了一个自己能接触到的最喜欢的专业。
感觉我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一直默默做自己想做的东西,尽管有时候会有很多限制条件,但我也会努力夹带私货。唯一的转变可能是更加务实了,将建筑视作真实的空间感知,而不是像刚开始学建筑一样,用一切空间之外的图纸裹挟建筑本身。
Q:平时没有灵感的时候都会怎么办?
Siyu:每次我发呆或者在城市里乱逛都是我灵感的积累哈哈哈。最重要的moment有两个,第一个是大学之后第一次去一个真正精心设计过的充满灵气的空间的时候,鹿野苑博物馆。第二个是在非常建筑实习的时候,看到张老师设计的有趣细腻的小物件的时候。
Q:有哪些比较深刻的实习经历让你对建筑有心的感悟和体会呢?
Siyu:我大三的暑假去到了张永和教授的事务所非常建筑实习,在事务所之中认识接触到了非常多优秀的建筑师,以及同届的实习生,这也让我有了更加明晰的未来计划,同时事务所之中的大量的建筑模型和材料探索也让我对建筑设计有了新的感悟和体会。非常感谢Finn Lam老师在我拿到几个实习offer之后,给我的建议和帮助!在北京的生活经历也成为了我后续作品集的灵感
Q:Siyu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在RAC的就读体验吗?有什么难忘的事情吗?
Siyu:我在大二做第一个项目的时候就去到了广州的RAC的线下参加千城千面studio(点击文字查看studio回顾)。当时见识到了很厉害的同学们,大家一起赶ddl,画完图一起吃火锅,还有一起和Finn Lam老师聊玄学哈哈哈哈。
第二次来到RAC线下就已经是申请季前夕,成都校区的风景真的很好,很喜欢看下面发呆。当时因为申请季临近压力其实很大,但是和同学们一起并肩作图的感觉真的很棒!还有就是RAC永远都有的小零食真的一直吃不停。
非常感谢Finn Lam老师!Jiawe Lyu老师!Shen Gao老师!我在RAC遇到的三位老师都非常契合我每个阶段对于建筑的认识和探索的不同方向,这真的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老师们都非常精妙的对我脑海中模糊的感觉以及建筑灵感做出了十足的延申支持,从语言学、空间本质、到陌生化的研究,不断的在申请路上支持鼓励我。国内的大部分建筑学设计方法是比较传统的,缺少了部分理论学习和对空间本质的关注。做作品集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学习和自由的实现自己建筑想法的过程。老师们对学生自己所喜欢的有趣的选题包容度非常高,并且深化延伸了其中理论研究和方法论的部分和国外的学院教育相接轨。我相信这正是大部分同学所需要的!
△ 和Finn Lam老师的日常沟通
△ 和Jiawei Lyu老师的日常沟通
02
放弃保研转留学TL
Q:保研和留学同时准备的作品集该怎么规划时间?
Siyu:我的作品集时间轴是这样的
2021.09-2023.10:Project1,广州线下千城千面studio(拖延到了最后)甘南搭建 /北京实习(非常建筑)(2022.12-2023.03)
2023.06-2023.09:Project2,同时开始完善第一个项目/参加保研夏令营,全力准备出国 (2023.08)
2023.10:Project3,学校设计课项目修改
2023.09-2023.12:Project4
Q:文书材料怎么规划?
Siyu:2023.07开始选校;2023.07-2023.12准备文书;2023.10准备CV/推荐信等材料;2023.11-2024.1确定选校/网申/作品集提交:2023.2.09收到第一个offer。
我的作品集是我对于我目前建筑学习之中关注重点循序渐进的改变的呈现。是我每个学习阶段的对建筑理论、建筑本质的实体化呈现。我的文书也是依托这个框架,阐明自己对于建筑本质的不断追求和试错的过程,以及希望通过研究生课程实现自己对于建筑空间本质的追求。同时也包含了部分对于目前建筑设计宏大叙事或者将复杂的图解作为建筑本质的精神鸦片的批判以及对于现代建筑的有偏见的个人论述。(十分委婉的描述了哈哈哈哈)所有的阐明都需要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具体设计进行,不能泛泛而论。总而言之,我的文书可以说是我本科阶段的一部反思回忆录,还是有些许天真和对于建筑的执着,只是安静的陈述自己的内心,讲述我所向往的单纯的建筑、空间。
Q:关于考语言,应该怎么准备呢?
Siyu:我是在2023.09-2023.10考的语言。因为保研的事情一直拖延,结果最后又忙语言又忙作品集,但我认为按照自己的节奏就可以,调整心态最重要,所以即使这样两头抓也没有问题。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完全可以自学,自己刷刷题,然后迅速出分,集中一两个月看看网上教程,边刷题边积累就可以! 我每天刷题大概会保持至少一套题,自己在宿舍狂练,同时每天背背单词(150个,但后期熟悉阅读中的学科高频词之后就没背了,背不下去了)
Q:对于想要保研专业留学的同学,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Siyu:大家要相信自己。不要陷入是否申得上或者后悔放弃保研之类的内耗。哭着也要坚持下来。like me;其次就是作品集不用开始的太早,不然自己的设计能力还没达到很好的程度后面还是会重复做事。
03
关于我的作品集
“我的每个设计都是来自我自身的生活感知”
“我的设计一般是基于一种思想理念或者一种氛围”
在我们现在的时代,作为一个陆本的学生,想要做出很棒的设计,我感觉是需要带有一点强烈或者偏执的个人色彩的。当然也正是这一点让我在保研的路上跌跌撞撞的走了一会儿。如今建筑设计理论、设计风格层出不穷,但一定要清楚什么是美的是好的,什么是自己感知得到的,不局限于教学和主流的事物,大胆追求或者尝试自己喜欢的理论和设计方法。我在学校上过一节西方当代建筑评析的课程,这可能是我开始注重建筑文本的契机。研究(泛泛的研究)建筑理论、文本,串联起语言学、空间、氛围。我一直试图通过建筑深层结构的理论学习摈弃现代建筑形式在我身上留下的痕迹。因此也渐渐有了一点自己想要做且也还算擅长做的风格。我的每个设计都是来自我自身的生活感知。每一个场地都是我去过的,我熟悉的。因此一定会有属于我和这个场地的某种相逢。我会抓住一个细小的理念,由此展开一切。我不擅长也不喜欢脱离生活和空间的宏大叙事和无用的图解,我更喜欢去抓住空间的某种感触和氛围或者是我擅长的基于理论延伸到的建筑空间的深层结构。
Q:有哪些作品集技巧可以给大家参考一下呢?
Siyu:我做设计之前往往会看很多相关的书和资料(不是深入研究),像academia就可以借阅很多外国建筑文献。Issuu和小红书上都有很多的作品集可以作为参考,我做作品集的过程中,经常将自己做的设计和优秀的案例做对比,也可以对自己的有个比较好的定位。
我的设计一般是基于一种思想理念或者一种氛围。这样抽象的东西如何表现在空间上,是我作品集之中每张图存在的原因。理念抽象氛围的结构和逻辑需要清晰的贯穿在紧紧只有几页的纸张上面,就需要我们谨慎的思考每张图该如何叙述,该使用什么样的逻辑叙述。线稿、文字、逻辑的形式是我分析图的组成要素,建筑的空间本身还需要用效果图传达。
▎作品集项目介绍
项目一:A 5m² Republic
设计者:个人项目
指导老师:Shen Gao
作品简介:
对于接受循规蹈矩的中产阶级的孩子而言,北京胡同是超出表象的存在。在这里我认识了大胆而自由的一群人。他们将租赁的一个5平方米的房间里称为一个共和国,任何人都可以进入,没有法律、没有社会,他们谈论诗歌、国政、喜剧。然而,由于北京政府对胡同的规定,所有私人建筑的新建对外开放门户都将被禁止。因此,希望将五平方米的共和国作为伪装妥协的间谍——通过建筑的底层结构的改造改变这个空间的权力状态。保留原有胡同建筑的砖砌外墙和木梁,并且通过加建混凝土的结构改变受力体系,使这个5平方米的房间成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空间悖论,像一个双重间谍,它狡猾地服务于矛盾的政策形态和平凡需求。通过建筑和空间的矛盾,一个神话在北京的胡同上空浮现出来。行人只能看到部分暴露和难以理解的建筑结构。只有当进入建筑内部时,人们才会发现内部的结构完全与外部的外观相矛盾。
项目二:Live with the light
设计者:个人项目
指导老师:Finn Lam
作品简介:
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群体涌入成都这座超级城市,使得隐匿在地缘割裂下的宗教矛盾浮出表面。设计试图通过宗教研究和胡塞尔生活世界的文本在城市中创造一个诗意栖居的裂缝,用空间接纳天、地、人、神和光。
很感谢三位带我的项目老师,对我的选题的信任和帮助!老师们陪伴了我整个申请过程,Jiawe Lyu老师在我申请季后期事无巨细的帮助我完善作品集,甚至当我怀疑自己emo的时候也很耐心鼓励我!
最后很想感谢我的父母,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和陪伴,并且非常相信我,把一切决定交给我自己!
♯ 导师寄语
宾夕法尼亚大学双学位硕士
16年曾被哈佛大学建筑录取
LIN Architecture厸建筑设计创始人 (www.Lin.archi)
RACstudio 课程总监
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
从事设计教学研究8年,担任Cornell建筑、波尔图建筑学院客座老师,国内外各大院校评图嘉宾。曾获得A+Award,LOOP design Award, INDE award,WAF世界建筑节,入围Archdaily年度设计TOP10,Dezeen award等国际设计大奖。实践作品以及教学作品曾展览于2016威尼斯双年展 Friends 展区、2018米兰设计周双年展、2020上海城市艺术节、2018、2022深圳UABB双年展等。设计教学经验丰富,累积教授学生超过400人,覆盖高中至硕士各个阶段,超过90%人录取全球名校,美国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宾西法尼亚大学等藤校,以及欧洲如UCL,TUD,AA等顶级名校,以及亚洲如香港大学、国立新加坡大学等等。
寄语:一眨眼三年都过去了,初次见小G还是广州千城千面的线下studio里,设计思考能力让我一度以为她是大四学生,没想到吃火锅聊天发现才是大二,当时就觉得这小孩最后肯定不会差,没想到录取的这么好。把超级难得哈佛建筑都收入囊中。实在是为她高兴。她的作品集个人特点突出,项目和图纸的配合度非常高,完成度也特别好。读她的作品集仿佛和她隔空对话,正如她作品集所说,空间本身的独白存在于人们生活中温暖的空间里,如何在空间的教条和流派中保持自身的纯粹是她的不断追求,也希望她能在研究生里寻找到答案
库伯高等科学艺术联盟学院 建筑
研究生毕业于纽约库伯联盟(The Cooper Union), 从事教学研究4年,求学期间受Diana Agrest, Anthony Vidler, Michael Young等建筑师和教育家影响,培养了系统的设计思维和教学方法论。熟悉北美学术顶尖学院的设计风格和申请偏好,所带学生的作品重视设计表现,涉及跨学科学术研究。主管北美方向学生和项目学生皆被藤校或名校青睐,其中包括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库伯联盟,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所带非北美地区学生收获相当,UCL,NUS,香港大学等等。
寄语:G同学和我第一次聊天的时候,分享了很多自己迷恋的话题。最后我通过陌生化和解构两个课题的角度,带了两个项目,一个偏向建筑批评设计的的理论陌生化,一个偏向空间设计的住宅修改。当时我鼓励G同学冲一下普林和哈佛,选这两个课题也是这个目的。G同学是一个非常细腻的学生,这体现在她对身边的事物,对图面的操作,甚至是电脑桌面上图标和背景的有趣关系,她对一些事物和理念的沉迷很让人惊喜。另外一点,就是她很愿意和老师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进度,这很有利于短时间内出成果。在我看来,“胡思乱想”anything success or failure都别放过,建筑学的教育就是从这些碎片中识别和发展一个更大的整体,我也很喜欢借此和学生一起发展出一个完整的项目。恭喜圆梦哈佛,期待普林能转正!
武藏野美术大学 建筑
武藏野美术大学建筑设计硕士毕业,师从筱原一男建筑流派。先后就职于SANAA和直向建筑,设 计作品多次发表于Archdaily和谷德等平台,OMNO Lab主持建筑师。拥有多年的学术教学何建筑实践经验。先后指导学生获康奈尔/哥大/UCB/UCLA/RISD/UCL/RCA/UAL/爱丁堡/AA/曼大/谢菲/米兰理工/鲁汶/查尔姆斯/KTH/TUE/阿尔托/UNS/HKU/墨尔本/悉尼大学/RMIT/港理工/港中文/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庆应大/武藏美/ 女子美大/京都艺术等。
寄语:和G同学相识于成都的线下校区。鉴于G同学在北京实习生活期间,对于老北京胡同的观察以及思考,我们展开了对于以住宅为基本载体,建筑结构、材质、空间与城市社会关系、人物社会关系的讨论。这个项目从开始的立意到中期的设计阶段,以及最后的出图表现,G同学都展现了非常扎实的基本素养以及很好的审美情趣。预祝G同学在之后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中,继续保持热爱建筑、深入思考的热情。也预祝今后的生活学习一切顺利。
文中作品图集、照片均经作者本人授权
未经允许,禁止另作用途,特此声明
RAC报名咨询
RAC26/27fall留学申请报名ing
扫描识别下方客服二维码咨询详情
了解更多留学信息、院校资讯报名时间节点、
作品集、竞赛等相关内容,也可添加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