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忆媛:记录时代影像,呈现乡村蝶变

时事   2024-10-12 22:33   浙江  




10月11日,首届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在京开幕。在12日举行的“记录的责任与创新的力量”纪录片论坛上,浙江广电集团浙江卫视系列纪录片《千万工程》总导演杨忆媛围绕“新时代成就类纪录片的创新手法”发表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全文:

纪录片作为“国家相册”,肩负着记录时代的重要使命。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联合出品,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卫视制作的系列纪录片《千万工程》今年在浙江卫视首播,并在全国卫视和地方频道进行了展播和轮播。

浙江是文化大省,以及因改革而焕发巨大活力的经济强省。我们有万年的上山,五千年的良渚,千年的宋韵,百年的红船,以及改变了万千乡村的“千万工程”。有数据统计,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在十年间消失了近90万个自然村。然而有乡村在凋敝,也有乡村在生长。浙江省启动“千万工程”以来,把农村的生态生产生活一手抓,跑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

《千万工程》聚焦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关于乡村振兴的工程,我们通过《又见江南》《万物生长》《心安吾乡》三集,记录了浙江省二十年来探索了一条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口,引发乡村生态、经济、文化发展的系统性变革的道路,赢得了国际社会积极反响,回答了乡村发展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


01

精品纪录片创制

需强化田野调查和采访

在创制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蹲点采访,到第一线去、到田间地头去、到人民群众中去,深入一线,把讲好领袖故事与讲好百姓故事有机结合起来。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了六个年头,留下了丰富多彩且富有生命力的故事。2002年他一到浙江,就进行了密集的调研工作,用118天的时间深入11个地市、25个县,系统谋划了很多对浙江乃至中国都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其中一项就是“千万工程”。

20年后,我们这个近百人的年轻团队沿着他的足迹,采访了数百位“千万工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让我们理解了这个工程的伟大意义。

有一次我们在浙江台州的后岸村采访调研,村书记就给我们讲了一个“猪定律”,他说猪能吃的是易腐垃圾,猪都不吃的是其他垃圾,猪吃了会死的是有害垃圾,卖了可以买猪肉的是可回收垃圾,几句简单的话就把城里人都挠头的垃圾分类讲清楚了。
就是团队深入调研发现了这些民间智慧和故事,把厚重的主题做得更加可感、可知和可及,既呈现了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也让这项前瞻性、突破性、基础性的工程更加深入人心,从乡村治理的“尽精微”中来感知“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

02

用好年轻力量

创新年轻表达

在这次纪录片创制过程中,我们打破了常规,将新闻记者与文艺导演组成了一支融合团队,涵盖了70、80、90各个年龄段的电视工作者。他们中既有纪录片领域的资深导演,也有一线的新闻记者,还有刚刚入职的大学毕业生。

各个群体都有自己的专长和优势,通过这部片子,我们锻炼了纪录片制作的人才队伍,也为今后讲好总书记故事,创制精品文化节目培养了新的生力军。

乡村的发展实际上需要新生力量,《千万工程》的主角中有科技兴农的女拖拉机手,有大学毕业回乡创业的青年创客,还有把异乡作为故乡的年轻人。我们年轻的团队采访了大量的年轻人,以年轻的姿态和表达,既用人文视角阐述时代主题,又用新闻手法记录乡村变迁。

03

坚持融合创新

打造现象级传播

时代是创作的源泉,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作品做得好,还需要推送得好。在总局的统筹指挥下,《千万工程》的播出采用了多平台矩阵式一体化的宣推传播,除了在全国各大兄弟卫视展播之外,《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国家媒体进行了多轮次的宣推,全国广播电视新媒体联盟一百家成员矩阵式发布相关内容,有效地扩大了纪录片的传播影响,实现了破圈传播与有效触达。

“千万工程”意义深远,值得我们电视工作者深度关注,持续深耕。感谢这次大会主办方的周全安排,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交流的平台和机会。

我们浙江广电集团浙江卫视一直有着创作纪录片的优良传统,目前还在拍摄制作系列纪录片《江南》《文明之光》《吴越国》《灵隐寺》《大径山》《苏东坡》等,我们注重传承也勇于创新,我们回望经典也记录当下,最后欢迎大家来浙江走一走,给我们多提宝贵意见。



来   源 | 黄玲
责   编 | 徐慧芳
编   审 | 庄临强
   


浙江卫视
浙江卫视,美好中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