磅礴奔涌的江河、清澈静谧的湖泊、珠玑四溅的瀑布、莺飞草长的湿地,从九大高原湖泊到山野溪流,源源碧水在云岭大地迤逦穿行。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全省各级河湖长认真履职、全力治水,紧紧围绕六大水系、牛栏江、赤水河以及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不断推进河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六大水系出境、跨界主要断面水质100%达标,河湖面貌持续向好。
护水尽责 齐抓共管
冬日暖阳下,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芦苇、香蒲、水杉、中山杉等植物向滇池延伸,蓝天碧水、人鸥和谐。
“湿地公园位于盘龙江入滇口,发挥着削减污染负荷、净化水质的重要作用。”昆明市官渡区湖滨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段红立说。2022年,星海半岛湿地拆除水泥防浪堤,建成生态驳岸,实现了水系之间的连通,通过改造提升配套服务设施,构建形成了低污染水拦截、净化、隔离控制带,提升了湿地水质净化功能。
环湖湿地是拦截污染源的最后一道防线,而在上游沿岸,改水质、清垃圾、补短板,“清四乱”常态化推进。昆明市创新实施“河湖长+检察长”“河湖长+警长”机制,多部门协力共治,各级河湖长定期巡河,现场推动解决重难点问题,河道水质达标率逐年提升。在官渡区,2022年至2024年,各级河湖长按照发现—移交—督导—整改—反馈的闭环工作机制,推动问题整改,累计巡河14676次,发现整改问题13384起。经过多年持续治理,去年滇池全湖水质为Ⅳ类,连续第六年达到同等水平。
随着河湖长制的全面建立,各级河湖长队伍不断壮大,从“总指挥”到“最前哨”,省、州(市)、县(市、区)、乡镇、村五级河湖长一级抓一级,层层促攻坚,河湖长履职实现从“有名有实”到“有能有效”的转变,治理效能日益提升。
“这两年,普者黑湖出现了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这是普者黑湖水质向好的写照。”丘北县水务局局长郑磊介绍,如今的普者黑湿地,鱼类资源从18种增至89种、鸟类从原来的142种增至208种,荷花世界、候鸟天堂成为游客到访普者黑的必观之景。
普者黑湖从2017年出现IV类到至今稳定Ⅲ类,综合水质连续三年保持优良。实施河湖长制工作8年来,文山州坚持把河湖保护治理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谋划、同推进、同考核,把“一湖一河”(普者黑湖、盘龙河)作为全州工作重点,州委主要领导主动挂包普者黑湖,州、县、乡、村四级书记任普者黑湖湖长,形成上下贯通的责任体系,巡河护河成为常态。
普者黑湖管护线长面广、问题繁杂,治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多方合力治理。丘北县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指挥长的普者黑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专班,统筹水务、生态环境、农科、林草、保护区管护局等部门协同共治,共同守护普者黑湖碧水清波。各级河湖长积极巡河、清河、护河,督办、指导巡河发现问题整改销号。在普者黑湖上游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有效阻断垃圾污染源污染途径,流域内先后拆除“两违”建筑339户31180.8平方米、清理鱼塘308个,建成11.9公里的景观型生态走廊,普者黑湖流域保护与生态修复实现全面升级。
科学施策 水清岸绿
抚仙湖。徐万林 摄
微风吹拂,碧波荡漾。抚仙湖梁王河入湖口,潺潺清水从梁王山主峰东麓的梁王河奔流而下,一路向南汇入抚仙湖。
抚仙湖流域内,入湖河道纵横交错,一泓清水入湖,一湖水质向好。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澄江市采取截污、清淤、护坡、引水措施,改善河道水质、打通清水通道,实现清水入湖。2024年,抚仙湖全湖水质总体良好,水质综合类别为I类;21条主要入湖河道全年水质全部达到IV类以上,优良率达85.7%。
抚仙湖流域径流区是农业灌溉区,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威胁水质。澄江市结合实际,抓住减少入湖污染负荷这个核心,探索实施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用水灌溉、高效节水水利、高标准农田改造引水、高效林业发展用水“五位一体”湖外水资源循环利用综合性工程,推动水环境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转变。
通过健全湖外水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体系,持续开展湖滨缓冲带“大清理,大整治”行动,将未达到入湖标准的农田退水拦截住,再从调蓄带内取水灌溉农作物,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同时,实现了调蓄带拦截蓄水在湖外全部消纳利用。“这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增加抚仙湖生态补水,实现清污分流、清水入湖,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提升。”澄江市抚仙湖管理局局长韩国辉说。
纵深推进河湖长制,全面深化“一河一长”、落实“一河一策”,强化流域联防联控,示范引领提档升级,全省河湖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清澈碧绿的湖水倒映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水鸟在晨雾中嬉戏盘旋。这是曲靖市独木水库呈现的生态画卷。
“独木水库处于煤层之上,一段时期内大量煤矿尾水、矿井水流入水库,高锰高硫污水集聚,加上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库区3万多居民生活污水直排水库,生态环境不堪重负,水库水质亮起红灯,一度达到劣Ⅴ类。”对当地居民来说,这是一段沉痛往事。
独木水库每天向曲靖中心城区供水10万立方米,是100万余人的重要饮用水水源地。落实河湖长制,曲靖市重拳整治煤炭行业污染,关停水库保护区内煤矿企业、火电厂、煤货厂等,炸毁封填私挖滥采井口1.5万余个,建成生物膜污水处理站、生态湿地、集镇污水处理厂等设施,一系列“组合拳”打下来,水质从劣Ⅴ类提升到Ⅱ类,水质稳定达到饮用水标准。
绿色发展 生态惠民
2017年开始,弥勒市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对甸溪河进行综合治理,努力创建甸溪河国家水利风景区。“通过项目实施,弥勒市将甸溪河建成以防洪排涝为主,兼具生态保护、文化展示、康养旅居等功能的滨河绿色多维空间。”弥勒市水务局局长张程介绍,甸溪河综合治理项目开展以来,弥勒市创新生态驳岸河道治理模式,优先生态保护,将人为改直的4.8公里河道恢复天然弯曲形态,并建成防汛道路12.4公里、沿河截污管道16公里和污水处理厂6个,污水处理率达100%,水质由Ⅴ类提升为Ⅲ类。同时增强水土涵养,增加河道生物多样性,建成绿化面积112万平方米,构建沿岸绿化美化立体生态空间。
旧貌换新颜的甸溪河,成为城市旅游新亮点。“每天傍晚,这里人流量可达两三万人次,还带动了沿岸村庄发展草莓、玫瑰等观光农业。”甸溪河湿地公园职工王彦菲说,公园已成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生动样板。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深入开展“清四乱”、河湖健康评价、美丽河湖、幸福河湖建设等专项行动,河湖面貌持续向好,让民众获得了更多的生态红利,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参与进来,保护河湖。
在澄江市右所镇马房村,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让游人流连忘返。抚仙湖畔的乡村走上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有抚仙湖的好风光,我们几乎不愁客源。”杨文俊是土生土长的马房村人,如今开起了民宿。“湖水越来越清,游客越来越多,村里的发展也越来越好。”
得益于紧邻抚仙湖的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澄江市持续释放生态旅游消费潜力。2024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199.3万人次、同比增长19.32%,实现旅游收入超132亿元、同比增长16.93%。
在普者黑,临湖的仙人洞村实现了从“口袋村”到“富裕村”的美丽蝶变。“以前,村民们靠打鱼、种地为生。如今,家家户户兴办农家乐、客栈、民宿等,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村民日子也越过越好。”喳喳呀民宿负责人范成元说,村民们深知这一湖清水对他们的意义,对守护绿水青山有着深切的感悟,植绿爱绿、亲水护水的理念已深深融入村民们的生产生活。
撰文:王世涵 王琼梅 张雯 饶勇 王剑钊
来源:云南日报
编辑:郭晨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