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与柔是太极拳中的一个对立关系,是相对矛盾又统一的,刚与柔可以相互转化。
按阴阳学中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的原理,阴代表柔,阳代表刚,因为阴阳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刚柔可以相互渗透。练习太极拳强调先求放松,也就是说先去僵求柔,然后再集柔成刚,而后始能刚柔相济。
我们初学太极拳,容易走两种极端,一种是动作生硬呆板;一种是动作柔软无力。这两种动作的习练者,都没有领会陈式太极拳招式的真正含义:每招每式都应该做到“轻而不浮”、“沉而不僵”,通俗地讲就是要做到刚柔相济练拳的过程中,用什么标准衡量太极的刚柔呢?
据拳经总论所讲:“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尤觉硬,四阴六阳类好手,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这就是说不能偏于柔或者偏于刚,只有练到刚柔相济阴阳无差阶段,才算是达到太极拳的高级境界。一般初次练习太极拳的人,动作都比较僵硬,所以,习拳的第一个阶段是去僵阶段,也就是化僵为柔时期。上场练拳,全身必须要放松,不但手不能使劲,而且心里面也不能用劲。这样就去掉人本身的僵劲。拳论强调越松越好,越松得开,越能把僵劲尽快去掉。等僵劲去掉以后,便能达到静脉畅通、舒筋活络的目的,使原来比较僵硬的动作变得比较灵活,协调性好,练拳也感到顺了,这样就产生了柔劲,同时就产生了内劲的感觉。到这个时段,就不能一味地求柔了,否则就要失之过柔,而是要求在松柔的过程中,向坚刚逐渐过度,就是“积柔成刚”的阶段。不能错误理解称练拳就只能柔软才是太极拳,应该知道松柔不是最终目的。它是为了达到坚刚所做的一种手段,柔是为刚所做的铺垫。这里说的“坚刚”并不是那种生硬的刚。这个时候要多练发劲,也即是从柔中产生的发力,这就符合太极拳松活弹抖的原则。这样才能使动作做到松沉、浑厚、连贯、飘逸。放松的目的是更好地爆发。有的人平时练拳只知道松软,而不练发劲,按照陈式太极拳“柔化刚发”的原则,就等于只能化掉所加之力,而不能将其发出,也就是说只能消极地防守,而不能有效地进攻制服对方。拳经总论讲:“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刚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这就是说做到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才能运化八方,制服对方。刚与柔从整套拳架来分,运劲走势都为柔,发劲动作皆为刚。从一个拳式来分走劲过程为柔,劲走到了落点为刚。这就是所谓的“柔运劲,刚落点”。在练习太极拳的套路中要一直贯穿“刚柔相济”的原则,处处要表现出刚柔“相济”的相互渗透和体现一刚一柔的不断变化,即真正做到刚柔相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