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扬的音符跳动,探寻吹奏乐器如风的旋律

体娱   文化   2024-07-24 18:12   广西  
侗 笛

侗笛,侗语称“介各”“济各丝”,是侗族独有的吹奏乐器。侗笛开6孔,没有笛膜,气流通过侗笛共鸣腔中的分气音片震动发出声音。演奏时笛身竖置,嘴含口吹,通过手指按孔,发出高低不同的优美旋律。

来自广西三江的胡汉文老师和侗笛打交道了大半辈子,通过他的摸索,改变了传统侗笛音域窄,音量小,音准差等难题,通过增开助高音孔和增大笛身的方法,提高了侗笛的音域和音量,让其有了更多可能性。胡汉文还从芦笙的结构获得灵感,发明了双管侗笛演奏技巧。




胡汉文的儿子胡河也从外地回家加入到了他的侗笛事业中,小小的工作室里每天都会有父亲向儿子传授技艺的温馨情景,从制作工艺的琢磨,到演奏技巧的探讨,再到开班授课中的解疑答惑。作为新一代侗笛传承人,胡河正在沿着父亲的路继续传承发扬。


另一位胡汉文的学生王鸣韬正在用大家意想不到的方式,让侗笛进入年轻人的视野。王鸣韬他组建了一支乐队名叫3号博物馆乐队,他们一直致力于把广西民族的声音,与摇滚乐、世界音乐结合在一起。

侗笛美妙的声音,也吹进了柳州的校园。这位来自三江的音乐老师名叫梁健,12年前,她慕名到胡汉文门下学习侗笛,如今带动了身边的老师们一起,把侗笛打造成了壶西实验中学文艺演出的招牌。


没有专门的侗笛教程,梁健就边教边整理,在胡汉文的帮助下,推出了自己的侗笛课本,同时通过网上教学平台,辐射更多的学生群体。侗笛制作课,学生除了学会演奏外,也可以亲身体验制作侗笛的乐趣。


壶西实验中学的侗笛先后在柳州市校园文化艺术节、广西中小学学生艺术作品展等活动中大放异彩,让学生们感受到传统文化带来的精神魅力。

啵 咧

这个形似唢呐的乐器,叫做“啵咧”,它和唢呐最大的区别,在于碗口是木制的。啵咧流传于龙州、宁明、凭祥、田阳的壮族地区,它见证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李平为代表的一代民族音乐家,把啵咧从濒临失传,发展到进入民乐殿堂。


古啵咧主要缺点是音域小、音准差,李平来到北京,在北京乐器厂特级技师吴仲孚等专家的支持下,对啵咧进行了第一次改良。专家们在啵咧的出音孔、哨片、内径和锥度上做突破,一次次探索终于有了收获。与此同时,作曲家李延林也专门为啵咧量身谱写了第一首曲子《壮乡踏歌行》,昭示了啵咧的新生。

广西的作曲家们面对这个新的民族乐器很是惊喜,他们发现和唢呐相比,啵咧能更好地融入民乐团的演奏。李平带着啵咧走出国门,先后到美国、新加坡等地进行啵咧演出。从那以后,李平开始联合黄有异等广西音乐家,致力于啵咧的普及推广,啵咧的声音先后在南宁、北流和广东德庆等地的校园里吹响,更令李平欣慰的是,40多年里,一代代音乐人继承发扬,让啵咧发出了更嘹亮的声音。







经过几十年的升级改良,啵咧解决了音色、音准的问题,技法上和唢呐相近,在教学上具有便利性。啵咧和唢呐,相似而不同,它们听起来有什么区别呢?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感受一下!


得益于广西艺术学院在办学上坚持的东盟特色,在这里,啵咧的研究具有更广阔的维度。广西艺术学院民族音乐实验室教师刘佳乐曾受印尼方面邀请,在海外视频平台介绍啵咧,啵咧柔美的旋律,仿佛擦去了地域上的隔阂,拉近了两国音乐人的距离。

年轻人的创新,不仅在音乐的沟通交流上,他们甚至还琢磨出新一代的配件,让啵咧吹奏出更为复杂的曲调。有了新技术的加持啵咧不仅进入了音乐厅,还有机会和流行音乐结合起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印象·三月三》,是一首取材于广西壮族山歌元素,专门为啵咧量身定制的民乐作品,该作品在2021年获得了广西文艺创作最高奖“铜鼓奖”,并代表广西登上国家大剧院演奏。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今天21:20

广西卫视《寻声而动》!



寻声而动
展示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宣传广西本土传统文化、交流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绽放民族之花、流淌民族之歌、展示民族之美、塑造民族之魂,广西卫视《民族文化》每周日晚21:20带你领略民族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