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敲一打,奏响桂风壮韵里的千年声音记忆

体娱   文化   2024-07-03 15:55   广西  

在广西众多的民间乐器中,铜鼓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人们常常用神秘、庄严、大气去形容他,但在广西儿女的心里,他更像一位从小看着我们长大的亲人,在一敲一打、一声一息之间,构成了广西儿女对壮美广西最深刻的声音记忆。


据资料统计,目前全世界馆藏传世铜鼓2000多面,其中我国馆藏量1600多面,广西就有770多面,是名副其实的铜鼓之乡。在广西不同的民族村寨,铜鼓的声音也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


每当春节、三月三等重要节日,广西东兰的壮族群众会扛上家里的铜鼓,去参加一项尤为重要的铜鼓活动——斗鼓。斗鼓时,对阵双方的铜鼓一字排开、鼓足相对,鼓手持续敲击铜鼓,展开一场声音的较量。赛况激烈时,常常要持续斗上几天几夜,直到一方的铜鼓打烂才算分出胜负。

东兰的壮族群众演奏铜鼓时,一般采用四面传世铜鼓合奏的形式。演奏时,四面不同音高、音色的铜鼓按一字横排悬挂,能搭配出近似“1 5 3 2 ”的和谐音阶。由于鼓心的敲击不是同时击打,在听觉上会产生高低音先后次序的变化。他们还会手执石子、硬币等小硬物敲打鼓身,作为配音。


广西南丹的白裤瑶群众对铜鼓的声音有着独特的审美,从鼓槌的材料、铜鼓的调音,再到铜鼓的演奏方式都着自己严格的标准。演奏时,铜鼓会悬吊起来、两人一组,一人敲鼓、另一人持抽风筒对着鼓足来回推送或左右摆动,达到增加铜鼓声音的共鸣、改变音量和余音长短的效果。





以铜鼓作为伴奏,白裤瑶也有自己独特的铜鼓舞,在白裤瑶语里称为“勤泽格拉”。表演时由一面皮鼓指挥,众多铜鼓配合伴奏,指挥者边击边舞,动作模仿自然界猴子的生活习性,众人围之伴舞。


如今,铜鼓的声音也伴随着多彩的民歌在山间飘荡。在广西壮族、瑶族、苗族、彝族的广大村寨中,由铜鼓文化派生出来的铜鼓舞、猴鼓舞等民俗文化依旧焕发着生机。



广西东兰更乐村盛行的壮族铜鼓舞,主要采用公鼓和母鼓进行伴奏,跳舞时,它们各分左右、常与皮鼓、竹筒鼓共同演奏。这些竹筒鼓也蕴藏着人们对铜鼓声音的向往,东兰县更乐村使用的竹筒鼓有两根弦,模仿的是公鼓和母鼓的音色,天峨县拥里村的竹筒鼓被称为筒噔,有四根弦,模仿的是传世铜鼓的四个音。


东兰县城中学的数学教师谭安益、美术教师牙运永是东兰音乐铜鼓的制造者,他们的音乐铜鼓能够演绎完整的七声音阶,攻克了传世铜鼓音域窄、音阶不全的难题,让铜鼓可以演奏不同的乐曲,与更多乐器产生合作。


广西的音乐家们也不曾停止对铜鼓音乐的挖掘和探索,广西幼师中国-东盟童声研究所的所长周频文教授就是其中一位。他和团队将铜鼓声、蛙声和童声结合,创作了一首全新的铜鼓音乐作品《铜鼓谣》。这首音乐作品借鉴了传世铜鼓“公鼓、母鼓、孩子鼓”的元素,采用男声、女声、童声共同演绎的方式,将铜鼓的故事娓道来。

声同源,与两千多年前一样,铜鼓之音催生万物、激人奋进;声益盛,与两千多年前不同,铜鼓之声融汇发展、突破创新。古老的花山岩画描绘了数百面铜鼓,如今,铜鼓的造型也镌刻在广西大地的各个角落。每逢重要节庆,铜鼓依然被敲响,成为广西的文化符号、声音符号。广西儿女在铜鼓声中得到鼓舞,并踏着时代的鼓点奋进与拼搏,谱写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华美乐章。听,悠悠鼓声,从远古传来,正向美好的明天传颂。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今天21:20广西卫视《寻声而动》,让我们一同感受铜鼓的声音魅力。


寻声而动
展示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宣传广西本土传统文化、交流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绽放民族之花、流淌民族之歌、展示民族之美、塑造民族之魂,广西卫视《民族文化》每周日晚21:20带你领略民族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