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苏宁:学术名刊的真伪之辨

文摘   2024-09-11 09:18   天津  



撰写 / 游苏宁

●  ●  ●

《自然》杂志由赫胥黎等人1869年在英国创办,其2024年的影响因子(IF)为50.5。回溯历史可知,它原本是一本典型的科普杂志,因从20世纪70年代敏锐地抓住了IF游戏的重大机遇,开始刊登学术论文,并得以快速跻身世界名刊之列。如今的它,既享有“国际顶级科学期刊”的盛誉,又能轻松挣钱,毫无疑问已成为中国作者梦寐以求的“神刊”。不仅如此,该刊近年来通过“马太效应”进行的集团化扩张成效卓著,形成一系列声名显赫的子刊。

《自然》1869年创刊号(图片来自《自然》官网)

2023年IF超过40的期刊中,有19本是其子刊,其中10本的IF比主刊还高。在国人对名刊的崇拜与日俱增的当下,江晓原[1]在自己的新书《科学外史Ⅳ》中对《自然》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深度剖析,通过揭秘该刊在稿件处理中的技巧,以真实的史料和翔实的数据为我们揭露出《自然》在操纵论文发表中使用的伎俩,从而有助于我们正确看待世界名刊。



1988年6月30日,《自然》发表了题为《高度稀释的抗lgE抗血清引发人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的论文。作者宣称:即使溶液中的抗体被稀释到其分子已不复存在的地步,仍可引发免疫应答。换言之,水具有记忆功能!这项研究为非主流的“顺势疗法”提供了实验依据。尽管这篇被称为“水的记忆”的文章成为《自然》历史上最富有争议的论文,但它仍被收入到《〈自然〉百年科学经典》中。

《〈自然〉百年科学经典》全套


同年7月28日,时任主编马多克斯在该刊发表了自己领衔署名的文章《高倍稀释实验的错觉》,公布了按事先约定的调查小组对该实验室调查的结论:“水的记忆”论文中提出的观点缺乏可靠证据。主编亲自撰文,直接推翻自己杂志刚刚刊登的著名论文之结论,无疑是极为罕见的举动。更令人不解的是,在同期杂志上,还刊登了原文作者不接受调查小组否定该实验结论的回应文章。随后,双方开启了有关问题的激烈骂战。仅从表面看,或许读者会感觉杂志的形象明显受损,但其背后的操作令人瞠目结舌。

其实这篇论文1986年就投稿给《自然》,作为一本周刊,审稿竟然持续2年之久,3位审稿人一致认为“实验一定在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即直接否定了这种实验现象的真实性。然而,杂志发表此文的内幕是《自然》主编和作者事先达成协议:先发表该论文,然后派出调查小组对作者的实验室进行调查。调查小组由一位顶级魔术师、一位著名科学家和主编自己组成,邀请魔术师是希望他能发现实验结果中的欺骗性成分。尽管作者事先知道调查人员的组成,但为了让论文顺利发表,避免节外生枝,他选择了隐忍,对名单并未提出异议。


他坦言:我需要一个没有争议的国际期刊来发表该文。正如《自然》主编所言:他企图通过在世界顶级科学期刊上发表论文为不靠谱的科学成果获取背书。窃以为,这篇文章最终得以发表的实质,是源于主编和作者在获取最主要的目标方面勠力同心,均希望通过炒作这个话题而提高自己的被关注度和影响力。毋庸讳言,双方异曲同工地收获了各自的所需。然而,最终的结局是该文作者身败名裂,《自然》杂志更上一层楼。


与国人的固有认知不同,《自然》及其旗下的所有杂志均不设编委会,也不附属于任何学会或学术机构,因此主编对稿件的刊登一言九鼎。对《自然》而言,审稿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同行评议,而只是必要时的“业务外包”。审稿人的意见仅供编辑参考,并非能决定稿件刊登与否。所以决定稿件是否刊登的是编辑部,最终是主编。其主编坦言:衡量论文的科学价值并不存在唯一标准。读者兴趣是至高无上的原则:文章是用来读的,科学论文也不例外。如果作者兴趣与读者兴趣发生冲突,应以读者兴趣决定杂志的发表策略。


作为资深办刊人,毫无疑问的是:所谓读者兴趣,说到底其实就是编辑及主编兴趣,即由编辑来判断读者对哪类文章感兴趣,而这种判断的结果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参考文献

[1] 江晓原.科学外史Ⅳ [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24


欢迎观看相关视频:2024华夏互联网与高血压AI医学创新大会,游苏宁教授作题为《学术名刊的真伪之辩》大会主旨报告。


— END —



游苏宁

同济医科大学毕业后从事编辑工作近40年。

现任《编辑学报》副主编。

2002年荣获第四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称号,2006年荣获“韬奋出版奖”,2007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称号,2009年荣获“百名有突出贡献的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称号,2011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现任全国多所著名大学的特聘教授。

出版有《编辑哲思与践行》《经典伴书香》《生命的回眸:我眼中的医学大家与经典名作》《生命的奇迹:游苏宁医学书评》《生命的智慧:游苏宁科学书评》《敬畏生命:科学与人文之初心》《呵护生命:科技与医药之使命》等著作。

往期阅读

工作倦怠的条分缕析  医疗管理的应对良策
世界文学的滥觞之地  群星璀璨的华夏古都
“大食物观”的全面科普  “三食”问题的双侧治理
谈科论普的比翼双飞  科普秘籍的条分缕析

老游评书
游苏宁,曾任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现任《编辑学报》副主编,全国多所著名大学的特聘教授。始终以读书、评书为人生乐趣,崇尚“悦读至上”——乐于与大家分享读书之乐、交流评书心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