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百年科学经典》全套
其实这篇论文1986年就投稿给《自然》,作为一本周刊,审稿竟然持续2年之久,3位审稿人一致认为“实验一定在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即直接否定了这种实验现象的真实性。然而,杂志发表此文的内幕是《自然》主编和作者事先达成协议:先发表该论文,然后派出调查小组对作者的实验室进行调查。调查小组由一位顶级魔术师、一位著名科学家和主编自己组成,邀请魔术师是希望他能发现实验结果中的欺骗性成分。尽管作者事先知道调查人员的组成,但为了让论文顺利发表,避免节外生枝,他选择了隐忍,对名单并未提出异议。
他坦言:我需要一个没有争议的国际期刊来发表该文。正如《自然》主编所言:他企图通过在世界顶级科学期刊上发表论文为不靠谱的科学成果获取背书。窃以为,这篇文章最终得以发表的实质,是源于主编和作者在获取最主要的目标方面勠力同心,均希望通过炒作这个话题而提高自己的被关注度和影响力。毋庸讳言,双方异曲同工地收获了各自的所需。然而,最终的结局是该文作者身败名裂,《自然》杂志更上一层楼。
与国人的固有认知不同,《自然》及其旗下的所有杂志均不设编委会,也不附属于任何学会或学术机构,因此主编对稿件的刊登一言九鼎。对《自然》而言,审稿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同行评议,而只是必要时的“业务外包”。审稿人的意见仅供编辑参考,并非能决定稿件刊登与否。所以决定稿件是否刊登的是编辑部,最终是主编。其主编坦言:衡量论文的科学价值并不存在唯一标准。读者兴趣是至高无上的原则:文章是用来读的,科学论文也不例外。如果作者兴趣与读者兴趣发生冲突,应以读者兴趣决定杂志的发表策略。
作为资深办刊人,毫无疑问的是:所谓读者兴趣,说到底其实就是编辑及主编兴趣,即由编辑来判断读者对哪类文章感兴趣,而这种判断的结果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参考文献
[1] 江晓原.科学外史Ⅳ [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24
欢迎观看相关视频:2024华夏互联网与高血压AI医学创新大会,游苏宁教授作题为《学术名刊的真伪之辩》大会主旨报告。
游苏宁
同济医科大学毕业后从事编辑工作近40年。
现任《编辑学报》副主编。
2002年荣获第四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称号,2006年荣获“韬奋出版奖”,2007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称号,2009年荣获“百名有突出贡献的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称号,2011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现任全国多所著名大学的特聘教授。
出版有《编辑哲思与践行》《经典伴书香》《生命的回眸:我眼中的医学大家与经典名作》《生命的奇迹:游苏宁医学书评》《生命的智慧:游苏宁科学书评》《敬畏生命:科学与人文之初心》《呵护生命:科技与医药之使命》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