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权力的七项法则 善用权力的成功秘籍

文摘   2025-01-09 11:11   浙江  

权力进化论

作者:(美)杰弗瑞·菲佛著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06月


撰写 / 游苏宁


●  ●  ●


回眸史册,争夺权力的历史与人类进步的历程始终如影随形,世界的运行、组织的运作和个人的发展无一能摆脱权力的作用,尽管它的影响如此普遍,但真正熟谙权力的实质并擅长运用者却寥若晨星。


权力的实质何在?它有何用?怎样才能发挥其效能?如何对它善加利用并将其保持下去?在追求权力的道路上,以上问题可能会是困扰你的荆棘、阻碍你采取行动以获得权力的迷雾。有鉴于此,美国斯坦福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杰弗瑞·菲佛的新作《权力进化论》将通过诠释获得和使用权力之秘籍,为你揭开权力的神秘面纱,带你摆脱思维定式、打破固有规则、示人以权力、建立强大的个人品牌、拓展资源和人脉、更好地运用手中的权力,最终借助权力获得成功。


作为研究权力的业界翘楚,菲佛曾在全世界39个国家做过演讲,在28个国家开办过高级管理培训课程,并为全美多家企业、协会和大学提供过教育及咨询服务。菲佛坦言,权力只是一种工具,它只是手段,目的不尽相同。一旦掌握了权力,就可以用来达成各种目的。我们应该主宰权力,千万别因为愤愤不平而对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无所不在的权力视若无睹。即使进入数字时代,权力的外在纹理和内在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和颠覆性更新。要想更好地领导他人和团队,就必须了解权力法则,更加有效地运用权力,从而在这个对权力友好的世界中收获梦想成真的美好人生。


01

人类本性的实证研究


自我知觉理论认为,个体其实是通过观察自己的外在行为来推断和“了解”自己的态度、情绪以及其他内在的状态。人在试图理解自己的态度时会借助可获得的信息,而有关自身行为的信息最为凸显,它对人的观念和态度影响巨大。


作者指出,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能力,是人类的一项关键技能,而你给别人留下第一印象的机会只有一次。过度自信使个体显得更有能力,有利于塑造旁人对个体的正面感知,它是社会阶层差异延续的机制之一。摒弃自我抨击,改用更积极的方式描述自己,对获得权力与成功非常关键。如果连你都不认为自己有权力、有能力、值得获取更好的结果,那么你也将很可能通过微妙的方式向别人传达出消极的自我评价。


一般而言,他人对你的看法不大可能比自己更高,某种程度上,同事们都默认你会主动为自己发声、积极争取;如果你不这么做,反而会成为别人看低你的理由。获得改变的方法其实要比想象中简单得多:先从一言一行的微小改变开始,随后你会发现,你对自身的态度会逐渐变化,而周围的世界也将不再那么难以立足。因此,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自我,千万别让外界关于性别、种族或者社会阶层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干涉和限制你对自己的看法,“你是谁?”“你该怎么做?”“你能做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全在于你自己。


要想取得成功,人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尝试施加影响和控制。研究显示,掌握权力的感觉与人的主观幸福感有关。相比于那些掌握较少权力的参与者,掌握更多权力的人,生活满意度要高16%,积极情绪要多15%,消极情绪则少10%。作者贯穿全书、反复讨论的重要主题就是所谓的“另辟蹊径”,它也是后文“打破规则”的重要内容。在弱肉强食的丛林中,清醒的自我认知能让我们摆正自己的位置,知道如何赢得一场又一场生存的鏖战。作者希望读者能在本书的启发下,超越固有观念和直接经验,深入到这些观念和经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本身,从而可以依照已知的手段和目的之关系,来计划自己的行为。


02

揭秘权力的七项法则


郑晓明与导师杰弗瑞·菲佛教授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师中心,摄于2007年12月31日


菲佛在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知识即权力,权力必须应对挑战,它是达成目标和事业成功的力量。领导力不是一种道德追求,归根结底它是助力成功的一切务实手段的总和。他从对权力关键作用的认知出发,始终牢牢扎根现实,将自己从业多年的研究心得、不同领域的研究证据,以及与业界密切合作所积攒的丰富经验,凝缩成有关权力的7条法则:

(1)摆脱定式,从自己固有的局限中挣脱出来。不要逃避权力,势单力薄者永无出头之日。
(2)打破规则,把主动权彻底掌握在自己手里。应该主动求助,打破那些把你置于劣势的藩篱,制定自己的规则。
(3)要学会用不同的方式,以自信、有吸引力、有权力的外表示人,让自己看起来像个赢家,试着在交往中让别人特别关注自己。
(4)建立强大的品牌,将自己与声名显赫的人和组织联系起来。通过精心编造的动人故事和不断重复,创造条件获得媒体的关注,让自己的品牌广为人知。
(5)拓展人脉,始终用社会关系推动事业发展。投入充足的时间,建立有益的联系。
(6)运用你的权力,不惜一切做成想做的事。人应当运用自己的权力,有时超出别人对自身权力范围的认知也无妨。
(7)最重要的法则就是,成王败寇,在通往权力的道路上应坚持下去,优势的累积有助于让权力经久不衰。

作者认为,在获得权力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碍或许就是自己。因此摆脱定势,打破规则、违背规范,才有可能获得并增强人的权力,其本质上就是要人们主动采取异乎寻常、出人意料的行动。其中最有效的手段是直接放手去做,哪怕等到木已成舟的时候再请求别人原谅,而并非行动之前就征得别人的允许。同时,培育权力需要“曝光效应”,即“别人记住了你,就等于选择了你”。个人品牌建设具有“飞轮效应”,即关键的事情一旦做成,往后的一切也都水到渠成,从而意味着个人的可信度、社会关系和权力自然水涨船高。

作者提醒我们,权力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培育,要积极寻求“弱连接”,这种连接含有个人接触不到的信息源和圈子,能提供非冗余的信息和关系。作者指出,知识固然有用,可如果不能转化为行动,它的价值也就所剩无几了。就权力而言,事实就是如此,了解权力的法则能带来多大的优势,取决于你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程度和频率。


03

善用权力的成功秘籍



先哲曾言:成功之母数之不尽,失败孤儿无人认领。菲佛指出,尽管当今的主流观念崇尚合作、友善和政治正确,似乎追求权力的想法已不合时宜,但是权力不是“厚黑术”,它是成功的钥匙。探讨权力的主要目的,是真正帮助我们理解自己身处其中的世界,教会人们在合适的时间、用恰当的方式采取行动,巧用分析和数据,成就更有权力的自己,从而切实、通常也相当快速地改变自己事业和生活的轨迹。

领导者对于权力追求与自身的真诚并不冲突,对真诚的执念经常会导致人们故步自封,无法走上一条通往权力的康庄大道。了解关于权力的真相时所经历的拒绝、愤怒和沮丧都是学习新知的自然过程。我们之所以感到愤怒和恐惧,正是因为怀有太多的成见。如果人们想达到更高的位置、拥有引领改变的力量,最好的办法就是弄懂眼前的游戏规则,想方设法在现有环境下取得成功。

菲佛归纳出的成功秘籍包括:
(1)尽量多地使用能显示权力的视角描述自己,避免使用那些可能贬低个人地位和形象的自我描述。
(2)你要是想变得自信,可以先表现得更加自信;要想拥有权力的感觉,可以先用更有权力的方式描述自己。
(3)世界是如此不公,天上不会掉馅饼,因此你必须为自己主动争取。
(4)清醒的自我认知能让你摆正自己的位置,知道如何赢得各种生存的鏖战。
(5)选择权在每个人的手里,你不仅可以选择如何看待自己,也可以在权力的纷争中选择有利于自己的策略。
(6)权力的法则并不强求你改变自己的人格,人们并不希望看到他人完整、纯粹、未加粉饰的自我。
(7)社会关系固然重要,可不应该让被人接受的需要压过了你想做的事情、牺牲了自己的利益和规划。

为了便于读者归纳和章节记忆,作者在诠释每个法则的最后,都以“掌控你的权力”为题进行了提纲挈领地小结。

笔者以为,本书的重要价值在于,这些深入浅出、知行合一的洞见覆盖了权力运行规律的方方面面,提供了每一个人都可以学习和运用的实践指南,有助于我们改写人生、改造组织、改变世界。


04
事业成功的制胜法宝



研究发现,人们之所以没达成目的,或者没能在地位的阶梯上攀得比对手更高,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他们其实知道制胜的秘诀,却不愿意这么做。政治技巧被定义为:一种综合的能力,它帮助人在工作中有效地理解他人、影响他人,进而让他人的行动服务于自己或组织的目的。

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拥有政治技巧、从事政治行为相当重要。政治技巧在工作、生活满意度方面以及在薪资、地位方面的促进作用相辅相成。在工作场所中,政治技巧是预测成功结果最强有力的指标。对组织中的权力与政治,最好的状态是欣然接受、泰然处之,如果实在做不到,至少要理解它们的前因后果。如果你想达到更高的位置、拥有引领改变的力量,最好的办法就是弄清眼前的游戏规则,想方设法在现有环境下取得成功。

如果你想获得影响力,找到盟友总是有好处的;而如果想获得盟友,显然你必须能拿出吸引他们支持自己的东西。真诚的领导力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它的危害涉及诸多方面。真诚在很大程度上和与日俱增的自我表现需求是一致的。我们对他人的印象形成总在电光石火的下意识中发生。匆匆一瞥、乍眼一看,足以让我们在瞬息之间做出评估和判断。而判断一旦形成,它就会将人锚定,成为后来所有判断产生的基础。判断会阻碍人们建立有益的人际关系,让人落入不悦的陷阱,因此建议读者要避免过于频繁的判断。

要想把事情做成,就得经营一些重要的人际关系。这一点在组织情境下尤为重要,因为“互依性”是组织永恒的特点:你是否能把事情做成,往往依赖着他人的行动。评判是许多不悦和不满的来源,你若是评判人,就没空来爱人,所以说我们的评判是许多关系的绊脚石。正确的做法是:保持好奇,避免评判。


05
难以相信的研究事实


作者在书中引用了许多令人难以相信的研究事实,如欺骗使我们的地球保持转动,如果没有谎言,伴侣只会劳燕分飞,员工只会卷铺盖走人,尊严会被碾碎,政权会被瓦解。

大量实证研究证实,人们分辨谎言的能力实在是一塌糊涂:人类辨别真伪的总体准确率不到55%,而随机猜对的概率都有50%。人们能从谎言的听觉线索中发现端倪,但很容易受到视觉线索的蒙骗;个体总是倾向于认为与自己互动的对象是诚实的;当人们预先有了相信他人动机时,他们会更容易受到欺骗。使人意外之所以奏效,不仅源于它的乘人不备,还因为它确实会影响他人的情绪和认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惊讶会让人的大脑停滞1/25秒,意料之外的事件能让人提起十二分的注意力,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快速分析他人的能力始终是一项不断进化的适应性技能。人类的很多决策其实是由情绪和情感驱使的,当时间和注意力有限时,决策会更多地受到情感而非思考的影响。

研究显示,外表吸引力高的个体收入要比吸引力处于平均水平者高20%,获得晋升推荐的概率也更高。目光接触的作用包括:能提升说话人的可信度,让听众觉得此人更加诚实;其持续时间会影响观察者对此人能力的判断;它让别人觉得说话人具有更高的自尊,从而会对此人做出更有利的评价。

愤怒是一种强有力的情绪,展示愤怒则是一种高明的权术,即便在某人犯了错或是渎职被发现时也是一样。道歉几乎是表达愤怒的反面,它是人在面临指责时的下下之策,道歉存在3个重要的弊端:最显著的弊端在于道歉天然地将犯错者与错误行为联系在一起;道歉者会付出心理层面的代价,因为道歉的举动本身会影响人的自我认知;道歉并不只会通过归功和归咎的方式影响道歉者的自我感觉,它还可能影响旁人对道歉者的看法,而这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有鉴于此,人们在道歉之前应该三思而后行。作者提醒我们,沉默未必是金,尤其是在影响你工作与事业的流言蜚语铺天盖地之际、你必须说出真相的关头,沉默便必定不是金。

— END —



游苏宁

同济医科大学毕业后从事编辑工作近40年。

现任《编辑学报》副主编。

2002年荣获第四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称号,2006年荣获“韬奋出版奖”,2007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称号,2009年荣获“百名有突出贡献的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称号,2011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现任全国多所著名大学的特聘教授。

出版有《编辑哲思与践行》《经典伴书香》《生命的回眸:我眼中的医学大家与经典名作》《生命的奇迹:游苏宁医学书评》《生命的智慧:游苏宁科学书评》《敬畏生命:科学与人文之初心》《呵护生命:科技与医药之使命》等著作。

往期阅读

2025,与书香为伴 与智慧同行
习惯背后的奥秘揭示  拖延顽疾的深层剖析
死亡本质的深刻探究  生命本源的智者哲思
挚爱科普的外科名家  暖胃暖心的人文佳作



老游评书
游苏宁,曾任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现任《编辑学报》副主编,全国多所著名大学的特聘教授。始终以读书、评书为人生乐趣,崇尚“悦读至上”——乐于与大家分享读书之乐、交流评书心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