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原野的博物学家 融入自然的抑郁疗法

文摘   2024-05-29 12:00   天津  


书名:《心向原野》

作者:(英)理查德·梅比 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撰写 / 游苏宁(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


●  ●  ●



写在前面


随着网络世界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看似更加便捷的联络实则导致了人们心灵沟通的障碍。从全球范围来看,抑郁症的发生率有增无减,由于对抑郁的治疗并无良方,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最近读到英国博物学家理查德·梅比的著作《心向原野:自然如何治愈了我》,使笔者获益匪浅,或许他抗击抑郁的成功经验能为我们提供值得借鉴的他山之石。

身为英国杰出的自然文学作家,梅比在事业达到巅峰之际,突然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在朋友的帮助之下,他搬到了风景秀丽的乡村,以远离城市的喧嚣。广袤而灵动的原野给了他全新的视野和巨大的启迪,也唤醒了他被疾病尘封已久的对自然的热爱与激情。他住在橡木小屋中,与猫咪为伴,他远足、观鸟、探寻奇异的动植物。年过半百的他在这里结识了人生伴侣波莉,在爱人的鼓励下,他重新开始写作。万物在他眼中又鲜活起来,使他摆脱了抑郁的困扰,重新投入自然的怀抱。他细心观察自然界的一切,尊重和敬畏每一个生命,思考着文化与自然的边界、人类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在阅读中,我们能够体会梅比的快乐:起初跃跃欲试,后来变得像他放飞的那只雏燕一样勇敢。经过这段融入自然的切身经历,梅比深切地感悟到:人生不是轨道,而是一片原野,书中他优美的文字恰如先哲的诗句所言“一沙见世界”。

心向原野的博物学家


古往今来,从天地间寻求宁静,在与自然共情中安抚创伤,是全人类的一种共性。但西方人除审美之外,还采用科学的眼光,具体而细微地观察自然对象,以深度介入的方式加强生命体悟,从而发展出一种自然文学流派。本书就是这种文学方法的优秀结果,他明白,优美的文章需要的不是庞杂,而是专注。作者在观察中呈现自然之大美,也在这独特的对生命力的感知与共鸣中疗愈了自己的身心,并以此实践了一种真正的环保主义。


梅比指出,全球的人类定居往往是以无情破坏生态环境的方式进行的。从森林砍伐到海洋污染,人类已经犯下了诸多毁灭性的错误,物种灭绝率之所以增加逾千倍,无疑是拜人类所赐。这一切表明,人类自以为拥有了科技,就能够从大自然的统治中解放出来;人类有了自我意识,就可以脱离大自然的感知和直接影响。人类在地球上的角色,与其说受制于其自身能力,不如说受累于这种傲慢态度和迷之自信。自以为有了意识的加持,人类就成为至高无上的物种,就有权凭着自己的好恶,去评价和主宰一切物种。


作者指出,健康好比真理,谁都有机会撞上它,却不代表可以时时拥有和占据真理。梅比在书中坦陈他人生遭逢的困厄,让读者了解到他内心感性、脆弱、柔软的一面。在与抑郁症历经磨难的缠斗中,他努力地走向自然,重新开启了自己的观察和写作。书中不仅有自传的部分,也有对自然和文化关系的反思。也正是在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深入探索和不断了解、对那些野性而富有诗意的生灵的关切,以及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荒野的价值和意义等问题的持续思考,为他带来了启迪和支撑,抵御了焦虑,也重塑了他的新生活。


在大自然中,他依然能体会到孩童般的快乐,并借此引领读者领略天堂之美。作者成功的体验表明,观察大自然心情会变好,从而也有利于健康,践行这种古老的生存方式或许对人类有所裨益。诚然,抑郁症也许并不会被彻底治愈,然而当人们不断地走向自然,安放内心,就有可能帮助我们走出泥沼。这也许正是《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所言“荒野蕴藏着这个世界的救赎”这句话里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意义。


HELLOSPRING


融入自然的抑郁疗法


古人云:生老病死,时至则行。熟悉鸟类和植物的梅比竟然患上抑郁症,这真让人匪夷所思。本书讲述的就是他患上重度抑郁以及在自然中最终康复的故事。作者坦言:自己太沉溺于同一种生活,不善于变通,没有信心在跳出舒适圈之后,坦然面对生活的改变。而聊胜于无的过去将他深深囚禁其中,无法自拔。


过去的习惯和记忆,使他困在同一个地方已太久太久,就像扎下了根,寸步难行。人要想融入自然,首先要能识别自己感兴趣的对象。世间万物皆有名字,名字包含着巨量的信息,也是开门的钥匙。能叫出名字,代表着尊重、了解和亲密。有了名字,才能描绘得地道和精准。抑郁症是一种在科学上发病机制至今不明的疾病。


在本书中,梅比用细致入微的观察体验、优美典雅的笔触,记述了自己从身患重度抑郁,到重新发现对大自然的热爱,直至完全康复的过程。他的回忆可圈可点,真诚无私;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他将敏锐的分析、充沛的情感和艺术品位融为一体,书中情诗有之,散文有之,戏剧亦有之。不仅温暖人心,而且充满了智慧,值得读者细品、重读和感恩。


作者提出一个医学问题,现代人重返大自然,身心为何变得更健康?他认为,世事难料,尽管人体这架机器非常完善,但也随时可能出故障。面对抑郁症,人到中年、历经世事的梅比,还是陷入了惊慌失措。生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轮到自己患病,还是放不下,思维混乱。人生竞争的大潮中,一些人患病了,但患病不等于竞争失败。患病有轻重之分,原因多样,其中相当一部分与失调或失配有关。先是精神层面的不适,然后出现器质性的病变。医学治疗可能管用,回到大自然中与它同呼吸,让个体的节奏服从于大自然的节拍,也可能起到治疗作用。


当今文明可以做到让人类免于饥饿,却没有让人放松神经。因此,拥抱自然所疗愈的不是一般的贫困性疾病,而是现代人社会中与自然“失配”的富贵病,是“节律失配”的新病和心病。人生在世,必须了解自己的周围,熟悉“地方”。现代人并非真的不食人间烟火,而是间接地进行,比如电话点餐、超市购物、虚拟旅行等,每一项都实质性地牵涉到真实的大地、河流、天空,只是中间隔了许多物质的和心理的“膜”。没有“膜”不成为文明,但是“膜”多了厚了,文化就出了问题。因此,作者真诚地建议人们:不在乎生命何时终结,要过好现在的每一天。


HELLOSPRING


返璞归真的惬意人生


梅比认为,人类虽然崇尚科学和人文主义,但是在人类的整体文化中,总是充斥着关于自然现象、四季更迭、蜕变与重生、野性与驯化、迁徙与轮回、隐身怪物与失落大地的神话和传说。人类在试图发现和认知自我时,常常会借助自然现象,其理性也时常不自觉地表现出非理性,如严重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在发展的过程中,人类欲求的改变速率远大于环境的变化率。同归自然,能让人经常认清自己是谁,如何看待生死。承认人体、生命和大自然的复杂性以及与之相关的我们暂时不了解的神秘性,人类可以变得更为谦虚。


梅比是自然写作的顶级高手,他的健康状况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公众博物的看法。复兴公众博物学,动机之一便是应对现代性危机:个体通过更多地接触大自然,了解大自然,而解放自己,身心健康地过普通生活。他认为,森林是野生的林地,是人类自以为拥有的大自然。在林间徜徉,人们总会有一种回到过去的感觉。这里有往昔的记忆,是让我们返璞归真的地方。与林地中隐秘而缓慢的节奏相比,湿地的节奏更鲜明,更直接,随时可能变换成意想不到的另一番景象。林地和湿地一个古老沉稳,一个瞬息万变,它们俩刚好是自然韵律的两种极端。


他的大半辈子一直以树木为伴,林间的四季充满节奏感:春日明媚,生机盎然;夏日漫长,华英成秀;秋日丰收,繁华渐褪;冬日消杀,万物凋零,伐木的季节再次到来。他觉得只要置身于树林之中,自己就会很放松。让他沉醉的不仅是林地的空间,还有其骨子里的历史脉搏,以及光和影的纵横交错和缓慢交替。他把林地当成一座巨大的私人图书馆,将各种各样的经历和机遇收藏其中。


梅比充满深情地写道“作为一个重生的垂暮之人,我也在经历着人生的黄昏。记得春天时,我还陷在长期抑郁中难以自拔,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儿,将黄昏作为媒介,去直面我所处之地的暗无天日。我甚至有点期待自己的希望幻灭,受人冷落。于是,我的眼睛只看到了这片风景嶙峋的骨架。如今,画风突变,一切都好了起来。我清楚这里的土地贫瘠,但是,在忽明忽暗之间,眼前的荒芜仿佛依稀退化为画面的背景,让我反而看清了事物耀眼的轮廓:阳光从交错的枝杈间穿过,洒下斑驳的光线;光秃秃的土地在短短5个月里就长出了茂盛的植被;雀鹰没有消失,仓鸮也未曾像自己以为的那样弃我而去。我猜想,心理治疗师一定会说,我重新设定了黑暗的模样。”


HELLOSPRING


作者简介

理查德·梅比(RichardMabey,1941—),英国著名自然作家、博物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曾任英国自然保护委员会顾问、皇家文学学会会员。他的作品致力于探讨自然和文化的关系,凭借《吉尔伯特·怀特传》荣获1986年惠特布雷德传记奖,《不列颠植物志》荣获大英图书奖等多项大奖。《心向原野:自然如何治愈了我》入围英国三大文学奖。《杂草的故事》《黑暗中的鸣叫》等代表作皆获高度评价。他还是英国广播公司电视系列片《来自乡间的明信片》的总撰稿人和制片人。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第39卷第10期


—  END —



游苏宁

1985年从同济医科大学毕业后加盟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从事编辑工作30余年。

曾任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现任《编辑学报》副主编。2002年荣获第四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称号,2006年荣获“韬奋出版奖”,2007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称号,2009年荣获“百名有突出贡献的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称号,2011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现任全国多所著名大学的特聘教授。

出版有《编辑哲思与践行》《经典伴书香》《生命的回眸:我眼中的医学大家与经典名作》《生命的奇迹:游苏宁医学书评》《生命的智慧:游苏宁科学书评》《敬畏生命:科学与人文之初心》《呵护生命:科技与医药之使命》等著作。

往期阅读

图书馆里的奇思妙想  网络世界的利弊剖析

征服顽疾的艰辛之旅  笃行不怠创生命奇迹

观念的形状追根溯源 文物里诠释中国哲学

医疗实践的男女差异  性别攸关的制胜之道


老游评书
游苏宁,曾任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现任《编辑学报》副主编,全国多所著名大学的特聘教授。始终以读书、评书为人生乐趣,崇尚“悦读至上”——乐于与大家分享读书之乐、交流评书心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