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与书香为伴 与智慧同行
文摘
健康
2025-01-02 14:23
天津
阅读,是一个支点,让我们立足其上,望时空、瞰世界。
在书里,有万物生灵的起源陨落,有上下五千年的风云变幻,有闪耀光芒的人类文明,有与大千世界共鸣的桥梁。
开卷有益,多读书,如何读书,是每一个人都应思考的问题。
新年伊始,让我们一起重温,【老游评书】2024年陪我们一起读过的46本书!愿每一次的智识碰撞,都像打开一扇扇房门,通往未知的自由之地。
(点击下方图书封面跳转链接,查阅书评文章)
全书分为导言、6个章节以及尾声共8个部分,主要包括对哲学的重新思考,世界究竟是什么,什么是存在,为什么世界不存在,自然科学的世界图景,宗教的意义,艺术的意义以及对电视的诠释。
马凯硕建议:中美双方应该消除误解,了解对方的真实诉求,并依此来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为了制定这种战略,他总结出迫切需要讨论并回答的十大问题。例如,当美国不再是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时,它需要做出哪些战略改变?在中美博弈的大环境下,中国的战略选择是什么?为什么做出如此选择等。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改变的事物,丈夫想改变妻子,父母想改变孩子,销售人员想改变顾客,员工想改变老板,管理者想改变企业,公司想改变整个行业。然而,无数的实践证明,要想促成改变绝非轻而易举之事。为了达到目的,我们曾采用劝说、施压、推动等多种手段,但最终都无济于事。究其原因,美国沃顿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乔纳·伯杰的新书《催化:让一切加速改变》为读者答疑解惑。
作者为我们分享了很多普罗大众耳熟能详的人生赢家的成功故事,这些博学鸿儒的逸闻趣事不仅励志,而且富有鲜活感,能让读者在潜移默化的阅读中变得更自信、更专注、更有活力。
在《存在主义咖啡馆》这本近700页、共14章的鸿篇巨制中,贝克韦尔将历史、传记与哲学结合在一起,以史诗般恢宏的视角,充满激情地讲述了一个深陷斗争、爱情、反抗与背叛之中的存在主义故事,深入探讨了在纷争不断、技术驱动的世界里,当我们每个人再次面对有关绝对自由、全球责任与人类真实性的问题时,曾经也受过它们困扰的存在主义者的真知灼见。
作为首位吸引公众关注该药滥用的记者,普利策奖得主巴里•迈耶出版了深度调查后的力作《止痛毒丸:药王家族与致命药瘾》,带领读者走进这场灾难的深处,揭示出藏匿其中的逐利巨头、奥施康定的生产商普渡制药公司及其幕后控制者萨克勒家族的居心叵测,诠释了巨型毒祸给美国医疗界造成的重大创伤。
在新的韧性时代,效率开始让位于个体的适应性,人类社会将从偏好增长转向生态繁荣,从金融资本转向生态资本,从生产力转向可再生性,从过度消费转向生态管理,从全球化转向全球本土化。未来的人们将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每个人实际上都是一个由微生物和各种元素组成的生态系统。支持进步时代的陈旧科学方法将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称为复杂自适应系统思维的新方法。
米洛以一对在职场中叱咤风云的中年男女为主角,借助好事多磨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描写投资人与创业者各自在职场中奋力拼搏的过程,真实记述了创业者的艰辛、商界的血雨腥风以及人间自有真情的生活风貌,并通过女主人翁身残志坚的感人事迹和成功历程诠释出得道者多助的人生哲理。
作者梳理了科学领域大量不同类型的传播案例,结合自身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工作的经验,以及与同行交流的相关经历,剖析了科学传播的历史和现状,并提供了许多具有很强实用性的建议。不仅讨论了在科学态度方面媒体和公众的角色定位,还为那些从事气候变化、病毒流行等具有争议性问题的研究者给出了开展科学传播的建议。
主要内容包括:有效公众科学传播的背景,科学传播的跨文化特性,对科普的反思,科学争论中的主题视角与修辞根据,后现代科学的介绍,对科学传播的思考,经由互动式科学中心传播科学,科技中心的教育娱乐一体化模型,面向公众的传播愿景,科学新闻的内部故事,多种媒体的科学传播,对英国科学促进会的实例研究,爱丁堡国际科学节简介,强大的科学传播工具,如何在工作中学习科学传播等。
作者从医学角度为读者普及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知识性话题:如何看待维生素、枕头、病菌与病毒等;生命健康上较为隐讳的话题,如艾滋病、少儿性教育等;如何看待死亡,保持临终尊严等,这也是她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广生前预嘱所倡导的核心理念。
作者追述了由儿时经历引起他对记忆的强烈兴趣,这一兴趣首先体现在对历史和精神分析的爱好,然后转到脑生物学领域,跨越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细胞生物学等多个学科,最终从细胞和分子层面上破译了人类记忆密码,从而荣获2000年诺贝尔奖。为了满足人们对追寻记忆痕迹的好奇和渴求,全面普及心智科学的相关知识,坎德尔把个人成长之路融入科学发展的历程之中。
维尔切克以现代科学的深刻启示为基础,对现实进行了简单而深刻的探索。不仅综合了基本的问题、事实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推测,还研究了时间、空间、物质、能量、复杂性和互补性等形成人们对宇宙理解的基础观念。通过挖掘基础科学的历史,探索我们掌握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以精彩、清晰、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读者在科学世界的广阔天地中遨游。
作者从自身的医学实践出发,以丰富的案例和详尽的分析,通过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当今医学体系中最紧迫又最令人不安的真相:所有的医学研究和实践都是以男性为中心,其中熟视无睹的男女差异正严重危害着女性的健康乃至生命。
全书分为祖先和我们、无垠与永恒、多元与统一以及心灵与世界4大部分,以国人耳熟能详的72件经典文物为载体,分为埋藏、祖先、巫师、天命、哲学、孝敬、天象、宇宙、帝国、仙境、名教、山林、佛陀、丝路、禅道、天理、圣贤、信心18个主题,讲述了从上古到明朝数十个世纪里华夏祖先的哲学思考。通过文物的“形状”将其蕴含的“观念”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我们在凝视它们的那一刻,就感受到一种联结,那生生的气韵,汩汩的精神,通过物质形式在重见天日之际扑面而来。
本书不仅是一位医生成为患者、凭求生的意志而执着找寻病因的侦探故事,一个对卡斯尔曼病进行刨根问底的科学探究故事,同时也是一个感人至深的充满家庭温馨和甜蜜爱情的励志故事,正是家人的鼓励和陪伴,最终使他重获新生。
作为图书馆的爱好者,他毕生与书籍有着难以割舍的深情厚谊。书中除了描述他在法国家中拥有的小型图书馆的设计与规划之外,更回溯了从古埃及、希腊到阿拉伯,从中国、罗马到谷歌,从历史悠久的图书馆到网络虚拟的数据库;从图书馆建筑的设计,到博学鸿儒如狄更斯等人的私人藏书,到古代君王、政治家在动乱时代所保存的秘密藏书库,到收藏着曾被斯大林等限制的禁书库,再到囚犯中口耳相传的记忆数据库,最终到已不可考的《死者之书》。
在本书中,梅比用细致入微的观察体验、优美典雅的笔触,记述了自己从身患重度抑郁,到重新发现对大自然的热爱,直至完全康复的过程。他的回忆可圈可点,真诚无私;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他将敏锐的分析、充沛的情感和艺术品位融为一体,书中情诗有之,散文有之,戏剧亦有之。不仅温暖人心,而且充满了智慧,值得读者细品、重读和感恩。
作为开医学科普小说之先河的《枫林桥之恋》,书中涉及的枫林桥、上海医学院、颜福庆先生、中山医院等都是历史的事实,用了真名;其他的情节虽然也都有事实和有据可循,但作为小说皆属虚构,其中不乏作者自己和上海医务界,尤其是中山医院医护人员的亲身实践。
全书分为海啸般的变化、从战略到价值的新商业模式转型、建立新的组织、回顾与展望等部分,不仅定义了优选医疗健康行业以患者和价值为中心的新商业模式,而且阐述了如何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价值和服务为中心的转型,以及对治疗效果和价值的需求将如何影响所有相关组织。本书还展示了如何采用将真实数据结合可扩展的技术和先进的分析方法,从根本上改变医疗服务,从而改善治疗结果。
作者通过对大量经典名作和智者哲思的旁征博引为读者答疑解惑,以翔实的史料和深刻的洞见为读者提供了漫漫人生中的长寿智慧,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并充分享受间奏期的美好时光。作者坦言:本书仅献给人生已渐入深秋、但依旧期盼能享受春色的智者,献给努力推迟生命里凛冽严冬踏来的你。
通过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他将日后取得的成就追源至家庭教育、读书与师友交往。通过叙述胡适9年的家庭生活,着重描述长辈的期望、家风的熏陶与家学对年轻人成长的影响,彰显了胡适的家庭教育思想,既有显在的观点,也有隐含的思想。
作者从研究现代男性的生命状态入手,触及到的却是两性在价值观、情爱观上的歧义和冲突,进而达到探求人类生命本原和文明进化的哲理高度。渡边淳一以坦率真挚的情感、引人入胜的文学笔触,诠释了男人与女人的性心理发育过程。
本书中,这位举世公认的情爱小说大师通过剖析人性,给出自己看似违反常识的奇谈怪论,彰显出对人们习以为常各种观点的深刻洞见,无疑是继《男人这东西》之后又一惊世骇俗之作,是其向世俗发出的最直接挑战宣言。
本书的主旨是探索弗洛伊德的个性、灵感、动机、理念和方法。通过介绍他的一生及人物背后的故事,揭示出造就出他不畏挑战的信念、令他获得才思泉涌的灵感以及做出名垂史册研究的奥秘。
全书分为6篇,主要议题包括美哉分形,奇哉混沌,分形天使处处逞能,天使魔鬼一家人,混沌魔鬼大有作为以及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作者带领我们从美妙动人的分形到神秘莫测的混沌,探究科学规律的内在之美,发现无序中的有序。
为了铭记医学发展史中这些人中骐骥们的英勇事迹,并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于凤高等撰写了《最高的人道:西方医生自体实验史》一书。作者以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笔触,系统地记述了那些以呵护人类健康为目标的先贤们永垂史册的壮举。
《谈科与论普:科普人“出圈”手册》是一本专门面向科技工作者、科普理论研究者、科普事业爱好者的著作,是作者对自己过去十余年间所发表评论的一次精选,也是对其个人关于科普评论的一次总结。主要内容包含两翼齐飞、科学之士、科普杂谈、科普之思、科普方法5个部分,分别从科普的理论、现状、问题及可能的解决路径,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如好友间谈心般娓娓道来。
无须讳言,在满足了“食温饱”之后,如何满足“食安全”“食健康”,已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关注点,也是政府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三食”问题不是“一食”问题,也绝非“二食”问题,它是每一个人的基本需求,是我们必须面对、不可回避、难以甩掉、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早一天解决,早一天获得幸福和谐。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是摆在时代面前的重大课题。
为何绍兴能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学第一都,作为秀出班行的越城乡贤,理工科出身的著名学者冯长根以史为鉴地从文学史的连续性、青史留名的文学家人数、广为流传的长篇著作数量以及绍兴籍文学家群体的结构4个维度,史料翔实地论证了绍兴在世界文学史上的超然地位,对越城这一名副其实的文学圣地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全面解读。
这本12章仅15万字的小书,主要内容包括:我们是如何到今天这一步的;什么是工作倦怠:“医生幻灭综合征”;查看因果关系;工作倦怠的后果;测评工作倦怠的重要性;个人层面的解决方案;工作倦怠的组织解决方案;幻想破灭的医生和电子病历;培养弹性和毅力;多实践领域的护士工作倦怠;工作倦怠:所有人的医疗危机;从工作倦怠走向敬业和快乐。
龚曙光以自己的记忆为基础,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朴素的笔法,从个人交往的视角回顾了与韩少功、张炜、黄永玉、锺叔河、唐浩明、残雪、水运宪、盛和煜、宋遂良、蔡皋、蔡测海、何立伟、邹建平、孙健忠等14位湖南籍文坛名家的交往点滴。
2023年IF超过40的期刊中,有19本是其子刊,其中10本的IF比主刊还高。在国人对名刊的崇拜与日俱增的当下,江晓原在自己的新书《科学外史Ⅳ》中对《自然》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深度剖析,通过揭秘该刊在稿件处理中的技巧,以真实的史料和翔实的数据为我们揭露出《自然》在操纵论文发表中使用的伎俩,从而有助于我们正确看待世界名刊。
该书将这位一代天骄的生平业绩与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结合,以实事求是为纲,结合丰富的史料,集中呈现邓小平毕生求真务实的思想风范,阐释他掌握真实情况,把握客观规律,务实高效、不尚空谈的思想方法。
作者将全书分为从医之志、“神医”之术、民医之药、仁医之养、良医之殇、大医之光6个篇章,在对史料进行引经据典辨析的基础上,为了增加书籍的可读性,他又旁征博引地收集了大量民间传说和趣闻,从多个方面概述了华佗的精湛医术和精彩人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血肉丰满的杏林大家形象。
在共计23章的学术专著中,第1~11章系统阐述了各类非癌症慢性疾病缓和医疗的具体任务、技术细节和研究方向,既有针对常见病的介绍,又不乏针对特殊人群的阐述。第12~23章着重诠释缓和医疗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以患者及照护者角度,从医院、社区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等多角度探究缓和医疗的需求和任务;还从文化和伦理学视角分析了资源的利用与医疗服务的拓展。
在这部9章仅16.8万字的小书中,作者涉及的议题包括:自己的孩提时代,倡导领导力的“刷新”,重新发现微软的灵魂,从“无所不知”到“无所不学”的文化复兴,建立伙伴关系以备不时之需,超越云端的三大变革,数字时代永恒的价值观,人与机器的未来,实现人人获益的经济增长。
在该书的扉页上,赫然印着作者写作本书的初衷: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奋斗前行的歌与泣。笔者以为,这部小说讲述的不仅是一个情节引人入胜、富含医学知识的爱情故事,也是作者自己半自传体的人生写照。小说主人公甘隆为出生于乡村小镇的懵懂少年,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闻名华夏的黄冈中学,经过军医学校的历练,加上自己锲而不舍地努力,最终成为享誉全球的心外科专家。
当下医护人员面临的压力来源越来越广、程度日趋增长,究其根源,既有重要的外因,包括医院工作环境复杂、情境变化剧烈、社会舆论影响等,也不乏关键的内因,如导致负面情绪的驱动因素、对患者痛苦的共情和被迫做出的牺牲等。为此,作者建议政策制定者、医院管理者、媒体及社会各界应高度关注这一问题,还要引导医生学会识别自身的心理问题,并主动寻求帮助。希望在多方和衷共济的努力下,营造健康良好的医院环境,帮助医护人员顺利成长。
这部共计9章的专著涉及的内容包括:科技出版的特征与使命,战略管理创新与实践,经营管理创新与实践,科技图书编辑工作实践,科技期刊建设与思考,向知识服务转型思考与实践,科技出版国际化思考与实践,专业化队伍建设实践与经验,科技出版趋势与展望。
《好奇心》这部17章、近500页的专著讨论的主要议题包括:什么是好奇心,我们想知道什么,人们如何推理,怎么能够“看到”自己思考的东西,怎样提问,语言是什么,我是谁,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应该在何处,人们之间的差别是什么,何为动物,人类行为的后果为何,我们能够拥有什么,如何给出事物的秩序,事情为什么是这样子,什么才是真的。
本书是“暖胃大叔”田艳涛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耗时一年半,倾心原创的科普佳作,全书共计9篇、76篇文章,近20万字。这部聚焦于胃肠道的科普专著,选题来源多为公众最关心、点击量最高的问题,作者从人体的消化道结构出发,通过排便、情绪、饮食、内镜检查、高危因素、疾病早期表现以及中医辨证论治等角度,详细诠释了人体消化道的功能和相关疾病的诊治原则,借助多幅一目了然的示意图,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准确无误且通俗易懂地讲解,并给出科学的解决方法。
《回家》共计26万字,分为7章,分别从家居、家祭、家乡、家庭、家风、家教、家国方面,通过丰富而翔实的史料,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回家的理念。作者紧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见闻,解析文化信仰,与生命相激荡,与现实相映照。全书讲述的是普通人的生活,是“烟火”之中的传承、责任与情怀。作者广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历,赋予全书跃然纸上的“烟火气”。
在书中,麦刚诠释了自己提出的“构建全新就医体验的新型医院”的管理理念,这些充满人文关怀的思想主要包括:让医院回归“本我”,让看病更加容易,给医院动“手术”,建设新型医院。书中不仅记录了他的切身感悟和心态变化,还分享了医院管理的许多经典案例和实践总结,无异于浓缩版的“我的任职十年”。
它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一本入门书,作者用《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13篇中国古籍的经典名作,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与历史脉络,要言不烦地诠释了华夏民族数千年文化典籍的精粹。
作者指出,我们面对的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思考,它对某些问题和用词反复探讨,以求深化。同时这种思考也会遇到语言自身的局限,因为总会有一个时刻,死亡让我们无话可说。于是只有沉默,或者使用变形的诗话语言。正因为如此,他的第五沉思借助诗歌超越死亡,咏唱绝响。
同济医科大学毕业后从事编辑工作近40年。
现任《编辑学报》副主编。
2002年荣获第四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称号,2006年荣获“韬奋出版奖”,2007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称号,2009年荣获“百名有突出贡献的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称号,2011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现任全国多所著名大学的特聘教授。
出版有《编辑哲思与践行》《经典伴书香》《生命的回眸:我眼中的医学大家与经典名作》《生命的奇迹:游苏宁医学书评》《生命的智慧:游苏宁科学书评》《敬畏生命:科学与人文之初心》《呵护生命:科技与医药之使命》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