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02
03
04
05
孩子的小学生涯,没什么亮点。家住紧邻沈阳的小城,没买学区房,在一个普通的小学就读,进的据说是没后门才去的普通班,不过班主任真心不错。六年时间,期中期末的大考没进过年组前三(共四个班,200左右学生),班级倒是稳定在前五,拿过一两次第一,属于中规中矩的比较不错的学生吧,但并不拔尖。也没参加学科比赛,学习上无竞赛获奖记录。作为一个粗放型家长,孩子在学校被欺负,摔伤,从来没找过老师,放学也没替孩子背过书包,因为我认为该孩子做的该孩子承受的,必须自己承受,到了社会上没人宠着你让着你。整个小学,孩子在业余爱好上有很大发展,五年级小提琴过了十级,围棋过了两段,羽毛球篮球也学了一阵,至今后悔没让孩子学搏击,因为在学校经常被期负,哈。个人感觉,围棋和小提琴锻炼了孩子的记忆力,小提琴上台表演锻炼了胆量。补课问题:小学四年级跟了个老师学朗文英语,30块钱俩小时,讲的贼慢,注重听说,语法讲的少但我不在乎,当时不少家长嫌弃人家讲的慢走了。语文数学,六年级开始报了个衔接班,讲的简单,孩子去上课也没什么压力,高高兴兴的上课。对口的初中也极普通,每年能考上我这个小城市最好高中的人数加上指标也就三五个,但我也打算就上这个初中了。往年每年四月份,该校就会给我们小学排名靠前的学生家长打电话,许诺挑班级选班主任,我就等这个电话,可气的是这一年一直到5月份一,学校没电话找我。这时,朋友家孩子已经经历了半年的育才双语入学考试培训,邀请我孩子陪着考育才双语。陪考也不掉块肉,去吧,也看看咱孩子有多大差距。于是,我踏上了所谓“育才系”的求学路。闭上双眼,让我们先和大脑“玩一玩”。在脑海里想象一个巧克力冰激凌蛋筒。怎么样?“看”到想象中的冰激凌蛋筒了吗?把手指放在头部冰激凌蛋筒出现的位置。 如果你“看”不见蛋筒,也没关系。设法想象别的什么东西,把手指放在头部想象物所在的地方。 如果你什么东西也想象不出来,那就设法“听”见“巧克力冰激凌蛋筒”这几个词。然后把手放到你想象中“听”到这些词的地方。 把手指放在头部原位不动,然后张开双眼。通过这种练习,你会找到你自己大脑的视觉区和听觉区。听觉区通常在左耳上方,视觉区在前额中央或稍微偏右的地方,而触觉区或运动/感觉区则在头顶部。 在集体场合进行这样的试验,会使你认识到人的大脑模式有多大的不同。有些人在前额正中“看”到想象物,有些人稍稍偏右,另一些人则根本找不到地方。 能够把想象物看得非常清楚的人,通常在右半脑加工处理信息,通过看到的图像理解所学内容。这些人被称为视觉学习者。 通过听力来理解的人是听觉学习者,他们常常在左半脑加工处理信息。那些不能指出想象物所在方位的人,通常是触觉学习者,他们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我发现触觉学习者常常是右脑人,或者是交替使用左、右脑的人。 当我们谈论左脑人或者右脑人时,实际上是在谈论建立在左、右半脑功能差异(大脑半球功能的分工)基础上的学习方式偏向。 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大脑半球专门化功能发展的理论。有一种理论认为:直到4岁,人脑的两个半球的发育始终是对称的。大脑一侧发展起来的功能,同样在另一侧得到发展。左、右半脑相互成镜像反射。因此,如果儿童在4岁前受到脑损伤,未受损伤的那侧大脑有能力替代受损一侧大脑的大多数功能。这个幼儿通常能正常地成长发育。在4岁时,大脑的两个半球开始分工,每个半球都形成各自不同的认知功能上的优势。这种分工到5岁时完成。5岁时,左、右半脑开始整合。所谓整合,是指两个半脑开始相互作用。这样,幼儿便能在左视野处理某一信息,把它发送到右脑,又转而传递到左脑,将其破译。这一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尽管左、右半脑功能的分工,到大多数幼儿开始上幼儿园时已经完成,大脑的偏侧优势却要到大约9岁时才形成。做了妈妈之后,我们会从书本上或者别的妈妈那里了解到很多颠簸不破的育儿真理。但是如果我们较较真,就会发现这些“真理”的实质并不像它们看上去那样有理。下面是几个肯定在你的头脑中存在过,并且常常在妈妈间传播的“真理”。那么,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这些话真的正确吗? 这些可不一定是真理哦: 伪真理之一:孩子的性格可以塑造 ·不完全真相:毫无疑问,孩子的性格会受到外部环境的综合影响,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等都会成为改变孩子性格的不确定因素。 ·更真实的情况:虽然父母的后天影响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但是那仅仅是各种影响力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与生俱来的基因的作用,对于孩子的性格差 别起到30%-70%的决定作用。从双胞胎身上我们不难看出,虽然他们生长在同样的家庭,有同样的父母,在同样的养育方法下长大,拥有同样的宠物和玩伴, 但是他们还是会有不同的外表、神情、性格和爱好。他们对于从没有见过的事物有时会表现出极大的反差。同样是水从淋浴喷头中倾泻而出,可能一个孩子表现出极 大的恐惧,而另一个则无动于衷甚至兴奋无比。孩子不是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像一张白纸一样来到这个世界上。 ·我们能怎么办:孩子不是粘土,不可能按照模具塑造成大卫或者维纳斯。但是你可以通过教育方式来规范他的行为,指引和影响他处理问题的方法。没 有孩子生下来就喜欢做家务的,但是我们可以教他如何使房间保持整洁。即使孩子是天生的莫扎特,也需要你给他接触音乐和乐器的机会,才能激发他身体内的潜 能。 伪真理之二:和孩子一起时间越长,他就越容易成为好孩子 ·不完全真相:从给予孩子安全感的角度来讲,父母经常陪在孩子身边,可以让孩子知道他们是可以依赖的,他可以随时从父母那里得到照顾。这对孩子很有好处。 ·更真实的情况:孩子不是不堪一击的花朵。他们需要并且完全可以应对外界的环境,而不需要父母不间断的、无微不至的照料。专家们认为,父母之外的其他的成年人同样可以照料好孩子,比如祖父母和细心的保姆。所以,你不需要一天24小时,一周7天地围着孩子转。 此外,你时刻不离的做法,未必能够换得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和依赖感。 在一项测试中,研究人员把年轻的妈妈分为三个组:休了产假后马上去工作的妈妈,在家工作的妈妈和全职妈妈。一年后,针对孩子依赖感的测试显示, 孩子依赖程度最低的组是妈妈在家工作的一组。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只要妈妈在屋里就可以了,无论她是在打电话、敲电脑、在他面前摇晃奶瓶,还是根本什么都不 做。很多全职妈妈都会发现,自己一直在家照看孩子,但是一旦孩子开始上幼儿园,就会“忘恩负义”地把妈妈抛在一边,兴高采烈地享受起集体生活来。 ·我们能怎么办:这件事上没有非此即彼的简单答案,每个妈妈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到底什么样的方式对自己、对孩子最合适。 伪真理之三: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不完全真相:理想的父母应该是充满爱心、乐于帮助别人、给人安全感并且热心社会公益。因此,你的孩子也应该以你为榜样。 ·更真实的情况:这其实取决于你如何界定榜样或模范的定义。或许你可以做个试验,比如你大口大口把一些深绿色的树叶子吃到嘴里,你孩子是否就跟 着吃菠菜?你把你的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你孩子的房间或许还是狼藉一片。很明显,你怎样孩子就会怎样的想法是个谬误。不要以为你自己辛勤工作,你的孩子就 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长大了如数效仿。 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你的工作、你的职务、你的工资高低没有任何意义。孩子不想也不可能去体会成年人的所谓成功。 也有的父母准备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于细微之处见功夫,慢慢成为孩子的榜样。嘿嘿,想你父母对你的影响吧。你有多少事情是按照他们的意愿进行的,又做了多少在他们看来“一意孤行”的事情呢? ·我们要说的是:以父母为榜样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精心计划的。我的爸爸说,在他小的时候,他的父亲每晚睡觉前都会问他:“你今天做了什么好事 情啊?”现在,我的爸爸也在这样问我。我知道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我要想着别人,所以当我成为妈妈之后,我会把这个好的传统继承下去。 ·我们能怎么办:你的习惯或者你的技能是无法遗传的,无论好与坏。举个有趣的例子,我妈妈从来不吃蔬菜沙拉,但是我现在却每顿必吃。所以,你只要尽力去做就好了,不要太难为自己。这才是真实的你。 伪真理之四:父母应该给孩子最好的东西 ·不完全真相:我们应该尽力使孩子安全和健康。为此,我们愿意不惜一切代价。看看壁橱里那些弃之不用的插座保护套和婴儿监视器,那些都是我们爱的体现。 ·更真实的情况:我们正在为孩子花费大量的金钱。在美国,每年用在孩子身上的支出是3000亿美元。注意是亿,不是万啊!有然后好好想想,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无论现在还是以后。 然后你要再想想,我们这个物质充足的文明究竟会对孩子有什么导向。充斥各处的广告教给孩子总是在说“我要,我要,我要!”其实,我们真正应该教 会孩子的是学会什么叫做等待。如果孩子想要什么,父母就赶紧去买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就再也感受不到无限期待和一朝拥有的美好滋味了。 溺爱往往还会成为行为问题的催化剂。越是被娇惯的孩子,就越容易出现胡吃海塞、发育不良、学习成绩差、网瘾甚至吸毒的现象。 ·我们能怎么办:你能够给孩子的最好的东西,不是能够从商场买到的。那些孩子最需要的精神食粮,简单且无价,比如爱,比如规矩,比如坚定的意志。 伪真理之五:母亲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孩子 ·不完全真相:当然,你肯定比任何人都清楚孩子更爱吃香蕉还是桃子。当他挤着眼睛吭哧的时候,你可以准确判断出他究竟是困了还是饿了。 这些是不容置疑的。 ·更真实的情况:在你充分了解孩子的同时,你也不可辩驳地受到一种力量的限制,那就是主观偏见。因为,你很容易被爱蒙蔽双眼。你很难像孩子的保 姆、老师那样客观地看待你的孩子,并且你也不能够像她们在接触了很多同龄孩子之后进行横向比较。所以,一般来说,旁观者可以给父母提供更真实的,更有可比 性的判断标准,帮助父母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 我们经常会下意识地屏蔽掉别人嘴里的孩子的短处。而直到更多的人,或者我们信服的人向我们提及这一点的时候,我们才会往心里去。记得保姆曾经几 次想我暗示,我的孩子可能在听力方面有问题,但是我总能以各种理由告诉她“不可能,那只是因为……”但是当孩子体检时,保健医生郑重其事地对我说“您的孩 子可能存在听力障碍”后,我才意识到:的确,他每次看电视的时候都要开很大音量,而我每次跟他说话,都必须像叫喊一样他才有反应。 当然,促使这条“伪真理”长期成立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孩子的表现。我们都知道,孩子是个可爱的小两面派。他常常在人前一个样,回到家里一个样。有 的孩子在幼儿园能说会道、任劳任怨,可是回到家里就又变成了娇滴滴的小宝宝。有个孩子在外面胆小、收敛,在家里却无法无天。无论孩子在你面前更可爱还是更 顽劣,那都仅仅是他的一个侧面。上下滑动布局 工具条上可以设置滑动高度
设置滑动序列:选中里面一项,再点击左边模板/收藏/图片,会插入到选中内容的后面。也可以直接用拖动来插入内容和调整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