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铁路榜样丨甘俊林:焊花闪耀映初心

文摘   2024-08-05 17:35   吉林  

人物档案

甘俊林,中共党员,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货车制造中心研发试制班班长,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曾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四川省劳动模范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炎炎盛夏,在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身着工作服的甘俊林正在给学员示范焊接技巧。只见他拿着手中的焊枪轻轻一点,转眼间,焊点变红,焊条熔化,国铁产品C70E侧墙的两个断面渐渐被“缝合”起来,焊面细致而平整、呈现出美丽的花纹。


一丝不苟检查设备、精益求精解决难题、追求卓越创新技法……多年来,甘俊林每天扎在车间,日复一日,甘之如饴。作为中车眉山公司货车制造中心研发试制班班长,甘俊林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干成一件事的执着,立足本职岗位,一点一滴奋斗,成长为铁路货车组装制造工艺的领军者。



铁路货车质量的“守护者”


2005年12月,18岁的甘俊林从四川金堂乡村走出,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踏入了中车眉山公司的大门。


“一定要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父亲临终时刻的这份嘱托,如同竹子的根,深深扎进他的心底,成为他奋发向上的源泉。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甘俊林所在的货车制造中心,承担了公司整车焊接和零部件总装以及整车喷涂等重要工序,是保证各型铁路货车制造质量的关键工序,而中梁、侧墙就像是人的“脊梁”,直接关系到货车最后的组装质量,也是铁路货车载重和能否安全运行的关键项点。


初入职场的甘俊林,在公司质量理念的熏陶下,耳濡目染,渐渐意识到质量安全对于货运列车安全运行的重要性。此后,他牢记安全第一,质量为本,刻苦钻研焊接技术。


为了提升自己的焊接技艺,甘俊林采取了非常规的训练方法——从备料车间废料箱里“捡拾”废料进行练习;在手臂上绑上自制的沙袋以增加持枪稳定性;为分析焊接缺陷,用手机拍摄焊接焊缝、回家仔细研究焊接纹路规律;为习惯焊接过程中长时间的蹲坐姿势,在休息时间也是蹲着学习、蹲着洗衣。长时间的焊接练习使得他的后背也不自觉拱起,而这身体上的烙印成为了他努力拼搏、永不言弃的见证。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锤炼和磨砺,甘俊林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曙光。2011年,他凭借着出色的技艺在公司技能大赛中一举夺冠。


一路走来,甘俊林逐渐成为了中车制造团队的中坚力量。他参与了公司所有国铁新产品试制和出口货车生产,主持公司重大技改项目、新产品试制和国内外铁路货车钢结构生产等工作;成功解决粮食漏斗车等工艺技术难题以及惯性质量问题,使装配质量得到质的飞跃。他提出以自动焊代替手工半自动焊,提高了车间整体的焊接质量,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创造价值近千万元。他主持的委内瑞拉矿石漏斗车车体组工艺改进获得公司质量QC成果一等奖。


多年来,甘俊林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自己出手产品质量的要求。“无论国内国外,客户对我们的货车质量都非常认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甘俊林说,“最好的证明就是,经过我们的双手制造的上万列货车,没有出现一辆返厂修。”


科技创新领域的“攀登者”


“如何破解技术难题,这是我每天都要思考的问题。”持续学习、刻苦钻研已经成为甘俊林的工作习惯,也让他实现了从技术型工人向产品研发型工人的转变。


焊接看似简单,实则博大精深,探索永无止境。2020年,由四川省总工会命名的“甘俊林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近年来,甘俊林和他的团队不断创新和改造铁路货车制造工艺等100余项,解决关键技术难题50项,解决惯性质量问题10多项。



今年2月,恰逢新春佳节,已是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的甘俊林正为公司交付的一项重任而发愁——L69型货车的侧墙板厚度仅有3毫米,在试制过程中焊接变形严重,这不仅影响了整车的外观质量和容积率,更让公司面临不能按期交付的严峻考验。


面对困难,甘俊林带领创新工作室团队成员一头扎进现场。他们查阅大量技术资料、深入分析车辆结构特性和材料特性、研究部件间的内在联系,并建立三维模型进行模拟运行,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全方位探索,采用激光切割制作高精度、高标准工装辅助组对和焊接。


手把焊接、埋弧焊接、刚性固定、人工纠偏,甘俊林每天都要数十遍地轮番采用这些各种不同的焊接和控制变形方式,测试焊接后的变形量,不断对焊接、矫正方法进行调整……那段时间,无论是周末还是深夜,甘俊林的身影都时常出现在试制现场,技术上的困惑也让他的睡眠大受影响。


鏖战整整1个月,历经无数次试验,他和团队成员终于确定了技术方案:通过激光焊接和刚性固定,减少焊接热输入,把整体变形分解到零部件上,再对零部件变形进行控制。试验后证明,该方案成功将不锈钢面粉车侧墙变形量控制在3毫米左右,这也是国内首次在该车型上采用这项技术并实现突破。



成功啃下“硬骨头”后,整个团队都为之沸腾,甘俊林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知道自己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他和团队长期以来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结果。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和挑战,他都能以顽强的毅力挺过去,就像竹子一样坚韧不拔。


甘俊林致力于技术攻坚,一路斩获了多项荣誉。近年来,他共参与省部级或行业重大工程、重大项目18个,有针对性地提出并实施生产优化方案40余项,其中31项获得发明专利受理及实用新型专利受理,为公司科技创新、智能制造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勇闯海外市场的“开拓者”


2018年6月,第六届“嘉克杯”国际焊接职业技能大赛场面激烈。这一大赛有着“焊接世界杯”之称。经过近3个小时的比拼,甘俊林从20多个国家的388名专业选手中脱颖而出,最终荣获大赛钨极氩弧焊成人组一等奖。


这不仅为我国在国际职业技能大赛上争得了荣誉,而且为公司铁路货车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赢得重要一票,进一步助力中国铁路装备阔步走向世界市场。


在公司出口国际市场近万辆铁路货车制造过程中,处处都闪现着甘俊林及其团队的风采。


开拓澳大利亚市场时付出的艰辛,甘俊林至今历历在目。


当时,澳方提出90天交付271辆KZ78-AUS型石砟漏斗车。如果不能按时交付,订单就会被取消。身为试制组组长的甘俊林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针对澳大利亚车型外形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数量繁多的情况,甘俊林带领团队积极备战。他们与时间赛跑,采用最优工艺搭配“白+黑”工作模式。“为了节约时间,大家一日三餐都集中在工位上解决。下班不回家、白班连夜班成了家常便饭。”甘俊林回忆,“衣服经常被汗水浸湿,再被身体的热量烘干,周而复始,每件衣服上都留下了汗渍。”


团队每天研究厂房平面布局,用甘俊林的话来说,“就像在蜘蛛网上找空隙。”有了场地,还要考虑配套物料、吊运天车、焊接装备等,团队成员每天都会和澳方监造就产品质量进行磋商,直至达到客户要求。“我们不会气馁,更不能放弃。障碍就像赛道上的极端天气,我们必须迎风而上,才能拿下澳洲市场。”甘俊林说。


通过艰苦不懈的努力,团队克服了各台位交叉作业、多工位同时生产的困难,达到了澳大利亚车型试制零返修的高质量标准,得到澳方监造的一致好评,如期完成首台鉴定任务并顺利交付了第一辆车。



在推动中国铁路装备“走出去”过程中,甘俊林带领团队收获了大量好评。2019年11月,安哥拉客户来厂验收低帮平车。面对公司精湛的制造技艺,客户频频竖起大拇指说“very good”。同年,公司完成200多辆几内亚敞车制造任务。由于制造质量大大超过客户预期,最后客户表示:“眉山造质量好,再追加120辆!”


甘俊林还致力于培养新一代技术人才,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和技巧,为公司的人才队伍建设付出了大量心血。今年,甘俊林被聘为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工匠学院的导师。在他的引领下,16名徒弟晋升为高级技师,15名徒弟获得技师技能等级,更有8名徒弟在省部级、国家级行业技能竞赛中跻身前三甲。为了弘扬工匠精神,他还走进大专院校举办了5场宣讲会,激励广大学子以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为己任。


甘俊林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走进中车的世界,扎根岗位,在守护匠心的道路上不断突破与前行,在闪烁的弧光下默默奉献汗水。一次次破解技术难题,一次次啃下“硬骨头”,凭借的是执着坚定、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我要做一名快乐的工匠,每天享受通过努力获得的成长、取得的成绩和达成的结果。”甘俊林满怀希望地说。


甘俊林始终坚守“匠心”

一直在平凡的积累中突破自我

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

工匠精神和敬业精神

让甘俊林成为了

中车制造团队的中流砥柱

让一列列色彩亮丽的铁路货车

“行稳致远”


文字:陈梦竹 杨学东

图片:中车眉山公司 提供

视频:江航 李红梅 吴豪 石佑达 韩锋

编辑:苏凡

审校:高珊


吉林电务段
实时发布吉林电务段第一手官方资讯,新闻、工作信息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