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
道
读书会
《大运河传》
读后感精选
机械化清筛一车间丨袁慧英
跟上步伐 收获美好
——读《大运河传》有感
《大运河传》以大运河为切入点,完整勾勒出大运河两千多年来从开掘到更道,先军事后漕运的历史。作者以细腻笔触描绘了大运河由南到北广阔流域的不同地域文化、民俗风物、地理掌故,如江南的吴越风情,扬州的繁华,里下河地区的生命风景,以及中运河、临清等地的特色,使我感受到大运河周边丰富多样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描述的过程中更是将史传记载、实物考察与民间传说结合,讲述了与大运河相关的众多历史人物的故事。像夫差、杨广、忽必烈、康熙、乾隆等,通过再现特定历史情境,把握他们的心理,展现人物对大运河的影响以及大运河对人物命运的作用。
大运河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它凝聚着古人改造自然的勇气与决心,面对复杂地理环境和当时有限的技术条件,人们没有退缩,硬是凭借人力开辟出这样一条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这其中蕴含的坚韧不拔、众志成城的精神力量,跨越时空,激励着当下的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
河即是路,路即是河。读大运河,让我想到我从事工作的铁路。
1876年,上海吴淞口悄悄来了个“钢铁怪物”,那是英国人造的淞沪铁路,像个不请自来的“洋玩意儿”,跑起来地动山摇,把大清国的老少爷们儿看得目瞪口呆。慈禧太后一听“这啥玩意儿,比哀家的銮驾还嚣张,赶紧拆了”!这一拆,仿佛把铁路这只“潜力股”给暂时雪藏了。洋务派的大佬们瞅见了它的厉害,开始捣鼓起咱自己的铁路。詹天佑大手一挥,带着一帮热血男儿就冲向了京张铁路的战场。那时候的施工条件,嘿,比登天还难!没有先进的机器,全靠人力和智慧。詹天佑就像个铁路魔法师,设计出“人”字形线路,硬是让火车爬上了八达岭。京张铁路一建成,就像给中国铁路打了一针强心剂,让全世界都对咱刮目相看。
时间“嗖”地一下来到了民国时期,军阀混战,铁路也跟着遭了殃。一会儿被这个军阀抢去运兵,一会儿被那个派系霸占着运物资。但铁路也在这乱世中顽强生长,陇海铁路、粤汉铁路等线路在战火纷飞中艰难延伸,仿佛是在给破碎的山河编织一张希望的网。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建设那可是开了挂!成渝铁路成为新中国第一条自主修建的铁路,无数的铁道兵和工人兄弟喊着号子,用钢钎和铁锤敲打出一条通往西南的康庄大道。随后,宝成铁路翻越秦岭,兰新铁路挺进西北大漠,铁路线就像一条条巨龙,在祖国的大地上蜿蜒盘旋。
进入高铁时代,中国铁路更是像坐了火箭一样飞速发展,和谐号、复兴号风驰电掣,时速350公里都不带喘的。“千里江陵一日还”不再是诗人的夸张,而是咱老百姓日常出行的真实写照。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高铁把城市和乡村紧紧相连,就像给祖国大地装上了超级动脉。
如今,中国铁路不仅在国内四通八达,还走向世界,成为“一带一路”的闪亮名片。中欧班列拉着满满的“中国制造”,一路欢歌驶向欧洲大陆,让世界都感受到了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中国铁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这一路的历程,就像一部超级精彩的传奇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着更加辉煌的篇章。
一代有一代的精彩,运河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在当下技术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之际,放下手机、静下心来,在书的世界里徜徉在正道之上,增加生命的厚度、跟上社会的脚步,收获不一样的美好。
线路大修一车间丨王贵阳
大运河的诗与思:夏坚勇笔下的历史长河
——读《大运河传》有感
夏坚勇的《大运河传》宛如一幅细腻而宏大的历史文化长卷,沿着大运河的脉络徐徐展开,阅读此书仿佛被带入了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跟随夏先生深厚的文笔功底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一同去探寻这条世世代代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这条母亲河背后的故事。
从目录中我们就能看到,夏坚勇是从空间与时间的双重维度为大运河立传。“空间篇” 以充满诗意与抒情的笔触描绘大运河两岸的风土人情、景致风貌和人文特色,从南至北领略那各异的风光与民俗,感受大运河如同一条灵动的丝带串联起的多元地域文化。而 “时间篇” 则以严谨而深沉的笔调追溯大运河从筹备、兴建到兴盛乃至没落的漫长历程,在历史的长河中探寻大运河与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华夏文化相互纠葛缠绕的复杂脉络。这般别致的结构安排,让我们既能欣赏到大运河的外在之美,又能触摸其背后深厚的历史底蕴,仿佛能够站在岁月的长河之上俯瞰运河的兴衰变迁,感慨万千。
文字上,本书无疑是一场语言的饕餮盛宴。如之前读过的《湮没的辉煌》一般,这本书同样是用词精妙、描写细腻且富有诗意,那些饱含深情的语句犹如涓涓细流,缓缓流淌进我们每个人的心田,书中描绘的大运河不再仅仅是一条冰冷的人工水道,而是跃然纸上,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与情感。无论是描绘运河风光时如 “乱花渐欲迷人眼” 般的绚烂,还是探讨历史文化时的深沉凝重,都彰显出夏坚勇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对大运河的浓烈热爱。
在对大运河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叙述中,夏坚勇展现出了他深刻的思考与独特的见解,在本书第二章时间篇中为隋炀帝杨广 “鸣冤” 的部分尤为引人深思。以往人们多将隋朝的灭亡归咎于大运河的开凿以及杨广的荒淫暴政,而作者却能跳出传统思维的局限,指出杨广虽有其奢侈妄为之处,但他开凿大运河的胆略才情以及大运河对后世千秋万代的巨大贡献同样不可忽视。正如书中引用皮日休诗句所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这句话既是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这一壮举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后世人们应当铭记这段历史的一种呼吁。这一新奇观点犹如一道崭新的光照亮了历史的角落,让我不禁重新审视隋炀帝与大运河之间复杂而深远的关系,也让我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大运河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那不可或缺的关键地位。它不仅仅是一条河,更是历史的见证者与推动者,承载着无数的荣耀与沧桑。
《大运河传》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地理或历史的作品,它更像是一首献给母亲河的赞歌,作者将大运河比喻为 “母仪天下” 的女性形象,它坦荡纯朴、端庄平和,默默承担着民族的重任,不辞辛劳地滋养着华夏大地,接纳百川、接济万物,展现出一种包容、宽厚且坚韧的伟大胸怀。就如同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般,孕育着民族的成长与繁荣,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与变迁。
《大运河传》无疑是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进程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它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大运河的独特魅力,领略到中国历史文化的厚重深远,它带领我们沿着这条古老的河流追溯往昔岁月,感受先辈们的智慧与勇气,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并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在大运河的故事中感受历史回响与文化传承。
撰文:袁慧英 王贵阳
编辑:赵栓 王雪琦
审核:姚鸿源
来源:济南工务机械段融媒体工作室
正心正行
守道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