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人民日报|再观“六尺巷”
政务
2024-12-09 14:54
安徽
《人民日报》2024年12月08日 第05版不久前,因为对物业服务的时效和质量不满意而拒缴物业费,安徽桐城市民王艳红被物业公司起诉至法庭。法官了解情况后,将双方当事人请到了六尺巷调解工作室。“不妨换位思考。”法官吴问银从法理、事理、情理出发,劝说双方以和为贵。最终,小区居民和物业公司各让一步,握手言和。安徽桐城,千年古城,“和”文化源远流长,为社会治理提供了丰沛资源。今年10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桐城古城内的六尺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六尺巷里天地宽,一条小巷,见证了300多年前一段相互礼让、以和为贵的佳话;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智慧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促进基层有效治理和社会和谐稳定。“谦让,谦虚,和为贵,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已经融入到中国人的基因中”
桐城闹市,两排参天的香樟树下,窄窄六尺巷,参观者络绎不绝。“我身后的六尺巷,有一段动人的礼让故事。”巷道入口处,六尺巷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耘佩戴着“‘小城故事’志愿讲解服务队讲解员”工作牌,正向游客娓娓道来。相传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地纠纷,张家人驰书京城向张英求助。张英在家书中题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张家人收信,主动让了三尺;吴家人受此感动,也退让三尺。由此,成就了六尺巷的佳话。六尺巷很窄,宽只有六尺,三人并行都显得有些拥挤。六尺巷又很“宽”,人与人相互礼让、以和为贵,便能行得远、致广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谦让,谦虚,和为贵,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已经融入到中国人的基因中,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自觉传承这种精神。”礼、让、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理念,也具有弥足珍贵的当代价值,中国人以此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当发生矛盾冲突时,大家相互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是化干戈为玉帛,达到“和合”。“‘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习近平同志曾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撰文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赞赏“不同”基础上的“和”,是在尊重事物多样性和差别性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协调、相互作用,达致更高层次的和谐统一。《孟子·滕文公上》讲“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告诫人们不能简单粗暴对待事物的差异,不能强制消除差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人民很早就懂得“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道理,五音相和才有旋律,五味调和才成美味。和合的中国智慧,引导着我们的言行举止——在承认事物各不相同、有矛盾差异的前提下,包容、理解、并行不悖,厚德载物。对己如此,对人更如此;为人如此,处事更如此;人与人如此,国与国亦如此。通过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桐城市的大街小巷,马路上写着“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的标牌,街头墙壁上是有关“六尺巷”的漫画;在互联网上,“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我家一条巷,相隔六尺宽。包容无限大,和谐诗中藏……”歌曲《六尺巷》广为流传,让“礼让”“包容”“和谐”深入人心;在艺术舞台,“莫道谦让无所获,送人玫瑰留余香。让他三尺成佳话,和气致祥日月长……”黄梅戏《六尺巷》的婉转唱腔,打动人心;相互礼让、以和为贵,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中华美德,滋润着中华儿女的心灵。“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之前,邻里有矛盾纠纷不好意思说,只能自己生闷气,时间长了,不仅问题没有解决,邻里关系也变得生疏了。自从社区有了‘说事点’,有啥矛盾、纠纷在这说一说,问题自然就解决了。”桐城市民王女士点赞道。如今,安庆市建成1555个“说事点”,采用“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以“六尺巷”典故启发人,用“和为贵”理念感化人,借“知进退”境界昭示人,切实为群众解决烦心事,维护一方稳定、守护一方平安。行走六尺巷,历史典故的故事新篇被徐徐展开——六尺巷社区有常住居民2200余户,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帮张耘做通了不少工作;桐城深入挖掘六尺巷典故蕴含的文化内涵,结合新的时代特点,推广“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走出一条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基层治理之路。“听、辨、劝、借、让、和”,桐城市人民法院将“六尺巷”经验应用于司法调解之中,形成“六尺巷调解法”,其中最深入人心的是“让”与“和”两个字。“让”是方式,“和”是目标。2023年11月,“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民生无小事,把民生的事情办好了,社会矛盾就少了,社会就和谐了。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让促和,以文化人,六尺巷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基层治理经验和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有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慎刑思想。孔子云:“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无讼”是儒家的理想目标,“以和为贵”是最理想的道德境界。在先人看来,讼争的出现是不明道理、不遵教化的结果,如果每个人都有耻且格,就不会存在讼争。作为治理者,要正人心、厚风俗,以德化民,达至无讼。现实中,诉讼无可避免。在“无讼”的价值追求下,先人提倡治理者宣传教化,和息讼争,站在更高的高度上理解并适用法律,实现“明刑弼教”之旨。古代司法官员还经常会利用诉讼审判之机“寓教于判”,在审判中申明教化,讲述道理,劝双方息讼止讼。“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诸暨枫桥干部群众创造了“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力求“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治国安邦,重在基层。我国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成为“诉讼大国”。我国有14亿多人口,大大小小的事都要打官司,必然不堪重负。各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以古鉴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社会治理思想主动。在桐城民间,每遇纷争,常能以一句“让他三尺又何妨”而冰释。对传统文化中适合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各地探索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围屋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园,蕴含着“诚信友爱、崇德向善、尚法明理、和睦亲邻”的文化内涵。广东梅州蕉岭县广福镇活用人文资源、融合法治元素,在围屋内设立矛盾调解室、家风家训馆、村民议事会,村风民风为之一新……人人都信法,凡事都讲法,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在运用法治思维中培育深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真正从源头上减少了诉讼增量。古为今用,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为新时代社会治理提供了丰富滋养。“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
谨庠序之教,彰家风之道。六尺巷口的一旁有两幅石刻,摘录着张英、张廷玉父子《聪训斋语》和《澄怀园语》的家风家训。“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管住身边人、家里人,张英为家里立了规矩。张英的儿孙里,有名望有建树者众。桐城人世代以张氏为榜样,近年来,“六尺巷”故事已经融入党员、干部的党风廉政教育和家风教育中。中国人历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我们党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把家风建设作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重要内容,党员、干部廉以修身、廉以持家,弘扬真善美、抑制假恶丑,推动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在四川眉山市中心城区,坐落着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三苏祠。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指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管好自己和家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家风淳朴、家教严正、亲情和睦,邻里守望相助,家庭成员共同自觉维护社会秩序,可以为基层有效治理和社会和谐稳定打牢基础、提供保障。为政者如何治家,关乎社会治理、国家治理。党员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家风家教对全社会影响深远。何叔衡寄语后人:“绝对不能为一身一家升官发财以愚懦子孙”;彭德怀教育侄子:“近水楼台不得月”;焦裕禄得知儿子看“白戏”,立即拿出钱叫儿子到戏院补票……这些家训、家规,彰显出共产党人特有的风范风骨,成为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党员、领导干部好家风涵养清廉的社风民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焦长权说,“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小小六尺巷,争与和、进与退,蕴含着官德修养的大智慧、深意蕴。从“让三尺”的小事做起,领导干部官德修养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善于“积善成德”;也要防止“抢三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不防微杜渐,小节不保终累大德。《中国共产党章程》把“清正廉洁”明确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把“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单列一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紧扣廉洁自律主题,为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一个看得见、够得着的高标准;《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把加强廉洁文化建设作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基础性工程……“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把洁身自好作为第一关,传承和弘扬良好家风,从小事小节上加强约束、规范自己和家人,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不断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焦长权说。来源:人民日报
转发自安徽省高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