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下午
中央文明办发布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
广西5人榜上有名
助人为乐
赖家明(桂林市):检察官点亮孩子心灯 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见义勇为
韦仲谋(桂林市):“90后”医生徒手夺刀勇斗歹徒
敬业奉献
李钦城(钦州市):双语法官用赤诚真心架起民族和谐连心桥
韦恒焦(来宾市):“算账”支书算出群众美好生活
孝老爱亲
邓表媚(梧州市):“好媳妇”践行孝道美德撑起11口之家 书写人间大爱
来看看他们的先进事迹吧
助人为乐
赖家明
检察官点亮孩子心灯
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赖家明,男,1964年9月生,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永福县人民检察院三级高级检察官助理。赖家明20多年如一日奋斗在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第一线,他积极组建并领导“呵护未来”志愿服务队,旨在守护孩子们的纯真与希望。同时,他成立“赖老师工作室”,为孩子们提供法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法治意识。赖家明曾获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优秀辅导员、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等荣誉,其家庭曾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始于爱 当起迷途孩子的“引路人”
2000年,检察院审理了一起案件,涉及一名16岁学生因伤害他人而被关押在看守所。当这位少年的母亲前来探视时,母子二人在铁栅栏前紧紧相拥,泪流满面,却默默无言。这一幕深深触动了赖家明,激发了他走进学校为孩子们传授法治知识的决心。
赖家明认为,法治课堂虽重要,但其影响短暂且有限。他坚信,只有持续不懈地跟踪帮扶,才能真正解开孩子们心底的困惑。因此,他萌生了组建志愿服务队的念头。2004年,赖家明成功发起并成立了全市首个专注于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志愿服务组织。他积极筹措资金,动员亲朋好友加入,并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带领志愿服务队,这一坚持便是20年。
在2012年,赖家明注意到了一位命运多舛的女孩。她出生后便被遗弃,养父在她6岁时离世,奶奶在她12岁时因摔断腿而丧失劳动能力,女孩因此早早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赖家明积极为她争取资源,市、县检察院为她提供了生活费,并进行了持续的跟踪帮扶。当女孩因身世受到歧视而考虑辍学时,赖家明及时给予心理疏导,鼓励她用知识改变命运。女孩感激地说:“赖老师和他的团队成员们就像我的亲人一样,我视自己为检察官的‘女儿’。”
在赖家明和团队的帮助下,这位女孩以超过一本线60多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心仪的大学。在感谢信中,她写道:“我将铭记这份关怀与温暖,长大后也要像你们一样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源于梦 勇于探索 肩负使命不停歇
赖家明深知孩子们的深层次需求,他不仅关注行为矫治,更致力于心理矫治。他的课程内容从最初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逐渐扩展到“塑造美的心灵”和“我的未来不是梦”等多元化主题,不断丰富,讲课手稿累积达16万字。他的课堂深受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喜爱,形成了心灵层面的共鸣,将普法工作的效能推向了极致。
赖家明坚信,法律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心灵的触动。因此,他在桂林市区、永福县的8所学校和观护基地设立了“赖老师工作室”,开通了“赖老师信箱”,并开设了“赖老师课堂”,积极接受孩子们的咨询和倾诉。他还带领团队联合多个部门、仁人社工、小青松心理咨询机构等社会团体,组建未检联盟,设置乡镇家庭教育联络点,以多种方式共同守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多年来,赖家明和他的团队以坚定的步伐和深厚的情感,守护着未成年人的未来。2006年,当一所乡村小学的孩子们用国歌作为礼物,用稚嫩的歌声表达对他的敬意时,他更加坚定了继续法治教育的决心。他们走进了全市100多所中小学校,行程超过10万公里,开展了2000多场法治活动,影响60多万师生和家长。他们成功挽救230余名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少年,资助帮扶120余名孤儿、贫困学生及服刑人员子女,并收到了万余封来自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感谢信。
面对未来,“呵护未来”的任务依然艰巨。赖家明表示,尽管他即将告别职业生涯,但法治课将会继续下去。他和他的团队将继续在“长征路”上“种法治”,守护着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因为他们知道,这条路,他们会一直走下去。
见义勇为
韦仲谋
“90后”医生徒手夺刀勇斗歹徒
韦仲谋,男,1994年11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荔浦市人民医院医生。2023年9月,一名歹徒在荔浦市人民医院持刀行凶,“90后”医生韦仲谋临危不惧,在头部受伤的情况下,为保护同事,挺身而出,勇敢和歹徒展开搏斗,用血肉之躯挡住刀锋,避免了更多人遭受伤害,生动诠释了医者仁心。
身体挡刀 保护同事
2023年9月18日上午9点15分,荔浦市人民医院骨科病房的护士站内一片忙碌。韦仲谋和同事黎建良正专注地讨论着病历,而身怀六甲的黄春梅护士则忙着为患者办理入出院手续。突然,一名二十多岁的黑衣男子闯入护士站,韦仲谋察觉到来者不善,迅速拨打了医院保卫室电话。就在他准备挂断电话的瞬间,这名男子突然从外衣下抽出一把菜刀,疯狂地向三人冲去。
黎建良医生被歹徒砍中颈部,伤势严重,鲜血瞬间染红了他的衣物。歹徒在砍伤黎建良后,又向韦仲谋的后脑砍了一刀,眼看就要向黄春梅砍去,韦仲谋眼疾手快,一边大喊“小心!快走!”,一边忍着剧痛向歹徒扑去,用身子挡住歹徒,黄春梅得以安全离开。
智取菜刀 快速逃生
歹徒手持菜刀,依旧疯狂挥舞,紧追着已经浑身是血的黎建良医生,径直冲进了护士值班室。韦仲谋不忍看到同事再次受伤,更不愿让更多的人陷入危险之中。他顾不上自己的伤势,一边大声呼喊求援,一边追进护士值班室。在值班室内,歹徒的菜刀一次次挥向黎建良,黎建良的手臂上留下了多处触目惊心的伤口,几乎无法支撑。为了转移歹徒的注意力,韦仲谋迅速打开房门,示意黎建良趁机逃离。
值班室内只剩下韦仲谋和手持菜刀的歹徒。韦仲谋趁歹徒不备,猛地扑上去,紧紧抓住其持刀的手,两人陷入激烈搏斗。韦仲谋的伤口在不断流血,身为医生的他知道,如果继续僵持下去,失血过多的自己随时可能陷入昏迷。事不宜迟,韦仲谋强忍着因失血带来的眩晕剧痛,左手死死抓住歹徒持刀的手,右手用力砸向歹徒的脸,顺势夺过菜刀,随即快步转身跑出值班室,把门牢牢关上,歹徒迫于无奈跳楼逃离行凶现场。
良好家风 彰显本色
在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后,韦仲谋被紧急送往手术室进行抢救。经医生诊断,他左侧面部和头部遭受了严重的刀伤,颅骨开放性骨折,两只手臂挫伤,背部右边出现裂伤,失血情况严重。得知消息后,韦仲谋的父母匆匆赶到医院。看到病床上被绷带层层包裹的儿子,父亲不禁哽咽着说:“我儿子是好样的,我为他的勇敢和坚强感到骄傲!”
韦仲谋的父亲透露,作为军人的后代,韦仲谋从小就深受父亲的影响。父亲经常向他讲述自己在部队的故事,教他擒拿格斗技巧,并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个正直、勇敢的人。在这次的危急关头,韦仲谋能够挺身而出,保护同事的生命安全,这让父亲倍感自豪。
医者仁心,韦仲谋在生死关头,不顾个人安危,以英勇之举保护了同事的生命安全。他不仅具备医生的仁者之心,更有一颗侠义之心。
敬业奉献
李钦城
双语法官用赤诚真心
架起民族和谐连心桥
李钦城,男,1986年7月生,壮族,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北区大寺镇大寺人民法庭庭长。李钦城扎根基层,充分利用人民法庭作为“前沿阵地”的独特优势,积极将法庭的司法工作融入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工作中。他不断探索新时代下边疆民族地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方法和途径,精准把握各族群众的司法需求,并以全方位、无死角的便民司法服务体系,积极回应并满足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期待。李钦城曾获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锐意创新 勇当语通法畅的探索者
大寺法庭所管辖的大寺、大直、贵台、那蒙四个乡镇,是钦州市壮族人群的主要聚居地。在这片区域,当地百姓常常面临法律知识匮乏、语言沟通不畅、交通条件不便等多重打官司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李钦城充分利用自己熟悉当地民族语言和风俗的优势,在双语审判模式上进行了勇敢探索与实践。
在他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钦北区法院在大寺法庭率先设立了全国首个专门的壮语巡回法庭,试点并推广壮汉双语审判模式。这一创新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后,进一步成立了民族团结巡回法庭,全面推行民汉双语审判,并建立了双语导诉、双语家事调查员等一系列联动工作机制。同时,他还在壮族聚居的各个村委会设立了壮语法官工作室,将民族语言的运用延伸到村委会和自然村,确保诉讼服务的沟通交流“零障碍”。
为了将特色司法服务惠及更多民众,李钦城积极推动办案地点下沉、办案力量下沉、便民服务下沉,构建了一个全面覆盖的便民司法服务体系。这个体系包括民族团结巡回法庭、环境资源旅游巡回办案点、成达调解工作室、远程视频调解工作室、老弱病残孕妇和双语导诉绿色通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壮汉双语法律援助工作站,以及四个乡镇综治中心诉讼服务点和多个法官工作室。
通过构建完善的民汉双语诉讼服务体系,自2020年以来,李钦城积极开展巡回下沉办案160多次,吸引了2000余名群众旁听,并进行了130多次家事案件回访。他的足迹遍布了辖区内的四个乡镇和一百三十多个自然村,为当地民众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赢得了广泛赞誉。
以民为本 争做纠纷化解的艺术家
“今日,我们特地前来此地,以巡回法庭的形式审理这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旨在化解双方矛盾,寻求问题的妥善解决。”李钦城用流利的当地壮语与当事人沟通,瞬间消解了他们的紧张情绪,使得整个氛围变得亲切而和谐,仿佛老友间的交谈。
李钦城深知开庭对当事人而言常伴随着紧张与压力,因此他常用壮汉语与群众交流,让沟通更加顺畅。巡回审判作为人民法院贯彻司法为民理念的重要实践,不仅为群众提供了一个低成本、快捷、便利的纠纷解决平台,还通过审理案件向当事人普及法律知识,实现了法律教育与案件处理的双重效果。
为了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法院”,李钦城致力于将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每当遇到典型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时,他都会带领巡回办案团队深入村委、医院,通过具体案例向群众普及交通安全知识。为了确保纠纷得到一次性解决,他甚至会提前与多个部门协调,在田间地头进行现场调解,并立即安排施工车辆进行执行,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多年来,无论严寒酷暑,李钦城都坚持带领他的团队跋山涉水,穿越田野,不辞辛劳地将法庭开设在田间地头、农家小院。他始终秉持着“法官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原则,努力将法治的阳光普照乡间,让群众在感受到法律威严的同时,也体会到司法的温暖与便捷。
爱岗奉献 甘为基层法治的引路人
李钦城积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普法模式,依托大寺法庭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精心组建了“石榴籽”普法志愿服务队和“钦心守护”志愿服务队等多支志愿力量。他巧妙利用“三月三”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和辖区各镇的集市日,积极开展“民族团结下乡”“民族团结进社区”“民族团结进景区”等普法活动,共计举办了160余次。在这些活动中,他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山歌、采茶、跳岭头等丰富的民族文化相融合,打造出别具一格的民族法治文化景观。
李钦城不仅注重案件审理的法律效果,还着力于提升各族群众的法治意识。他多管齐下,深入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拓展法治宣传渠道,将法治文化深深植入各族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他引导人们自觉遵守法律,依法办事,遇事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用法律化解矛盾。自2020年以来,他审结的1083件案件,均因妥善处理而避免了矛盾激化。
青春因磨砺而更加璀璨,人生因奋斗而更显价值。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李钦城以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践行着将法律的温度以基层群众更易接受的方式及时、准确地传递下去的坚定选择。他以公正审判凝聚人心,以司法裁判引领社会风尚,为法治中国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敬业奉献
韦恒焦
“算账”支书算出群众美好生活
韦恒焦,男,1980年8月生,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武宣县桐岭镇和律村党委书记。韦恒焦近年来致力于引领乡村文明的进步。他积极推动“移风易俗、反对大操大办”的整治工作,并独创了“算账式”工作法。在韦恒焦的带领下,昔日身为少数民族贫困革命老区的和律村,已经实现了从“贫困村”到“明星村”的华丽转身。
逆袭贫困户致富不忘感党恩
韦恒焦的人生充满了坎坷与挑战。自幼便失去母亲的关爱,由父亲一人抚养长大。在他初中毕业那年,命运再次给予他沉重的打击——父亲被诊断出患有脑梗和高血压,长期卧床不起,生活无法自理。2015年,韦恒焦一家被正式认定为贫困户,面对贫困和父亲的病痛,他深感无力。然而,当得知父亲的医疗费用中,原本需要自费的3万多元,在政策的帮扶下仅需自费4000元时,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人不能忘本、心不能忘恩,我们不能忘记共产党和乡亲们的帮助。”这句话深深地烙印在韦恒焦的心中。
在政策的扶持和韦恒焦的不懈努力下,他们一家成功脱贫。当韦恒焦被选为和律村的党委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后,他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他始终在思考如何发展更多的产业,带动村庄的繁荣。在韦恒焦的带领下,和律村建成了“千亩哈密瓜扶贫产业园”“千亩返乡人才创业扶贫产业园”以及“万头生猪扶贫产业园”。这些产业园区不仅吸引了150户脱贫户入股参与经营,每户每年可获得3000至4000元的分红,还为220多名农户提供了就业机会。产业园区的年产值高达6400多万元,连续三年荣获全国农业特色产业亿元村的殊荣。韦恒焦用自己的行动,为和律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妙招频出带领村民移风易俗
“节俭”的“初心”不能忘。“以前一些群众穷惯了,生活好了后都喜欢摆场子讲阔气”韦恒焦对此感到焦虑,“群众好不容易脱贫奔小康,不能因为大操大办、天价彩礼又返贫了。群众选我当主任,我不能辜负他们。”接过移风易俗试点村的重任后,韦恒焦不辞辛劳地遍访了村内的1714户家庭,涉及6228人。他组织村干部、队长、师爷、总管等多方力量进行商议研讨,制定初步的移风易俗标准,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他首创了“算账式”工作方法,通过简单明了的计算,向群众展示大操大办背后不必要的开支,让村民们明白哪些开支是可以压缩和节俭的,这一方法得到了群众的积极响应。
为了彻底改变“旧风俗”,树立“新风尚”,韦恒焦与村“两委”班子达成共识,出台了相关规定,对陋习进行整治,倡导节约。他号召每个屯成立“一约四会一队”,修订新的村规民约。韦恒焦还充分利用“夜话小广场”这一群众聚会的平台,开展“夜话小广场”活动。通过这个活动,他让群众谈论、评议和表演与移风易俗相关的内容,将抵制高额彩礼和反对大操大办的行为进行公开讨论和反思,从而促使群众摒弃陈规陋俗。这一活动不仅加强群众之间的互动和监督,还营造“一家过事、全村参与、全村监督”的良好氛围。
在韦恒焦的倡导下,“好家风”成为促进“好村风”的关键。和律村的党员们带头树立简朴节约的良好家风,并通过“1N”模式,即1名党员联系若干户非党员家庭的方式,将这一家风扩大到全村。目前,和律村已有1500多户家庭制定了家规家训,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村风。
在韦恒焦的积极推动下,和律村群众积极践行移风易俗,红白事的操办规模和时间得到有效控制,宴席桌数和花费也大大减少。这一系列的变革不仅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也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谐。韦恒焦以实际行动展现党员领导干部的担当与作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树立榜样带动村民向上向善
韦恒焦致力于先进典型宣传活动的推广,旨在树立榜样,引导群众学思有样,见贤思齐。担任和律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后,他精心打造了一系列“四红”志愿服务队,包括“红五星”“红袖章”“红桔子”和“红领巾”,使之成为服务群众的闪亮招牌。他创造性地实施“双培双促”工程,不仅将党员培育成志愿者,也将志愿者培养成党员,通过这种“志愿者+镇村干部”的联动模式,为农村“三留守”人员提供全方位的生活照料、文化提升、就业辅导、安全教育和学业成长支持。
在韦恒焦的积极影响和有力带动下,村里涌现出众多先进典型,村民的生活品质和精神面貌得到了显著提升。如今,和律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乡风文明,村民们纷纷表示:“以前我们羡慕城市的生活,现在城市里的人反而羡慕我们农村的生活了。每天早上打开门,心情都格外舒畅。”韦恒焦对此深感自豪。
孝老爱亲
邓表媚
“好媳妇”践行孝道美德
撑起11口之家 书写人间大爱
邓表媚,女,1983年11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古龙镇田心村村民。邓表媚20年如一日,悉心抚养6个孩子,精心照顾3位老人,热心帮助邻里村民。她坦然面对人生苦难,用瘦弱肩膀撑起家庭“一片天”,她以好媳妇、好婶婶、好母亲、好心人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优良传统,书写人间大爱。
抚养6个孩子 撑起爱的“保护伞”
20年前的一次意外事故,夺走了二哥的生命,二嫂精神崩溃出走,留下3个均未满5岁的侄子女,连同她自己3个孩子,以及公公、婆婆和奶奶3位老人,11口之家的生活重担落在邓表媚夫妻俩肩上。小侄子自出生就体弱多病,在他的亲生母亲出走时刚满2岁,邓表媚一直演绎着妈妈的角色,经常背着小侄子去看病拿药,没有一句怨言。有一次,小侄子半夜发高烧,邓表媚非常担心,立马背着他一路跑到卫生院,小侄子高烧不退,只能整晚不合眼地照顾着小侄子。由于病毒传染,导致另外2个侄孩和2个亲生孩同时发烧,怀孕8个月的邓表媚顶着疲惫,背上一个,怀里抱一个,手拉着三个,到几公里外的诊所看病。为了养家糊口,邓表媚每天和丈夫起早摸黑干农活、重活,任劳任怨,克勤克俭。后来邓表媚利用学过的化妆技术在镇里开了一家婚纱店,一家人逐步走出困境。她对3位侄子女视如己出,当时5个孩子都在读书,一年学杂费加起来就需要5万多元。为了供孩子们读书,她不惜向银行贷款。在她的拉扯下,侄子女顺利完成学业相继长大成人。
照顾3位老人 裹着爱的“守护者”
以孝侍亲,邓表媚不辞劳苦地照顾年老体弱的长辈。公公患有长期慢性胃病,婆婆患有高血压、高血糖等疾病。老人生病时,邓表媚悉心照顾,喂饭、洗衣、换药、清理大小便等,不怕脏不怕累,直到老人身体康复。有一次奶奶不慎摔倒,骨头摔裂,老人出院后无法自理,邓表媚除了每天外出干活,回到家中便忙碌不停,翻身擦身、端屎端尿、洗脚洗澡。日复一日的调理,让奶奶康复重新下地。老人牙齿松软,消化能力不好,邓表媚就每餐用心做饭,把菜品剁碎、把米饭煮软,注意营养搭配,让老人吃好养好身体。邓表媚还十分注重老人的精神生活,知道老人喜欢看牛歌戏,她就用摩托车搭着老人去村里看戏,又通过到街上买光碟、网上下载等方式让老人在家就能看戏。经她细心照料,101岁的奶奶如今还能生活自理,80多岁的公公婆婆身体健康硬朗。
热心帮助邻里 充满爱的“热心肠”
邓表媚笑中有爱,眼中有光。村中孤寡老人蒙婆婆,腿脚不便,邓表媚一直帮忙买菜买药,从没收过老人的钱。一次深夜,邻居老人黄五叔突发摔倒,无法动弹,邓表媚知道后马上和丈夫把老人送到镇卫生院治疗,因情况严重听从建议转往上级医院治疗,经县医院诊断,伤情严重并下达了病危通知书,但当时老人身边的儿子只有10岁,没有能力签名,邓表媚没有多想,为了老人能尽快得到治疗,勇于担当,立即要求签名并为老人垫付医药费,在邓表媚尽力帮助和照护下,老人转危为安,康复出院。隔壁忠隆村黄姓小伙子是孤儿,结婚时经济困难,邓表媚主动免费为小伙子装饰婚车、婚房、提供礼服和化妆等服务……邓表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乐善好施,做好事不难,难能可贵的是始终坚持做好事!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邓表媚用善良温暖亲人,用善行感动乡邻。邓表媚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默默地为家人遮风挡雨,给路人带来冬暖夏凉,撑起一片爱的蓝天。
平民英雄
凡人善举
这些好人就在我们身边
在平凡中创造不凡
温暖了社会
向好人学习
向好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