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与审美取舍?技术和创意平衡?
设计师茫然的年代,AI来了!
有位朋友科班出身的服装设计师朋友,曾经这么吐槽自己的工作:“我在画恶心的图,外国人就这品味。”
他抱怨公司不支持原创,而是偏好模仿那些色彩斑斓、酷炫狂野、很drama的造型。说白了,就是海外版的精神小伙装扮。
这些产品主要销往海外,尤其欧洲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仅仅一瞥图片,便仿佛能嗅到一股浓郁的古龙水香气溢出屏幕扑面而来。于是我半开玩笑地安慰道,要是这些学透学精了,以后去范思哲报到。互联网上几乎所有艺术博主,都在强聒不舍地企图昭告世人:审美是客观的。就连马克思也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也探讨了美的客观规律,他认为美是“社会实践的结晶和人类本质力量的具象化”,与人的社会活动和实践紧密相连。然而在商业设计的语境中,我们往往需要尊重市场的趋势,即“在商言商”。因此,即使审美理论上可以是客观的,但还是得装作这是一件主观的事情。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在其巨作《营销管理》中不断强调应以“消费者导向”(Customer Orientation)开展营销活动。在实际商业操作中,各行各业也必须采取一种更为主观的态度来迎合市场的多变需求和消费者的个性化偏好。简而言之便是,不要“你觉得”,也不要“我觉得”,而是“客户觉得”。更何况,当生意做大、销路变广、品类增多的时候,商家自然而然也会逐渐意识到不同产品领域的需求和消费者偏好在不同文化、地区和消费群体中存在显著差异。在国外旅游,买手信最怕买到“Made in China”——不是不爱国,而是感觉买了跟没买一样,“出口转内销”。但不仔细看标签,很难避开——因为“Made in China”的地方特色小礼品,甚至比外国还外国。很多从事国际贸易的公司,针对欧美、日韩、西亚、东南亚和非洲等地推出的产品线还不一样。这是因为:一方面,本地化战略的实施往往有助于企业在全球市场中获得成功。另一方面,当下全球市场逐渐厌倦西方文化霸权主导下的单一审美,反而对融合民族元素和地方特色的作品反响越来越热烈。据悉,目前不少企业的设计人员已经开始用上ChatGPT等AI工具,通过提问来把握全球各地文化圈的审美动向,并生成可供参考的草图。这是因为ChatGPT已经被训练了大量跨国文本数据,并保持定期更新,能够理解和分析不同市场的审美偏好,帮助研发和研发团队创造出符合当地文化习惯的产品。
除此之外,设计师还要思考企业的品牌定位,并且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寻求创新和差异化。这不仅要求设计师增强对市场的敏感度,还需精进技艺,以达到“心手合一”的更高境界。同理,AI在这方面也能提供巨大的支持和帮助。9月21日,英盛企业AI实战研习营将迎来畅销书《逆势爆发》《AI制胜:职场人快速升职的秘密武器》作者、AI领域资深专家、ChatGPT资深专家谷燕燕老师。在这门课程中,学员们将深入了解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即梦等先进的创意工具,并实践如何将这些工具转化为助力设计创作的神奇魔法。如需了解详情或报名参加,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我们诚挚邀请您共同参与AI实战之旅。*后台回复“AI星际”,获取英盛AI星际网入口。该网站汇集全球顶尖AI工具覆盖全领域应用场景,不定期更新平台免费课程
欢迎扫码添加【学习助理】微信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