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指导:插叙写法及范文展示

教育   2024-11-06 13:07   福建  

统编初中语文学习资料


如何运用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恰当地运用插叙的方法,可以补充人物和事件,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结构曲折有致。

但在批阅学生作文中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学生在运用插叙时,脉络不清,为插叙而插叙,没有起到插叙的作用,反而弄巧成拙,节外生枝。那么,记叙文如何合理运用插叙?运用插叙需要处理好哪些环节呢?

首先,要找准插叙的时机。写记叙文,不能随意插叙,必须找准时机,插叙才有效果。通常来说,对物件来源进行交代,对人物的过去进行补充,对事件的原因进行说明,都需要运用插叙。插叙可以帮助读者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可以丰富人物形象,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结构曲折有致。

其次,要处理好插叙的内容。插叙的内容要准确精当,简明扼要,所插叙的内容应该与主要情节和中心思想有关,对主要情节和人物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例如,鲁迅在《故乡》一文中插叙的就是月下少年刺猹的画面,丰富了少年闰土的形象;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中插叙了十几年前家门外的紫藤萝的遭遇,作者以花写人,暗示了时代特征。

再次,要选择好插叙的方法。插叙是要讲求方式方法的,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插叙呢?这里介绍三种插叙的方式:

①联想式插叙。所谓联想式插叙,是指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联想引出插叙的内容,一般在插叙前,都用“想起”、“眼前浮现出”、“脑海里闪过”这类的话进行过渡。

例如:鲁迅在《故乡》一文中就运用了这种插叙方法:“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少年便是闰土。”

【分析】作者运用联想式插叙,还原了少年闰土勇敢可爱的形象,为后面关于中年闰土的记叙作了铺垫。需要注意的是,采用联想式插叙,其内容必须是叙述者或作者知道的,否则就不合情理。

②转述式插叙。转述式插叙是借助作品中人物的述说进行插叙。这种方式往往用“听人说”、“据说”、“有人说”等引出插叙的内容。

例如:《孔乙己》中,为了让读者对孔乙己这个形象有全面的了解,借他人之口这样插叙:“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

【分析】这一段插叙非常精彩,补充说明了孔乙己的身世和品行,暗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这里采用转述式插叙与文章记叙的视角有关。文章采用第一人称视角,而插叙的内容是“我”所不知道的,所以采用了转述式插叙。如果用联想式插叙,就不恰当了。

③直叙式插叙。直叙式插叙,是不依赖作品中任何人的口述和联想,在文中直接插入一件事或几件事的方式,其特点是灵活性大,或一段,或几段,多用“原来”、“过去”、“曾经”这些词来引入插叙的内容。

例如《羚羊木雕》一文,作者就用这种方法插叙了三件事:上幼儿园时,我和万方形影不离;上星期,万方和我换裤子;昨天万方和我互换礼物。

【分析】通过这样的插叙,刻画了万方“仗义”的形象,表现了我和万方的友谊,交代清楚了我送万方羚羊木雕的原因。直叙式插叙通常用于第三人称记叙视角的文章中。

最后,要交代清楚插叙的起止。不管运用哪种插叙方式,在插叙完后,一定要回到原本事件的记叙上,要使文章衔接自然。



[例文赏析]

(一)

随着九爷推子嚓嚓的声响,父亲浓密而微卷的胡子一绺一绺地掉在白色的围布上。父亲紧闭着眼,一动不动。

很快,九爷就将父亲的络腮胡子和嘴唇周围的胡子推了一遍,父亲剩着胡碴的脸像收割后的麦地。

九爷放下推子,说你爹怕有一两个月没剃胡子了吧?

我说是的,他病了两个多月了。

九爷取出香皂盒,吩咐我去倒点热水来。

我提起墙角那只父亲用了许多年的铁壳水瓶,倒了开水,又从缸里舀出冷水对上,试了试水温,把脸盆端给了九爷。

九爷拿出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脸帕,卧进水里,停了一会儿捞起,稍稍捏捏水,便用帕子在父亲的腮上和嘴唇四周来回地润;润过后,才用细毛刷子刷上香皂沫子,刷在父亲刚推过的胡碴上;然后九爷才掰开剃刀,向父亲抹满香皂沫子的脸上刮下去。

我看着九爷努力地叉开腿,弓下身,不断地变换着姿势,以便更好的剃掉父亲粗壮的胡碴……

小的时候,父亲总爱用他的胡碴扎我的脸。记得有一次我拉着父亲的手,指着墙上的马克思、恩格斯像对他说:爹,你为啥不留个他们那样的“大扫帚”呢?父亲笑着刮刮我的鼻子,说那多不方便,吃饭还得撩着胡子。说着父亲就做了一个撩起胡子的动作,惹得我哈哈大笑。

其实我知道,作为民办教师的父亲工资微薄,同时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经常去理发修面,因为每天都有两个班七八十名学生的课等着他去上,作业等着他去批改,还有许多永远做不完的家务。而父亲的胡子又属于长得特别快的那种,像割后的韭菜,因此父亲不得不每隔两三天,就用剪刀剪掉自己的胡子。父亲不是那种不修边幅的人,相反,他在学生面前总保持严肃、端庄、整洁的形象,剪掉胡子可以说是父亲不多的课余时间里十分关注的事情。

九爷的剃刀刮过,父亲的腮边及嘴唇四周一片铁青。应当说,刮了胡子的父亲是个相貌堂堂的男人,尽管那脸庞多少显得有些苍白和瘦削。二十多年来,父亲很少正经八百的修过面,现在父亲有时间躺下来享受那每个成熟男子应当享有的刀子轻轻拂过的快感了……

九爷是个地道的老剃头匠,每道工序都极熟练极认真,不多时,九爷的剃刀又刮完了父亲的额头、眉下、鼻梁、耳廓,最后拧一把热毛巾,给父亲擦了脸。这样,修面的全部工序才算结束。

九爷撤去围布,我扣上父亲半新的中山装的风纪扣,然后走出门,对等在门外的一长串臂缠黑纱、手拿白花的学生说,你们可以进去了……

(晓尧:《修面》)

例文叙述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剃头师傅九爷为“我”去世的父亲修面。事情的经过是:初步推去大胡子,用热水润胡碴,再剃去胡碴,最后再擦脸,叙述过程中,反复渲染的是“一辈子认真工作、操劳过度的父亲终于得到了空闲”。除此以外,在叙述剃胡碴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事的线索,插入了一段父亲用胡碴扎“我”、忘我工作的往事;显然,作者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表现作为慈父的父亲的认真工作精神。虽然说没有插入部分,中心故事也基本完整了;但是,“补叙”了这一段往事,为中心意思的凸现增添了砝码。

(二)

忆得插队第八个年头,老天发怒,茅屋为秋风所破。多亏了乡里人动了恻隐之心,唤来泥水匠木匠,顶风冒雨为我重筑新巢。

鞭炮声中上梁,要喝上梁酒,道是习俗。每每逢此吉日,屋主总要“磨刀霍霍向猪羊”。

入乡要随俗,我焉能有悖乡风民情!环顾四壁,荡然一个我,何来“猪羊”犒劳众匠呢?听李家大嫂说过,她娘家的堂哥,上梁时没有摆“上梁酒”,结果第二天下大雨,将新房子浇了个透,以后室内一直湿漉漉的;听张家大妈说过,她娘家的邻居,上梁时没有请工匠吃“上梁酒”,结果房子没过多久就斜了,只得推倒重来……虽说自己素来唯物,虽说坚信泥水匠木匠们定能以诚相待;但是,借此慰劳慰劳,却也是人之常情。说是容易做却难,“猪羊”?“猪羊”在哪里?真是急死人。

许是有灵,屋前绿油油一片金花菜田里,“扑楞”出一只大公鸡,我不由得动了“杀机”:这不正是人间一碗菜么?莫怪主人无情,只得磨刀相向了。

想不到,这一急之法,果真有灵。香喷喷、色艳艳,大碗小碟上桌,平日里自称吃千家饭的众匠瞠目结舌起来,不嚼不尝似知美味,诧异这红黄绿白是如何变出来的?要说这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红辣椒点缀出红烧鸡块;咖喱粉烹调出土豆玉米鸡丁,宛如金玉满堂;金花菜末炒鸡丝,绿似翡翠;蛋白鸡片娇若芙蓉;头翅颈爪称“全福”;五脏六肺谓“十锦”。又是炒又是汤,热热闹闹也算是上梁了。

众匠围而歼之,齿颊留香。迅速乡间传开:“我们吃千家吃到上海滩,没吃到一只鸡吃得眼睛吃花。”

乍闻之,半是惭愧半是喜,区区一羽鸡,救了一场戏,道是无情却有情。大公鸡,你若有灵,一定不会去枉死城告主人一状吧!

我渐渐有所悟,烹调有烹调的奥秘,食也真能传情达意,死规矩束缚不了活厨师。豆腐做得好,可与燕窝媲美。

(洪梅瑛:《津津有味烹调情》)

杀鸡慰劳工匠,是例文叙述的主要事件,具体叙事脉络是:上梁时无物待工匠,正发愁看见大公鸡,一只鸡烧出一桌菜,众工匠吃得皆欢喜。在叙述无物待工匠时,作者暂时荡开一笔,插入了“李家大嫂”、“张家大妈”所讲的故事,然后再回到“正路”上。虽说这故事与“我”无关,但却与“上梁酒”有关,插入这段文字,可以增加趣味性,使行文错落有致。当然,如果没有插入部分,中心故事也基本完整了。

(三)

昆明,四季如春,繁花似锦。蜿蜒曲折的滇越铁路,神秘莫测的大小石林,服饰艳丽的撒尼姑娘,以天下第一长联著称的大观楼,纯情少女阿诗玛的“化石”……

何处不令人流连忘返!何处不令人裹足不前!然而,处处如走马观花,我们随着导游小姐“奔走”,甚至连定心摄影留念也成了奢望。

于是,想起了小时候在玄妙观看江湖郎中卖蛇药,刚看得入迷,却被大人扯着耳朵拉开……

带着那份遗憾,我们只能在来回的车上回味着这些难以忘怀的景观人物。导游小姐发话了:“为了让大家的旅游更为愉快,为了保证大家的身体健康,本次旅游,我们特地安排大家参观一家著名的药店。”

于是,团队被带进了一家药店的店堂。店堂里早有准备,迎接我们在一间会议室坐下。一位营业员小姐拿起了一罐绝非产自云南的烫伤药,大谈特谈它们的奇异功效。为了证明药效,她竟然将纤纤玉手伸向一根烧得通红的铁链,不忍看这惨绝的一幕,我立即闭上双眼,脑海中出现的却是另一幕:卖药人先来一番吹嘘,然后将手指伸向吐着信子的蛇口,手指顷刻间发青肿胀直到臂弯……

一股焦臭味立即充满了空间,睁眼看,小姐的那只手已经血肉模糊,她蘸了一点罐中的烫伤药涂上伤口,伤痕立刻消退。同车的游客惊呆了,于是,纷纷解囊购买这价格不菲的烫伤药。不知怎么的,又想起了那个卖蛇药的江湖郎中:他马上在伤口涂上蛇药,于是手臂的青肿立刻消失……然而,据说有人正式被蛇咬伤找他治疗时,尽管付出了颇高的代价,却要多天才能见效……

导游最后一个上车。有人看见她在账台前……

接着,我们又被带到了一家“货真价实”珠宝店。

接着,我们又被带到了另一家“货真价实”工艺美术品店。

──终于,明白了导游小姐在景点匆匆奔走的原因。

(苏达:《导游·导购》)

例中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导游小姐带队购买烫伤药的故事,另一个是“小时候”看江湖郎中卖蛇药的故事。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后者插入前者内部为前者服务。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插入时不作整体安排,而是将“卖蛇药”的故事分解成三块分别插入相关的部分。

(四)

1935年冬天的一个傍晚,鲁迅先生在预先约定的地点,会见了一个陌生的女青年。互通姓名之后,来客拿出一个小小的纸包,还有一封已经有点磨烂和破损的信,头尾都没有具名。鲁迅先生读完这封短信,和来客谈了一会,把她送走了,自己也立刻带着纸包和那封信,急急忙忙走回家里。

灯下,他郑重地打开纸包,按照那封信里指明的记号,把右角上用墨笔点了两点的一张毛边纸捡出来。那是一张空白毛边纸。鲁迅先生用洗脸盆盛满水,滴入一点碘酒,把纸平放到水面,纸上立刻现出了淡淡的字迹。

这是方志敏同志生前从狱中用米汤写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

方志敏同志在信里说,他已经抱定牺牲的决心,没有任何牵挂和留恋。只有一点,他希望鲁迅先生能把送上的三张空白毛边纸和一束文稿,设法转给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他虽然不认识鲁迅先生,也从来没有通过信,可是确信鲁迅先生一定能够满足一个共产党人临死之前的这个庄严的要求。

一股悲愤的感情涌上鲁迅先生的心头,他目不转睛地看完这封信,苍白的脸色越来越严肃了。他从报上知道,这个写信的人几个月之前,已经在南昌英勇就义,现在却接到了他的亲笔信。事情是千真万确的,这封信就在眼前。鲁迅先生又从头读了一遍。盆里的水逐渐浸渍字迹,字慢慢地模糊起来,模糊起来,终于什么也没有了。

鲁迅先生团起浸湿的纸,揉烂了,把它放进炉子里。他擦干两手,将另外三张空白毛边纸收起,小心地翻阅着墨笔写成的文稿:一篇《清贫》,一篇《可爱的中国》。

方志敏同志是红军第十军的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长征开始的时候,他是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总司令,在进军的路上,打得国民党军队望风而逃。蒋介石一看势头不好,就调集超过先遣队七倍以上的兵力来堵截,在怀玉山把这支远离根据地的队伍包围了。由于叛徒告密,方志敏同志不幸落到敌人的手里。国民党兵士认定他是个当“大官”的人,身边想必带着很多钱。他们威胁他,搜索他,结果连一个铜元也没有,失望之余,就抢走了他的怀表和钢笔。

国民党反动派把方志敏同志从上饶解到南昌,绑着他“游街”,想借此打击中国共产党在江西人民中的威信。方志敏同志一路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引来许多听众。敌人又在公园里搭了台,开“庆祝大会”,将他锁起来“示众”。方志敏同志在台上大声演讲,说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反动派慌了手脚,把他关进监牢,用金钱、地位引诱他,派遣国民党党棍和劣绅来劝降,一个个都被方志敏同志骂回去。

方志敏同志在狱中受着折磨,又患了重病,却一天也没有忘记党和人民的事业。他利用敌人要他写“自白书”的笔墨,写了充满着爱国主义热情的文章,又秘密地用米汤给党中央写信,总结这次先遣队胜利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对今后的工作提出建议。他决定托个可靠的人把这些密信和文稿送出监狱去。可是,红军尚在长征的途中。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区,我们党的活动是秘密的,党员的身分是不公开的。叫那送信的人到哪里去找党的关系呢?

方志敏同志思索着,苦恼着。臭虫、蚊子、跳蚤困扰着他,他辗转翻复,昼夜不能安睡:必须给密信和文稿找个可靠的着落。有一次,仿佛暗夜里亮起一道闪光,他突然想起了鲁迅先生。虽然彼此并不认识,然而他读过鲁迅先生的文章,深信鲁迅先生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决定把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写成的信件和文稿,送到鲁迅先生的手里。他完全相信:鲁迅先生一定能够承担起这个十分艰巨和危险的任务。

他又用米汤写了给鲁迅先生的信,心里像放下一块石头,觉得浑身轻松了。

方志敏同志具有革命的眼力,他想得一点不错。在白色恐怖弥漫的年代里,无论环境怎样险恶,鲁迅先生一直把密信和文稿珍藏着。他清楚地知道,这是共产党人用鲜血写成的最后的报告,其中有着中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直到1936年4月,鲁迅先生在他逝世前半年,才找到了一个稳妥的渠道,把这些重要的文件迅速地转给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鲁迅先生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可是,在所有共产党员的心目中,他永远是一个能以生命相托付的、最可信任的同志。

(唐:《同志的信任》)

例文讲了两个故事,一为鲁迅的故事,一为方志敏的故事,显然,鲁迅的故事是主要故事。就鲁迅的故事而言,起因是收到方志敏的来信和文稿(①②自然段),经过是看信看稿(⑤⑥自然段)、结果是藏信转信(12自然段)。在鲁迅的故事中,作者暂时中断叙述,插入了一件往事──方志敏被捕以及写信写稿的经过,以对鲁迅的故事起补充作用,使读者对鲁迅先生的高尚人格更有所感。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分两处记述方志敏的故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即先写信到鲁迅处(③④两个自然段),后交代方志敏的被捕与写信(⑦~11自然段)。





[小园学步]

(一)用“插叙一”的方式写一篇记叙文,600字左右。

(二)发挥想像,在下面这段文字中插入一件“有关的”的往事,即运用“插叙二”的方式突出“潘老师”的形象。

潘老师的一堂数学课改变了我孤独的状况。记得那堂课是讲评数学考试卷子,潘老师在没发考卷之前,先让几个平时成绩好的同学演算试卷上的一道难题,结果都做错了。潘老师又问:“还有哪位同学能做出来?”没有人吱声。我把头深深地埋在桌下。潘老师慢慢走到我面前,用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温和地说:“看来全班就只有伟军同学能够做出了,同学们,这次考试,全班只有他一个人做对了这道题。”教室里立刻响起了一篇惊讶声,潘老师接着又说:“你们要想想,为什么被你们说成是木头一样傻头傻脑的同学,却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教室里静悄悄的。潘老师那宽大的手掌始终在我头上轻轻地抚摸着,我好像感到了他全身的热量,打那堂课以后,同学们都主动接近我,我也变得开朗多了。

(三)运用分层插叙的方法写一篇小记叙文,字数不限。

[题目(一)]

我真得意

那年,我上小学六年级。一天中午,我正在学校吃午饭,忽然,俞老师走过来对我说:“今天二⑴班的老师要去开会,你去当一回老师,给他们上次课吧。”

“什么?当老师?真的?还上课?”

我从小就想着当老师。去年,将要中师毕业的表姐向我吹嘘她的实习,什么开始站在讲台上腿发软眼睛不敢往下看啦,什么慢慢地就习惯啦,什么第一次被学生喊老师心里那个甜啦……直说得我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也试上一试。心想,表姐也真是,换了我,才不会腿发软呢;不过,能被别人喊“老师”,一定是很有趣的。

现在,看着俞老师认真的样子,我连忙点头,惟恐被别人抢走这份“美差”。

上课了,我和潘佳一起走进二⑴班教室。我神气活现地说:“同学们,今天你们的课由我上。嗯,我姓王,你们叫我王老师吧。这是我的助手──潘老师。”

我学着俞老师的样子,清了清嗓子:“有个小孩叫小东……”看着小朋友们目不转睛的样子,我高兴极了,恨不得到外面蹦上几蹦。故事讲完了,我对小朋友们说:“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名叫‘画鼻子’。我先画一个人头,没有鼻子;然后请一位同学蒙上眼睛,给人头画上鼻子。“好!”小朋友们高兴得拍起手来。

我拿起点名册,随便点了个名。上来了一个女孩,眼小鼻小人更小,很可爱。潘佳蒙住她的眼睛,将她扶到画像前。她在黑板上摸来摸去,同学们不时发出善意的笑声。她画完了,大家都笑得直不起腰来,原来她画的鼻子和她自己的鼻子一样,只有一粒糖那么大,并且几乎和嘴巴连在一起。

随后,大家争先恐后地举手,有个小男孩甚至站了起来:“王老师,我来,我来!”天哪,他叫我“王老师”呢!我强忍着从心底发出的笑,让他们坐好举手。不过,我还是喊了那个叫我“王老师”的小男孩……

如果没有第三自然段,习作的故事也基本完整了。然而,作者在“赴任”之前插入了一段表姐的“吹嘘”,显然是为“我”做老师进行铺垫,也就是说,作者运用插叙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就如鲁迅先生在描写百草园生活时插入了一段有关美女蛇的传说,增加了百草园的趣味性,有效地突出了文章讨厌封建教育、向往自由生活的中心意思。就插叙手法的运用而言,习作是成功的。但是,由于插入部分不是文章主人公的往事,只是与中心事件相关,所以这种插叙不是“补叙”,也就是说,作者用的是“插叙二”不是“插叙一”。所以,虽然说习作颇有情趣,但就具体要求而言,习作不成功。

[题目(二)]

我忘不了潘老师

潘老师的一堂数学课改变了我孤独的状况。记得那堂课是讲评数学考试卷子,潘老师在没发考卷之前,先让几个平时成绩好的同学演算试卷上的一道难题,结果都做错了。潘老师又问:“还有哪位同学能做出来?”没有人吱声。我把头深深地埋在桌下。潘老师慢慢走到我面前,用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温和地说:“看来全班就只有伟军同学能够做出了,同学们,这次考试,全班只有他一个人做对了这道题。”教室里立刻响起了一篇惊讶声,潘老师接着又说:“你们要想想,为什么被你们说成是木头一样傻头傻脑的同学,却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

潘老师说的是我,然而,我的耳边却响起语文老师跟我们说过的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朽木不可雕也。”

教室里静悄悄的。潘老师那宽大的手掌始终在我头上轻轻地抚摸着,我好像感到了他全身的热量。打那堂课以后,同学们都主动接近我,我也变得开朗多了。

显然,习作为了和前文的“木头一样傻头傻脑”呼应,插入增添了第二自然段。从表面上看,似乎有关,但实际上与全文的中心意思没有关联,也没有起到“突出‘潘老师’的形象”的作用;所以说,这样的插叙并不成功。如果将插入的第二自然段改成下面这样,以其他老师的举动从反面衬托潘老师,就完全符合要求了。

……

潘老师说的是我,然而,我的耳边却响起了另一位老师的声音:“这次考试,全班同学都考得不错,只有伟军,竟然只考了70多分,我真不明白,他的脑子究竟跟木头有什么区别。孔子说‘朽木不可雕’,他简直就像是一段朽木!”“他就是烂木头!”教室里立刻响起了一片嘲笑声和尖锐的口哨声……

……

[题目(三)]

买花的故事

难得双休,走上街头,思念起了“花”。

常在梦中恋花,爱在风景里赏花。记得那一天,阿朋自不远处来,手中捧的是一盆茉莉花。盛满情,溢满爱,花香袭人,花语可人,直喜得全家欢蹦乱跳……从此,我生活中多了一个内容。

奢望家中花事不断,也许“双休”会给我带来好运气……

到了花市,耳边又响起阿朋清脆的嗓音:“我这盆茉莉从城西花市而来。如果你去了那儿,我保证你不愿离开。”于是,走进了城西的花市,挑选了一盆袖珍月季。我欣喜,得到的是真善美。

上面这段习作中,作者叙述的基本情节是上花市买花→在花市买花→买花成功。然而,在赴花市的路上,作者分层插入了一段朋友上门送花的往事。但是,基本故事的情节却不够完整,尤其是事情的经过和结局过于简单,致使中心意思不够明确,所以说,习作不甚成功。如果能仔细描写一下自己买花的经过,效果就不一样了。



我就知道你“在看


语文学习精选
语文学习考试资料、普法教育、教育政策、国学文化、写作技巧、家庭教育心得、美文、身心健康等多种资料的集合平台,适合家长读书、孩子学习考试教育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