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文最后有惊喜!
“走走走,小剧场排新剧了,今天首演,我得去占个好位置……”冬日傍晚,内蒙古奈曼旗义隆永镇西地村的小剧场热闹非凡,农牧民们喂完牲口就没啥活计了,大都赶往村部观看剧团新排的评剧《一个都不能少》,村民们在欢声笑语中增进交流、加深情感。
奈曼旗地处华北与东北连接带,“镶嵌”于燕山和大兴安岭之间,天然地成为中原与北方草原民族的交融之地。数千年来,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在这里融合并持续向前延展。
近年来,奈曼旗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挖掘整合各民族传统文化和资源,以文化为魂、以文旅为脉、以产业为基,创新打造“文化融合+”模式,有效促进各民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激活民俗文化,搭建各族群众文化互鉴平台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历史烙印,也是多年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文化发展的沉淀,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庙屯民俗旧居展示园。”在白音塔拉苏木庙屯民俗文化村,讲解员李巴图正在为参观的同学们作讲解。这样的文化体验活动,几乎每周都有。
奈曼旗立足奈曼王府、庙屯民俗文化村、西地评剧村等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了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教育基地、展厅、街巷等20余处,组织各族干部群众、青少年开展沉浸式、体验式文化实践活动180余场次,凝聚思想共识。
依托乌力格尔、好来宝、斯布勒敖包祭祀等非遗代表项目,打造各级非遗项目166项,培育各级传承人215人。创作编排《草原的风》《你好科尔沁》《诗经里的月光》等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的经典剧目500余部,开展“文化进万家”“百团千场”下基层等主题活动200余场次,有效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进各民族同胞的文化认同感和获得感。
打响文旅品牌,架起各族群众情感相融桥梁
深入实施“旅游促三交计划”,大力挖掘本土红色文化和旅游资源,将梁东明、罗云彪、吕明仁等本土革命英烈遗址遗迹与奈曼王府、宝古图沙漠、孟家段湿地等优势旅游资源有机融合,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红色文旅融合旅游路线。
“我对蒙古族服饰一直很向往,没想到这次不仅穿上了,还体验了非遗项目——蒙古族刺绣,这趟真没白来!”来自辽宁省阜新市的游客张雨薇说,开车一个半小时就到奈曼旗了,有时间她还要带朋友们再过来。
奈曼旗将乌力格尔、刺绣、版画、马头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入红色文旅互动体验,鼓励引导本土中华麦饭石、本原版画艺术、蒙古族服饰、石咀小米等文化创意旅游品牌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满足各族群众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文旅消费需求,年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有力促进“文体旅商”融合业态一体化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各族群众在双向流动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
做强民族产业,筑牢各族群众抱团发展基石
“除了基础母牛标准化养殖及奶制品加工产业,我们又申请资金开办了现代农渔业智能工厂,两个项目加起来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110多万元。”大沁他拉镇昂乃村党支部书记王伟介绍,“年底分完红大伙儿再集体过大年,别提多热闹了,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奈曼旗立足各嘎查村资源禀赋,全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在1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7个自治区级“一村一品”示范村特色产业辐射带动下,形成“奈曼甘薯”“奈曼小米”“奈曼甘草”“奈曼沙地西瓜”等多个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将各族群众牢牢吸附在产业链上,带动群众致富增收。同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深入民贸民品企业走访调研,提供精准服务,协调解决企业实际困难110余个,推动创建各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企业9个,落实民贸民品贷款贴息1200余万元,助力少数民族产业项目发展壮大,实现产业培育、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相互促进。
文字:胡芳芳
编辑:包红艳
初审:李子阳
审核:王爱国
终审:闫春岭
广而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