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起,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11月第三周的周三定为“世界慢阻肺日”,2024年11月20日是第23个“世界慢阻肺日”。
慢阻肺,全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全球第3大致死性疾病。慢阻肺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肺功能一旦受损不可逆转。为响应其主题“了解你的肺功能”,更有效的提高公众对慢阻肺的疾病认知,加强其对慢阻肺长期管理的认识,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获益的目的,同时对吸烟危害和戒烟益处进行知识宣传。平度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联合中医内科、神经内科和公共卫生科于11月20日在门诊一楼开展了关于“慢阻肺”的宣教义诊活动。
参加此次义诊的专家有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刘颖卉主任,夏淑云副主任、王飞主管护师、门急诊管理办公室谭卫卫副主任、中医科马炳坤主治医师;公共卫生科高水滔。
义诊现场,专家们耐心地为每一位前来咨询的市民服务。医生们仔细询问居民的生活习惯、家族病史、过往呼吸道疾病情况等,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与慢阻肺相关的细节,对于异常或者有疑似慢阻肺症状的居民,现场进行了进一步的诊断和评估,并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包括是否需要进一步到医院进行更详细的检查、日常的护理要点、药物治疗的可能性等。现场发放慢阻肺及戒烟宣传手册、登记并免费发放戒烟药物共6人次,吸入装置现场演示、免费测血糖、血压等。
本次互动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慢阻肺的相关知识,慢阻肺高危人群关注“肺功能”,达到慢阻肺早诊断早治疗早获益的目的。此次宣传义诊活动不仅提高了居民对慢阻肺的认知水平,增强了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市民的健康素养,为守护居民的呼吸健康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相关链接:
01
什么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可预防和治疗的慢性气道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和相应的呼吸系统症状(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确诊需进行规范的肺功能检查及胸部影像学、血常规等检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患病率较高,我国40岁及以上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高,肺功能检查率为4.5%,呈现出患病率高、知晓率低、规范化诊疗率低的特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科普教育、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亟待加强。
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危险因素是什么?怎么预防?
吸烟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室内外空气污染、职业暴露以及早年事件(如低出生体重、儿童期呼吸道感染等)也不容忽视。
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一是要加大戒烟宣传及科普力度,倡导公众戒烟,同时避免二手烟暴露。二是要做好室内外空气污染防护,提倡厨房通风改造和炉灶改造,雾霾天气要减少外出或佩戴口罩。三是要加强职业防护,改善工作场所劳动条件,减少职业环境中粉尘或者有害气体、重金属颗粒暴露。四是要注意预防婴幼儿和儿童期的呼吸道感染,减轻支气管—肺发育阶段的异常损伤。五是要及时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降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避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急性加重。
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出现气促、喘息、胸闷、咳嗽加重,发热,痰量增加、颜色和(或)粘稠度改变等,提示可能发生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需尽快到医院就诊。
0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35岁及以上人群且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为高危人群:
(一)吸烟及二手烟暴露者;
(二)儿童期反复的呼吸系统感染者;
(三)接触粉尘及有害气体者;
(四)常暴露于生物燃料、厨房油烟、空气污染等环境中者。
04
怎样及时发现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当高危人群出现呼吸困难、慢性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时,需到医疗机构或呼吸专科门诊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筛查,必要时需进行肺功能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提倡40岁及以上人群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危人群每年检查1次肺功能。
0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如何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积极开展自身疾病管理。一是要学会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简单的呼吸操等呼吸康复技能。二是要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外出做好呼吸道防护,戒烟,及时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三是要正确、规律使用吸入药物,及时向医务人员反馈使用效果、操作方法和不良反应;定期到医疗机构或接受基层医生随访,每年至少做1次肺功能检查。四是要结合病情需要,在家中配备脉搏血氧饱和度仪、制氧机或呼吸机,储备急救药品。五是要学会识别病情的急性加重,当近期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较既往明显加重时,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供稿:朱海燕
编辑:李宁宁
责任编辑:李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