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WAREHOUSE
What's Next in Wood Design and Sustainability
《春秋繁露》记载:“木者,春生之性。”木是生命之源,始发于春,内敛含蓄,世间万物体会生命之味后,最终归于自然。中国古人讲究天人合一,在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哲学理念里,林木支撑着中国人源远流长的建筑史。
在所有建筑材料中,木材富有温情,它潜在地将人与自然联系在一起,目光所及是生机,指尖抚触是温润,鼻尖环绕林木气息,内在象征着坚韧品格,极符合中国人对精神家园的情感寄托。
▲古木建筑与自然 图源网络
基于对木这种温良材质的喜爱,中国人创造出了许多结构精巧、风格古朴的木结构建筑,这些建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在岁月的长河里熠熠生辉。
千百年的风雨下,这些古木建筑如今都或多或少出现损坏,然而有的古建筑因为技术失传、维护成本较高,痛苦的“呜咽”得不到回应;有的则因为功能的蜕化而黯然消逝在无人知的角落。
我国的传统木建筑保护将如何发展?我们又该如何看待现代木结构建筑的时代趋势与古木建筑保护的关系?
为此 Design Warehouse 调研了现今古木建筑的修复现状、难点以及国外优秀的修复案例,并对湖南大学建筑系主任陈翚教授进行了专题采访。
▲福建平南万安桥被大火吞噬,只剩骨架 图源网络
除火灾之外,暴雨也是古木建筑受损的重要原因之一。2021年山西遭遇特大暴雨,全省各市上报共有1763处不可移动文物不同程度出现屋顶漏雨、墙体开裂坍塌、地基塌陷、建筑倒塌等诸多险情,文物受灾城市约占全省的90%以上。
更多还没来得及被纳入保护行列的古木建筑就在暴雨中默默倒下,消逝前的呜咽不曾有人聆听。
重要古建急需修复
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的应县木塔,学名释迦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是经过认证的世界上第一高木塔。
它与法国埃菲尔铁塔、意大利比萨斜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是中国古木建筑的代表作。历经风雨侵蚀、地震损伤、战火破坏,木塔塔体已扭曲变形。
#02
保护修复,道阻且长
古建筑遗产的真实价值需要细细考究,然而多数人对建筑遗产的主要价值认知仍停留在文旅发展的卖点之上,过度的商业化开发导致古建真实性被破坏。
除此之外,忽略每栋古建筑背后的历史内涵及地域差异,采用无差别的修缮修复措施,或者刻意抹除历史痕迹,片面追求“修旧如旧”,建筑产权归属问题解决方法不明等多种现象,都体现出民众对古建保护认识不充分、不深刻的问题。
应当通过加大教育力度,增强专业人员基础知识和敏感度,唤醒公众对建筑遗产内在价值的学习、欣赏和认可。
最小干预强调在古建修复过程中做到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可逆性。最小干预的实现基于对古建修复的完整认知和成熟技艺。
然而当前中国的修复技艺和材料储备不足,导致一些建筑遗产的修缮修复工作难以顺利进行;许多精妙的技艺迫于社会经济环境或是失传,或是处于尚未挖掘的状态,也因此在保证对古建筑认知充分的情况下,最小干预也难以实现。
在沈阳故宫的修复事迹中,我们可以看见最小干预的优秀实践,也可以看见中国古建修复未来之路会面临的艰难。沈阳故宫的修复工作严格遵守“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原则。
故宫博物院彩画专家张秀芬研究员将大政殿彩画现状纹饰照片与《奉天宫殿建筑图集》进行了详细对比并精心绘制图样,使修复工作有了恰当的学术理论指导;
负责彩画修缮的工程队伍是古建施工行业中著名的西陵工匠,其尤其擅长油漆彩画创作,为修复工程完成了重要一步。
施工从业人员则大多是稍作培训甚至是未经培训的普通民工,缺少真正的传统工匠。培养人才还需要分类计划,加强专业型、综合型以及工匠型等各类人才的培养。
资金筹集长路迢迢
古木建筑修复需要全社会都投以关注,需要更加雄厚的国家力量支持。目前,修复资金主要依赖各级政府财政补助,民间资本介入力度相对较小,不能满足建筑遗产保护的大量资金需求。
产权归属方或因观念原因普遍采取“等、靠、要”的态度而不愿意投入,或因资金匮乏而无法大量投入。
资金筹划需要政府的力量带动资金的长期良性运转,可以效仿欧洲比利时采取“每年拨款”和“减免税”等分期给予的经济问题解决途径。
#03
经验学习,博采众长
专访
湖南大学陈翚教授
陈翚
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建筑系主任
建筑创作理论、建筑历史与遗产保护研究
湖南地方建筑科学与技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基地常务副主任
Q1为了提高中国建筑遗产的保护和修复水平,需要哪些方面的提高?
提高中国建筑遗产的保护和修复水平,需要政府机构提升保护意识与协同管理能力,起到指挥修复工作的领导作用;
需要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化建设,继续加快推进文物保护工程、文物数字化、预防性保护等标准修订和应用,起到保障修复工作落实的作用;
需要强化修复技术创新研发,在保护传统技艺的同时,引进先进技术和理念,做好修复工作的技术基底;
需要重视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建筑遗产保护的专业教育和学科建设路径,完备人才队伍库存;
需要鼓励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加强公众对中国古建筑遗产价值和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古建修复的良好社会氛围。
Q2 与一般古建筑相比,木结构古建筑在保护和修复上有哪些特别之处?
木结构古建筑在保护和修复上需要特别注意防火、防虫、防水、防腐等方面的措施,同时需要采用特殊的修复技术和材料,如针对屋顶修复需要传统的扣压技术防止漏水;墙体修复需要砂浆填补技术保证牢固美观。
建筑遗产保护技术宜充分结合高科技与传统工艺,以采用适合我国施工条件、施工人员素质的适宜技术为最佳,而不过分迷信高科技或传统工艺,如三七灰土难以抑制植物生长,不利于作为屋面木架修复材料。
Q3 在古建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上,该如何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
在古建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上,现代数字化技术可以提供很多帮助,以下是一些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的方法。
三维建模
记录古建筑的外观和结构
数字测绘
精确地记录古建筑的位置、尺寸、形状等信息利用数据制作电子地图,方便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
虚拟现实
将古建筑的场景还原到现代,让人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古建筑的魅力
数字模型
将古建筑的三维模型数字化,生成数字模型文件,为设计营造提供技术支持
Q4 古建修复人才培养上,您有哪些建议?
Q5 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木建筑的传承保护之间会产生火花吗?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还是相对独立的关系呢?
首先,传统木结构建筑历经千年所拥有的技术工艺经验符合现代木结构建筑总体发展理念;
其次,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发展也可以为传统木建筑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其技术和实践可以优化传统木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方式,提高其可持续性和环保性,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木建筑文化。
由陈教授主持的湖南省科技创新计划项目探索了国内现代木结构建筑与古木建筑的监测与保护技术之路,初步形成我国木构建筑保护技术集成,初步搭建智能互联、全网互通的信息共享平台,大幅度提高木构建筑应对病害的系统免疫能力,全面升级传统保护模式。
这是将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木结构建筑技艺和现代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发展的探索,是古老与现代的牵手。木建筑背后中国人对自然、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价值观将再次拥抱未来。
■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6/02/c_1126061858.htm
■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10/19/c_1126627347.htm
■ http://pic.people.com.cn/n1/2018/1220/c1016-30478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