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WAREHOUSE
What's Next in Wood Design and Sustainability
前言
世界城市论坛(WUF11)发布的《2022年世界城市报告:展望城市未来》中指出,“对智慧城市系统和解决方案的需求估计每年增长25%,其基础在于数字和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
在这里,智慧城市中的“智慧”指的是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智能计算技术的应用得到更好发展的智慧。
[▲多伦多海滨12英亩场地的草拟鸟瞰图 ©Quayside ]
[▲Quayside 2.0城市景象 ©Quayside]
所以 Quayside 项目彻底抛弃“智慧城市”这个命题了吗?
Design Warehouse 汇集和援引数篇相关分析文章,对 Quayside 旧项目(以下简称为 Quayside 1.0) 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与 Quayside 新项目(以下简称为 Quayside 2.0)进行对比分析,以期给予读者们另一个看待智慧城市项目的视角。
Quayside 的过去与现在
Quayside 项目位于多伦多市中心东部海滨的一小块土地,设计师们对这片海滨地区的发展可谓雄心勃勃。
[▲多伦多滨水区鸟瞰图 图源网络]
团队 Quayside Impact 将 Quayside 2.0 定位为多伦多滨水区(Waterfront Toronto)世界级完整社区愿景的基石,总面积为 12 英亩,在 15 分钟的步行范围内涵盖居住、零售购物、娱乐、社区护理、文化活动和办公等多种功能。
[▲Quayside 2.0城市景象 ©Quayside]
在这里,活力、包容、韧性是人们生活的关键词,自然中的风雨、花草与生命更是不可缺少的点缀。
这时的 Quayside 2.0 更贴合 1898 年英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城市学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方案。
而在 2017 年,Quayside 1.0 以“世界上第一个从互联网上建造的社区”横空出世时,它更强调数据、科技与效能,其规划更是以“传感城市”为名获选 2018《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十大突破性技术”。
是什么使得 Quayside 项目在过去受到挫折,如今又重新转换了视角?
野心宏图下的拙笔
Quayside 1.0 为何雄起又为何失败,不少研究团队和媒体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Quayside 1.0 首先面临经济成本问题:项目预算严重超标,财务无法支持运转。
起初项目成本预算约为 5000 万美元,然而随着实验的深入,在没有进行实际建造情况下,人力资源和规划工作就已吞进 3 亿美元。
在如此高额的成本之下,Quayside 1.0 的团队 Sidewalk Labs 想要谋求更多的地块来承载新技术的扩展,持续不见成效的资金投入却让政府不愿意给予更大的实验空间。
此外,高额的经济成本和入不敷出的运转模式使 Quayside 1.0 无法承受社会经济变革的重压。
曾有分析者猜测是谷歌公司为了缩减项目来平衡疫情期间的利润,不得已叫停了暂时还无法盈利的 Sidewalk Labs 项目。
[▲2017年的Quayside ©Sidewalk Labs]
其次,Quayside 1.0 并没有根据地方政策制定适配的规划路径。
Sidewalk Labs 提出的大多数创新规划都需要打破现有法规政策。例如,Sidewalk Labs 想建高层木结构建筑,但在当时的法规下这是不允许的。
法规出台需要时间,所以哪怕这是政府和人民共同的期待,关于土地和监管改革的要求还是被一拖再拖,许多市民的信任就在等待中消解。
[▲Quayside 1.0规划图纸 ©Sidewalk Labs]
另外,政府、专业人士及公众对 Quayside 1.0 项目数据及信息隐私保护抱有强烈的怀疑。这或许不仅是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也是智慧城市难以为继的深层原因:
如今的社会环境还不能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一个数据利用与隐私保护相平衡的“土壤”。
加拿大民众对私营企业控制公共街道和交通,或公司收集公民日常生活数据的容忍度远低于美国。
没能理解这一社会文化背景的 Sidewalk Labs 对需要数据信息的技术盲目追崇,最终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在 2019 年的时候,甚至诞生了一个名为 Block Sidewalk Labs 的组织,他们建立起网站,发布联合请愿希望阻止 Sidewalk Labs 的项目推进。
[▲Quayside 1.0规划图纸 ©Sidewalk Labs]
第三,智慧城市、无缝联通的构想并不满足民众对城市生活的真正追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并不像 Sidewalk Labs 所认为的那样期待无比便捷的生活。
相反,人们开始在城市之外的自然中寻求内心的安宁。
有分析者用“傲慢”来评价 Sidewalk Labs ,认为他们的对项目的推进完全凌驾于群众的意愿之上:
项目进行了三年,却没能够证明“为什么人们想要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无比便利却充满工业化气息的)城市之中”。
此外,在多伦多的政治环境下,对于公共利益的考量和重视程度非常高。
项目的策略需要详实而具体,适应群众的需求的同时公开透明地推进设计。
伦多滨水区的数字战略顾问团(Waterfront Toronto's Digital Strategy Advisory Panel,DSAP) 就曾经认为项目对于场地的规划“frustratingly abstract”,即太过抽象而不具体。
#03
新旧项目的对比:拙笔生花
在Quayside 2.0 规划中的“Affordable Housing—经济住房需求”、“Public Space—与自然共生”、“Sustainability—净零总体规划社区”这三大愿景中,木结构建筑都有了更广阔的实现空间。
结语
[▲Quayside 2.0城市景象 ©Quayside]
[https://www.cbc.ca/news/canada/toronto/sidewalk-labs-panel-1.5278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