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总体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新能源飞机开拓者和奠基人;
“航空金奖”获得者;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
“辽宁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
长期从事歼击机总体设计研究工作。
83岁的杨凤田院士仍然工作在航空事业一线。2024年10月26日,杨凤田院士获得辽宁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表彰他为辽宁科技创新发展作出的贡献。
杨凤田,我国著名航空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1年6月生于辽宁省锦州市义县。196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曾任歼-8多个型号飞机总设计师、中航工业沈阳所副所长、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校长,现任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中航工业沈阳所首席专家,是我国电动、氢能新能源飞机研发的先行者。
如果梦想有颜色,对于杨凤田来说,那一定是天空蓝。
从大学毕业从事飞机总体设计工作开始,杨凤田已经在航空事业一线奋战了60年。
“我的工作阶段,概括来说,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参加和主持了歼-8系列飞机的研制;第二件事是当了一回大学校长;第三件事是创建了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主持了我国通用航空新能源电动飞机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杨凤田说,自己出生在旧社会,亲身经历了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对他来说,爱党、爱国是刻在骨子里的情怀。凭着对事业的热爱,已经耄耋之年的杨凤田仍然耳不聋、背不弓,思维敏捷,精力充沛,记忆力很强,每天坚持6小时以上的工作,一直战斗在新能源飞机研发和通航产业推广的第一线。
“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我也要把我的一切交给党。”回顾自己的经历,杨凤田感慨良多。“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工作下去。”
一、自主研制新能源飞机
杨凤田的通航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他在担任中航工业沈阳所总体设计室主任期间,就曾组织有关人员设计过“沈阳农林”飞机。2007年当选工程院院士后,他获得了一笔科研基金,这重新燃起了他的通航梦。
“得用这笔钱为国家做点事。”经过深思熟虑,杨凤田决定,将这笔经费用于研制小型通用飞机。研发传统油基通用飞机只能跟在先进国家后面,受电动汽车的启发,杨凤田决定“变道超车”,研发轻型电动飞机。
根据研发需要,杨凤田集聚了一批来自各方面的人才,组建了研发团队,并在沈航成立了“通用航空实验室”。不久后,他提出建议:依托辽宁航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建设通用航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同时,创建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采用“产学研”的模式,推动我国的通用航空迈入领先行列。
2011年,这一年杨凤田正值古稀之年,在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创建了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
“不想,永远是零,想,可能是零,也可能是成功。”杨凤田说。
古稀再追梦,杨凤田带领团队系统开展了新能源通航飞机关键技术的攻关与型号研制,攻克了一批电动飞机设计、制造、关键系统、核心零部件的技术难题,带动了我国航空锂电池、电推进系统、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等技术的发展,相关性能指标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先后成功研发了两型双座锂电池电动无人机,一型双座燃料电池飞机。有三款双座电动飞机取得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历经五年多时间,攻克许多技术关键,采取一系列创新手段,四座电动飞机即将按照中国民用航空局23部取得正常类飞机型号合格证(TC),成为世界首款取得适航证的正常类电动飞机。四座水上电动飞机试验机、世界首款四座氢内燃飞机试验机均已成功首飞。
杨凤田带领 “锐翔”电动飞机已经形成了双座、四座,陆上、水上,有人、无人,电动力、混合动力等完整的轻型电动飞机谱系,形成了系列化、谱系化发展格局。两型增程飞机已经实现产业化。工信部指出:“该团队研制的轻小型固定翼电动飞机产业化水平,处于全球领跑地位”。
二、老骥伏枥,
创建北京氢能通用航空创新研究院
在电动飞机取得成功后,杨凤田院士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开始了新的创新征程——发展氢能飞机。氢燃料内燃机飞机以氢燃料作为推进能源,碳排放量接近为零。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重视以及航空领域碳排放控制的加强,氢能飞机无疑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杨凤田院士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机遇,并率领团队自筹经费,开始了氢能飞机的研制工作。
经过不懈努力,杨凤田团队研制出世界首款四座氢内燃飞机试验机,并于2023年3月25日在沈阳完成验证试飞,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架以氢内燃机为动力的通航飞机。该验证机搭载的是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基于“红旗”汽油机研发的国内首款2.0L零排放增压直喷氢燃料内燃机,功率为80千瓦。
验证机首飞完成后,杨凤田院士团队结合未来应用场景不断推动技术进步,进一步提升发动机功率以达到在通航机场的正常运行要求。2024年1月29日成功首飞的原型机,发动机功率经台架测试达到了120千瓦。据试飞员反馈,飞机动力充足、振动较小、操纵性能良好。首飞为下一步持续性试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中国工程院杨凤田院士发起,在北京市主要领导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市属事业单位-北京氢能通用航空创新研究院,举办单位是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多家单位共建。其宗旨是创新、拼搏、务实、高效地开展通用航空飞行器、发动机氢能化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验证,推进绿色航空装备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资源共享。
2024年9月25日,北京氢能通用航空创新研究院在延庆区低空经济发展大会上揭牌正式成立。依托下属事业部分别成立了北京锐翔通用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北京海卓臻氢航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氢涡轮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开展氢能通用航空器的设计、研制、制造等相关工作。
三、使歼- 8飞机真正形成战斗力
走进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正门不远处的升旗广场上,停放着一架歼-8Ⅱ飞机,这架飞机正是当年杨凤田参与和领导研制的首批飞机之一。
杨凤田大学时的研究方向是飞机发动机,工作后,他被分配到飞机总体设计室,从事飞机总体设计、协调工作。这类似于今天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后经常苦恼的“专业不对口”。
怎么办?杨凤田也有过调走的念头,然而,他又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于是,他开始自学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等相关知识,还翻译了一本俄文版《现代飞机燃油系统》。随着基本功的提升,他逐渐对飞机总体设计产生了兴趣,并参与了歼-8的设计研制。
歼-8Ⅱ型飞机有着“空中美男子”之称。研制歼-8Ⅱ期间,杨凤田先后担任总体设计室副主任、主任,型号总设计师助理,型号副总设计师,协助总设计师顾诵芬。这些也为他日后独立主持飞机型号研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很多资深军事迷依旧记得,199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国庆阅兵式上,空中梯队中出现一架加油机和两架受油机组成的“加受油楔队”,他们准确无误地通过了天安门上空接受检阅。这标志着中国航空兵续航能力的增强。空中梯队中的受油机,就是由杨凤田主持研制的。
1988年,空中加油工程立项。按照项目要求,用轰炸机改成空中加油机,自行研制空中加油吊舱,用歼-8Ⅱ型飞机改成空中受油机。杨凤田受命担任型号常务副总设计师(后任总设计师),主持飞机研制工作,在缺乏技术资料、国外技术封锁的条件下,他以“经济、可靠、实用”为原则,开始了创新突破之路。
加油过程是在空中进行的,加受油设备如何实现精准对接?加油时两机相距15米,会不会相撞?受油机安装受油探管后,对飞机的结构、强度和气动力有没有影响?发动机是否会停车?加油过程中是否会因漏油而着火……一个个谜题等待着杨凤田带领团队去破解。
因为研制周期很短,不可能新建很多试验设施去按部就班地研制。杨凤田带领大家想了很多办法,克服困难去做验证试验。
“型号要上去,干部要下去。”无论是技术攻关现场还是试飞现场,总能看到杨凤田的身影。
中国工程院院士顾诵芬曾这样评价杨凤田:“他对此项国内毫无基础,国外又对我国严加封锁的技术,毫不畏惧,临危受命为常务副总设计师……他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团结协作,共同努力,使歼-8Ⅱ型飞机在两年内实现了空中受油能力。”
由于歼-8Ⅱ型飞机受油技术的成功,受油技术又推广到了国产的其他机型上。
此外,杨凤田还成功地领导研制了歼8H型飞机、歼8F型飞机,前者使中国的战斗机第一次具备了下视进攻能力,后者使中国的战斗机第一次具有超视距攻击能力和双目标攻击能力。
2007年,在战斗机设计一线拼搏了43年的杨凤田获得了我国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中国工程院院士。
四、教书育人传承航空精神
转自中国工程院知领微信公众号
编校/融媒体中心
投稿地址:xwsxs90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