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动擎天  薪火相传——忆沈阳所气动力学室的那些年、那些事

民生   2025-01-14 16:36   辽宁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光阴流水般静静流逝,不知不觉间,退休来了。
1987年7月,我从西工大毕业分配到气动力学室气动布局组,当年所里只接收了17名毕业生,但气动力学室仍分配了2人,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当年气动力学室下设气动布局、进排气、操稳、载荷、计算五个组。计算组成立时间较短,由三大航空院校的硕士组成,负责开发气动力专业的计算软件。其它几个组成立年代久远,老同志居多,多毕业于清华、北大、北航、南航、哈军工等院校,阵容强大。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既有严师指导,也有年轻人为伴,我们的工作生活都很愉快。
李天院士时任气动力专业副总师,气动力学室技术报告批准都是李天批阅。李天院士非常审慎,提出的修改意见一语中的,让我们受益匪浅,每次取报告时他都会针对在报告中发现的问题,推荐学习的专业书籍和资料,甚至把自己的书送或借给我们。每当有问题去请教,他无论工作多么忙碌都会耐心指导,并提出下一步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让我们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避免泛泛地盲目学习,这对我们刚出校门的“小白”帮助非常大,时隔多年都难以忘怀当时的情景,感恩能遇到这样慈祥又严格的大师级专家。
刚参加工作不久,赵霞带着我去进行风洞试验。我们坐绿皮火车的硬座,倒了火车再倒汽车,一路颠簸了几天,到了招待所人都快散架了。我本以为会休息一下,但赵霞却马上带着我去风洞协调试验。当年做试验主要靠“抢”——抢时间、抢位置,因为别的单位也有人在抢,如果我们不抢,试验很难被安排上。试验时,我们自己进到风洞拆换模型,再去分析数据,决定下一个吹风状态,24小时连续工作。试验结束后,我感觉脱了一层皮,真实地体验了辛苦二字,加上饮食不适应,疲惫不堪到了极点。回所以后,赵霞立刻投入工作,好像身上永远有使不完的劲。她能成为多个型号总设计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获得者,实至名归!在她的带动下,气动力学室年轻人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性,有股拼劲,不惧艰辛。气动力学室的优良传统由这样的优秀者不断传承直至今日,与她共事的一幕幕,常常让我想起她作为2008年奥运火炬手接力火炬再传给下一人的英姿,何其相似!
“气动擎天”是气动力学室的核心理念,说起这个理念,追溯的年代则更为久远。1961年,气动力学室成立,两院院士顾诵芬是气动力学室的奠基者,建室伊始,气动力就是飞机研制的先行者和引领者。气动力的专业性质决定了它的特质和地位,气体,看不见摸不着,但就是这个神奇的气体托起了国人的航空报国梦,气动力人怀着对祖国和航空事业的敬仰,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力和青春热血,用双手把一架架性能优良的战机托上蓝天,形成了“气动擎天”的专业文化理念。几代气动力人砥砺前行、百折不挠、无私奉献、默默耕耘,实现着祖国寄予的厚望和航空报国的人生价值。
随着国家对航空事业不断重视和投入,沈阳所不断发展壮大,1998年3月,以总体室和气动力学室为基础成立了1部,孙聪院士是首任部长,赵霞任书记,基本组织架构一直延续至今。如今,沈阳所阔步前进,军机研制实现了跨代和跨越式发展,无论型号还是预研课题都呈现井喷式爆发,从量变到质变,多年的默默积累终于等到了爆发期。
在这一阶段,一批优秀人才从气动力学室脱颖而出,气动力学室专业基础坚实、专业融合性极强、加之底蕴厚重,为人才培养和成长提供了肥沃的有机土壤,他们或成为气动领域的领航者、著名专家,或走向各级领导岗位,可以说繁花似锦。作为气动力学室老员工,我亲眼目睹了他们从气动力学室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拼搏、开拓进取、奋发向上,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现在,沈阳所为年轻人提供了大展宏图的舞台,鼓励年轻人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他们是气动力专业的希望和未来。时代在不断前进和发展,历史赋予了他们新的使命,一代更比一代强,他们定能牢记使命、严谨求实,永远做行业的领先者,不忘过去、珍惜当下、面向未来,秉承“气动擎天”的理念,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发光发热。

供稿/唐莉

责编/杨雨檬

主编/陈赓

监制/宋婉宁

中航工业沈阳所
中航工业沈阳所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航工业”)是由中央管理的国有特大型企业,经营范围涵盖航空武器装备、军用运输类飞机、直升机、机载系统、通用航空等产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