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情缘|闫锋:团结伴我成长 感悟团结力量

政务   2024-12-19 14:01   北京  

掰着手指算起来,我与《团结报》《团结》杂志有着整整20年的满满情缘。虽然最早接触的是《团结报》,但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却是在《团结》杂志上。二十年来,《团结报》《团结》杂志让我坚定加入了民革,始终激励我在民革组织中提升自己,深刻感悟民革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深切感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


与《团结报》的第一次见面,要从2004年深秋的一个下午说起。作为联系人,我前往民革山西太原市委会二楼会议室参加杏花岭五支部的党员活动。走进会议室,看见在座的民革党员进行着热烈的讨论,原来是10月14日的《团结报》第一版刊登了《以情感凝聚人心——记民革太原市杏花岭区五支部》的新闻报道和时任民革山西省委会主委谢克昌的点评。凑巧的是第三版还刊登了民革山西省委会原主委李蓼源撰写的《德育涵融沐春风——记建国后山西大学首任校长邓初民》的回忆文章。




当时的《团结报》有四个版面:要闻、新闻纵横、文史长廊、副刊(读书),一期报纸就刊登了两篇山西民革的文章,展现了省委会三任主委的风采,这让我感到惊叹又十分自豪。正是在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到:太原市一个支部的事迹既能在民主党派中央级报纸头版刊登,又得到了省委会主委谢克昌的点评,民革组织的凝聚力、民革党员的向心力有多么强大;省委会原主委李蓼源撰文回忆首任主委邓初民对山西教育事业的卓越贡献,民革前辈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团结奋斗的优良传统有多么深厚。正是在那一刻,我对民革作为参政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奋斗历程感到由衷地敬佩,更加坚定了自己加入民革的初心和信心。也正是从那一刻起,我从未间断订阅《团结报》、阅读《团结报》、用好《团结报》,把她深深地融进了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尤其是《团结报》电子版上线后,每周二、四、六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快速浏览报纸。


2009年上半年,因工作需要,我成为民革太原市委会机关的一名专职干部。出于承担机关文字材料工作的因素,我更加关注和必读《团结报》《团结》杂志,每一期、每一版的内容都给了我做好本职工作极大的帮助和启迪,开阔了我的视角眼界。


中共十八大以来,《团结报》及时详细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与党外人士共迎新春等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报道各民主党派中央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主要领导撰写学习文章以及各地民主党派组织典型经验做法,集中刊发理论文章,为我们提供了深入学习、勤于思考、交流互动、提升进步的平台和载体。得益于《团结报》《团结》杂志的启发和引导,我充分发挥自己理论研究和文字写作的特长,围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多党合作事业和参政党自身建设等领域开展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2013年,《保持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特色 促进新形势下多党合作事业健康发展》在《团结》杂志第4期发表,《建设高素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重温五一口号 不忘合作初心》《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广泛凝聚政治共识》《不断提高民主党派干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政治建设》《固守圆心 扩大共识》《始终保持团结奋斗的政治本色》《把握好“四个关系” 画出最大同心圆》等理论文章在《团结报》发表。同时还在文史周刊发表了《孙中山太原之行的五次演说》《日本侵华指挥车上所谓的“和平鸽”》,在海峡两岸版发表了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征文《黄埔军校学员毛鸿基之女、山西太原民革党员毛颖青:历史永远铭记“黄埔精神”》。正是通过不断地思想碰撞和理论实践,使我牢记作为一名民革党员,要积极践行“四新”“三好”要求,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十年来,《团结报》《团结》杂志引导我坚定政治方向,给了我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我坚信她们会一直陪伴我,成为我一生的良师益友,衷心祝愿《团结报》《团结》杂志越办越好。


(作者系民革太原市委会四级调研员、联络部部长)



作者 _ 闫锋

本期编辑 _ 蒋天羚 刘雪松

审核 _ 黄昌盛

监制 _ 周福志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团结报团结网
倾听民主党派声音,记录多党合作进程,传播核心价值理念。团结报-团结网公众账号,以独家的新闻报道、丰富的文史资源,展示我国各民主党派履职尽责的点点滴滴,了解名人轶闻,回顾风雨往事。愿与您携手尽览同心盛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