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导演尔冬升监制,卓亦谦编剧、执导的电影《年少日记》将于4月19日全国上映。影片以一本日记连接两段时空,揭开传统家庭教育的罪与罚,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4月17日,影片在上海影城SHO举行路演,导演卓亦谦来到现场与观众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电影放映过程中,千人厅内,鼓掌声、啜泣声此起彼伏。
在上海影城路演现场,卓亦谦与观众交流 钟菡 摄
值得一提的是,《年少日记》曾入围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亚洲新人单元,并在去年上影节举行首映。
《年少日记》豆瓣评分8.6,是近一年最高分院线华语片。前不久,小成本影片《周处除三害》凭借高口碑成为黑马爆款,《年少日记》能否借口碑再次引发观影热潮值得期待。
平淡处更惹观众共情
电影《年少日记》讲述在中学任职的郑老师(卢镇业 饰)意外发现一封没署名的遗书,他必须跟时间赛跑,找出企图轻生的学生,阻止悲剧发生。在寻找遗书主人的过程中,郑老师亲手揭开了自己尘封已久的那段充斥着暴力与痛苦的童年回忆。
电影探讨了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家庭病根,将家庭内部的隐形食物链赤裸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精英父亲对妻子的极端掌控欲,对孩子奉行的“棍棒教育”,将本该温馨和睦的家变成了压抑恐怖的精神刑场。
《年少日记》
电影大约放映到一半时,上海影城SHO千人厅内的啜泣声此起彼伏,一直到影片字幕亮起,记者仍然能听到后排观众在抽鼻子。
其实,《年少日记》的情感表达细腻克制,并没有做音乐、镜头回放等刻意的技术性煽情。现实中像男主角那样在极端高压教育下成长,有同样原生家庭悲剧的人并不多,一些看似平淡的落笔反而更为引发大家的共鸣。比如郑老师的一句台词,“长大后,我并没有成为自己想成为的大人”,戳中不少人的泪点。一位女观众哽咽着分享,“感谢导演,让我们共情了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东西。”
在上海影城路演现场,卓亦谦与观众交流
“影片首映就是在上影节,我记得当时观众很热情,很高兴再次来上海。”站在舞台上的卓亦谦一身文青打扮,蓝色的棉麻衬衫配一副圆框眼镜,下巴上留了一小撮胡子。卓亦谦刚凭借该片获得第42届香港金像奖最佳新晋导演,现场低调谦逊、普通话不够好的他偶尔显得有些羞涩和紧张,“如果听不懂,请一定要告诉我”。有时候没能完全听明白观众的问题,坐在舞台边上的妻子立刻冲过来凑到他耳边讲解,动作自然亲密,就像电影希望传达的主题一样——陪伴。
卓亦谦在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剧组见面会上
“香港的生活节奏很快。每个人都很忙,下班后还在想工作,讨论的都是数字,像每个月赚多少钱,考了多少分等。我们在不停地做看起来很重要的事情,没有空隙好好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家长没有时间陪孩子,我也没有时间陪朋友,好像大家都忘了陪伴多么重要,这让我觉得很可惜。”卓亦谦说,陪伴,是人与人之间很重要的合作。他周围有朋友选择以自杀方式离开人世,如果能多一些陪伴和交流,也许就不会走向这样的结局,这让他有了用电影来讨论这一话题的想法。
上海交通大学观影现场
“我上次来上海时很紧张,当时自己也是第一次在大银幕看这部电影,害怕发现观众不喜欢,或者因为题材太严肃把观众吓跑。”他坦言,自己最担心的其实是有关“青少年自杀”这样的题目到底应不应该被公开讨论,也许这些大家讳莫如深的东西,不去触碰和拍摄才是更好选择。“最近影片在香港上映后也引起一些讨论,有观众很喜欢。参加一些分享活动时,有时候我自己都忍不住哭了。这让我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和责任,我希望能像戏里的郑老师一样,接受自己内心的伤口,它也许永远不会愈合,但需要学会如何面对。”
让观众看到“港片”新意
《年少日记》片长只有95分钟,映后交流时长近1个小时,现场热烈的讨论氛围,以及观众抛出的一个个有关构图、色调的专业问题,让人仿佛提前走进上海国际电影节现场。
导演和观众像朋友似的讨论电影,偶尔有遗漏的地方,求知欲强的观众会适时提醒,“前面那个问题还没答”。路演结束时,还有人大声对着台上称赞,“主持人好棒!”
前不久,上海影城SHO举办了“芳华再续:张国荣、梅艳芳香港电影回顾展”,有观众发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导演喜欢拍黑帮、动作等题材,而现在年轻的新导演的创作类型有很大不同。无论是《年少日记》,还是最近上映的《白日之下》都在关注当下社会问题,让观众看到“港片”的新意。
《年少日记》
“有关‘港片已死’这样的话我在中学时就听过,听了很多年。我刚入行时,会感叹自己生不逢时,但现在我改变了对这句话的看法。它在不断提醒我们要做好电影。”卓亦谦表示,当下中国香港新生代导演的创作题材的确和以前不同,这是因为他们和上一代导演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已经不同。“大家都觉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港片的辉煌时期,那时候每天都有新戏开机,现在节奏慢下来,但也有好处。新导演会把手中的电影当成自己唯一有机会拍的作品。因为慢下来,大家能有时间去想,你最关心的题材、人是什么。很多新演员的演出机会没以前多,但是无时无刻不在准备着自己。电影像水一样,在不停变化,只要还有人在拍电影,香港的电影工业就还在。”
有观众发现,《年少日记》海报和杨德昌《一一》的海报相似,卓亦谦表示,这是一个巧合。“那张照片是拍学校礼堂那场戏时,剧照师在我们吃饭的时候抓拍的。当时没有想太多,后来处理海报时一度担心像《一一》而放弃。”不过,最终还是用了这张,是因为他发现饰演郑有杰的小演员在处理角色上比成人演员懂更多,让他想到了《一一》里的小男孩。“他有次告诉我,拍戏时一喊停机,他很快就从角色中抽离出来了,但他不敢笑,担心其他大人会出戏,所以停机了还在‘演’。其实小孩子的适应能力很强,他们很聪明,很早就懂得观察大人什么时候会紧张、会说谎,这是我选择用和《一一》感觉相似的海报的原因。”
和此前的黑马爆款《周处除三害》一样,《年少日记》制作成本并不高,据说实际拍摄只用了19天,但能感受到用有限的资金做出最好艺术表达的努力。有观众注意到,影片有横、竖两种构图,不同情节的色调也有冷暖对比。卓亦谦透露,这些艺术处理除了自己喜欢结构完整的口味,也和“省钱”有关。“场景就是钱,加入越多场景,就要花更多钱”。他表示,影片中几乎全部的东西都有前后呼应,郑老师与妻子感情甜蜜时,会将其从右边抱到左边,当他们吵架时,妻子也是从同一个方向离开他。在这样的对称结构下,可以做到在同一个场景里多拍一些东西。“殡仪馆和好几个葬礼的镜头其实用的是同一个房间,虽然不太合理,但那个时候我们的团队实在找不到其他场景了,只能不断催眠自己:‘观众不会想那么多’。”
卓亦谦的坦诚引来观众的掌声,而许多设计上的细节被观众注意并产生讨论兴趣,对于创作者而言也是很幸福的事情。对于不少观众对影片结局的疑惑,他表示,郑老师最后相比释怀,更多是在接受自己内心的伤口,而不是继续困在过去的遗憾里。“大家在遇到困难时,其实第一时间想的都是逃避,我同样如此。郑老师不是一个英雄角色,但他最后的举动是有勇气的,也是他开始懂得珍惜当下的第一步。”他希望观众看完后相信,在茫茫人海中,会遇到一个能理解自己的人,不管是有过心理创伤,还是正处在忧郁的阶段,都可以大胆倾诉。
“我创作和拍摄时也觉得《年少日记》是很小众的电影。但从第一次来上海到今天,我知道原来有人的想法和我类似。我很高兴,我和你都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孤独,谢谢你们。”卓亦谦说。
电影《年少日记》由尔冬升监制、卓亦谦编剧并执导,卢镇业、郑中基、陈汉娜、韦罗莎、黄梓乐等领衔主演,将于4月19日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