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科学院推出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重要学术成果丛书

学术   2024-11-05 20:17   上海  


点上方“上海社会科学院”关注


编 者 按


上海社会科学院作为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服务国家和上海发展、服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顺应大势,守正创新,大力推进学科发展与智库建设深度融合。


2024年“上海社会科学院重要学术成果丛书”新作迭出,既有经典学科的深刻沉淀,也有新兴学科的蓬勃发展;既有基础理论的深化研究,也有应用实践的系统探索,力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把上海建设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提供更高质量、更大力度的智力支持。





科创未来的哲学思考

成素梅 等著

2024年9月版


内容简介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进步,让人类再一次站上了历史进程急剧变革的风口浪尖。本书着眼于科技进步的当下与未来,从不同视域对新兴技术发展所引发的学科转型和哲学问题展开了跨学科的学理性分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关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背景下当代科学哲学、技术哲学、认知科学哲学、艺术哲学的新发展,下篇聚焦深化“科创未来”发展理念所带来的伦理挑战与风险,结合哈贝马斯等当代思想资源探讨了人工智能、基因编辑、情绪识别等相关科技伦理问题,并立足于尼采的思想探讨超人类主义议题,以此为契机重思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邹韬奋新闻出版成就研究》

孟晖 著

2024年9月版


内容简介

邹韬奋先生是著名的左翼新闻工作者和文化人的代表,历来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尤其是新闻史)上的研究对象,学界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专著、论文及一些传记作品。不过有些成果缺乏宏观视野,以及系统的梳理、比较和理论总结,鉴于邹韬奋在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仍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本书主要针对邹韬奋先生在新闻出版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以及其生平和思想演变历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本书凸显思想文化史的观照角度,充分发掘肯定邹韬奋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价值地位。在广泛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并对邹韬奋的作品进行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新闻传播学、文学、传记研究等理论,对邹韬奋的思想演变历程及主要新闻出版活动、社会交往活动等作系统梳理研究,归纳其特点,揭示邹韬奋的人格思想特征、文化贡献,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及意义。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罗尔斯

汪志坚 著

2024年9月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用马克思的立场和方法对罗尔斯的政治思想作全面分析和批判的专著。


本书以“自由主义在回应马克思对传统自由主义的批判中发展”这一思想史线索切入展开对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细致考察。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资本论》中将传统自由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加以批判,此后一个世纪的自由主义理论建构都致力于回应马克思的批判。有别于诺奇克、哈耶克、波普尔和弗里德曼等人政治思想中马克思主义的否定性在场,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作为西方自由主义在社会正义议题上的延续,积极地借鉴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意见,可以这么说: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代表了马克思之后自由主义的最新发展。


罗尔斯的思想被认为与马克思具有某些相近性,他本人亦曾参考马克思的著述,由此有必要厘清、呈现二者之间的复杂思想渊源,以深入透视罗尔斯未被普遍了解的思想特点。



《回归本真的交往方式——托马斯·阿奎那论友谊》

赵琦 著

2024年9月版


内容简介

在现代社会,人们之间的冷漠、孤独与无助越发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如何解决这样一种人类交往的困境,回归本真的交往方式?人们该如何走出自我的牢笼,与他人交往,建立友谊,进而塑造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


本书以分析阿奎那的友谊观为基础,以托马斯主义的友谊理论为突破口,阐述了作者自己对于解决当代交往困境的理论洞见。阿奎那是中世纪哲学与神学的集大成者,至今仍是天主教最权威的理论家。汇通神学与哲学、神圣与自然之分是阿奎那最重大的理论创见,其“友谊”观念集中体现了这点。阿奎那将中世纪神学推崇的普遍的和无条件的“爱德”,同希腊哲学以少数人为对象的世俗友谊相结合,创生出一种以所有人为对象的普遍的友谊理论。由此,中世纪宗教神学中最核心的德性“爱德”得以在哲学领域登堂入室,成为现代博爱观念的思想基础。可以说,阿奎那的友谊理论提供了一种合乎道德的交往范本——本书将其提炼为托马斯主义的友谊模式。在托马斯主义的基础上,本书提倡“本真的交往”,它是一种以超越人的小我的情感为基础的交往模式,通过认可、欣赏、彼此创造,人们走出自我、打破孤独、拥抱他人、获得友谊。



《数字化转型、价值链重构与服务化创新——以5G+汽车产业为例》

郭家堂 著

2024年9月版


内容简介

数字化转型驱动着制造企业朝着服务化方向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在新一轮的转型中,产品更新的速度前所未有,组织变革规模宏大,产业的边界日趋模糊,价值链重构意味着游戏规则的改变。因此,理论研究的指导对产业的发展变得至关重要,重点则是选择有潜力的产业进行深入研究,并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突破,形成系统性理论。


汽车产业是众多国家(包括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在历史上多次引领制造业发展的潮流,推动了技术和管理实践的创新,引领着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如今这一传统又富有历史的产业正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数字化转型的浪潮,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本书认为,汽车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将会像以往的每一次重大技术变革一样,为其他制造业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参考,带动整个制造业部门转型升级。本书以5G+汽车产业为例,基于竞争战略理论的价值链分析工具,对数字化转型驱动下的价值链重构和服务化创新问题展开系统分析,丰富了学界对数字化转型问题的理论研究,加深了产业界和政府部门对数字经济背景下产业发展的认识。



全球技术创新复杂度的空间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刘树峰 著

2024年9月版


内容简介

本书在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回答了全球技术创新的竞争态势、地区如何踏上创新发展之路、如何产出具有竞争力的复杂技术、如何优化创新发展路径和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等问题,特别关注中国作为全球技术创新产出专利化成果激增的主要推动者,其技术创新活动对世界科技版图的影响。书中比较了技术创新的肥沃领域和国家间的竞争差异,指出中国技术创新正处在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强调其提升技术创新产出质量的紧迫性。本书从本地技术关联度和创新合作网络两个方面探讨了新技术生成、技术专业化、技术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影响因素,从技术复杂度、技术关联度和技术热点三个方面构建地区技术发展路径选择模型,并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旨在帮助后发地区提升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全球创新合作和科技治理。



《“双碳”目标下汽车制造行业的全球变革及应对策略研究》

王秋玉 著

2024年9月版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汽车制造业,因其是高耗能部门,与双碳目标紧密相关,其转型对上下游产业均有正面影响,并被视为循环经济的关键。新能源汽车等技术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尽管中国与欧美存在差距,但低碳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提供了赶超机遇。本书旨在深入分析汽车制造业低碳转型策略,探索全链条绿色制造体系,通过分析汽车业价值链各环节低碳转型模式与策略,为绿色制造提供认知基础;并归纳各类企业低碳发展策略,强调科技研发、核心技术创新、全周期零碳进程、产业链优化及减碳服务系统建设的重要性,为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提供了实践指导。



“双碳”目标下推进上海建立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研究》

李海棠 著

2024年9月版


内容简介

如何实现“双碳”目标以及如何通过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正是当下环境与生态保护工作讨论的重点。随着生态保护补偿范围的扩大,以政府为主的财政纵向补偿将难以为继。《生态保护补偿条例》的公布,为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提供了重要法律依据。本书以生态保护补偿为主要研究对象,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以期为上海以及国内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构建提供可行且合理的法规政策依据。



《环境规制政策、要素配置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罗理恒 著

2024年9月版


内容简介

本书紧密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实践,从企业间要素配置视角构建了一个相对统一的分析框架,就“中国环境规制通过企业间要素配置影响全要素生产率(TFP)”这一核心机理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当前中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环境规制政策以命令控制型规制为主,但有向命令控制型规制和市场激励型规制等多元化规制手段相结合的发展趋势。以此为现实依据,本书从企业间要素配置视角提出一个中国环境规制影响TFP的理论分析框架,深入剖析环境规制对要素配置进而对TFP的影响及其核心机理,并利用省、地级市及工业企业数据,细致考察从宏观到微观层面不同环境规制政策影响TFP的经验证据及异质特征,为完善中国环境治理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



区域公共服务供给的政府间选择性合作研究

赵一航 著

2024年9月版


内容简介

在区域合作过程中,地方政府不仅需要遵从中央政府的政策安排,同时也会依据自身利益,有“选择性”地开展合作。根据协同治理与政策执行理论,在合作过程中,多元主体间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意向识别与任务执行之间的内在张力。根据上述现象和理论,本书研究提出了地方政府“选择性合作”的核心概念,用以表征地方政府在区域合作过程中表达合作意愿与合作实际执行出现的差异与脱节现象。在对研究背景、核心概念和相关文献进行充分了解和述评的基础上,本书重点分析了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地方政府公共服务领域的选择性合作模式、选择性合作的影响因素,以及选择性合作对公共服务合作绩效的作用路径,以期为促进区域地方政府间有效合作、改善公共服务合作绩效提供实证依据。



《中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及其差异研究》

王新贤 著

2024年9月版


内容简介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一项兜底的制度安排,在保障困难民众基本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低保标准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关键环节。据低保制度的现行规定,城乡低保标准由地方政府结合当地社会救助事业发展实际和经济发展水平来制定和调整。本书梳理了 2008—2017年中国地市数据资料,采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城乡低保标准的空间分布、区域差异和时空演变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城乡低保标准及城乡低保标准差距的内在机理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对城乡低保标准现状和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本书还总结了城乡低保制度存在的问题,在梳理部分发达国家或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社会救助模式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中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践》

于秋阳 著

2024年9月版


内容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面对新机遇、新形势,要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紧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和当前的消费新趋势,分析乡村旅游供给中不平衡、不充分的深层次问题。本书结合消费者行为理论、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理论等相关理论,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供给研究以及乡村旅游需求和感知研究等,分别从需求和供给视角出发,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展开测度分析,通过整合国内外乡村旅游消费的阶段演变特征、乡村旅游供给模式,分析当前中国乡村旅游产业的供给水平、要素差异及其内外部影响因素,并归纳消费行为演变下乡村旅游供给体系现状及优化路径,为乡村旅游产业供给的完善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中日民法的近代化和法典化》

孟祥沛 著

2024年9月版


内容简介

中国法制史源远流长。从《法经》到《大清律》,中华法系从唐朝起即对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发生重大影响。然而,19世纪下半叶,伴随着明治维新,日本在步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同时,其法制也相应地走出中华法系而开始西化。而中国则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才初步确立近代法律体系。中日两国法制改革的道路和结果差异巨大。


本书拟通过对中日两国民法近代化和法典化的比较,揭示造成中日两国民法近代化不同结果的成因,论述立法工作中如何做到保持本国法律传统与继受外来法律文化的协调统一,并试图引出民事立法的历史经验教训,以期对我国民事立法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



《技术与政商:德日两国电力史》

李晨啸 著

2024年9月版


内容简介

电力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产物。电力的普及对于人类社会影响深远、持续至今。电力工业在世界各地的成长路径呈现出纷繁多彩的多样性。本书借鉴"大技术系统"框架,聚焦技术在社会中的演化、技术与政治经济的互动,以政商关系为主线,描述了电力技术在德国日本两国的经济外观与政治外观,探讨了电力工业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发展轨迹的异同,本书指出,不同文明中政商关系等因素的多样性决定了技术发展模式的多重可能性,因此世界上必然有丰富多彩的现代化道路与工业化路径。本书跳出中国之外比较德国日本两国,具有同时考察两大工业国、视野博大的特征。对于汉语学术界来说,本书可填补外国电力史方面的研究空缺、拓宽世界科技史领域的研究前沿。史学所以经世,本书内容横跨技术史、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可供关心技术创新、产业变迁、政商关系的读者参考。



来源:上海人民出版社

制作审核:院党委宣传部

(院科研成果传播办公室)

责任编辑:钱静


扫码关注

上海社会科学院积极响应中央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号召,以构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为目标,大力实施智库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强阵地,成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成为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高端智库。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上海社会科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是展示上海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活动、重要科研成果、优秀科研人才和国际学术交流情况的重要窗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