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抗震救灾里的血肉长城

旅行   2025-02-04 16:01   江苏  


我们很小的时候听过一句来自中国的谚语,说宇航员在太空唯一可以看见的建筑是中国的长城。等我们长大以后不免发现这个故事背后的唯心主义。话说万里的长城早就在时间的野地里颓圮、衰落,物理上的长城只留下枝干末节去留给人们欣赏、参观,仿佛是死去的龙留下的半点鳞片。但是精神上的长城却永远存在,独属于中国人的血肉长城。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引发多次余震,造成巨大损失。本次地震,造成126名同胞不幸遇难,27248户房屋受损,其中倒塌房屋3612户。地震波及定日、拉孜、萨迦、萨嘎、定结等5个县26个乡镇,共计6.15万名群众在本次地震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中国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救援中贴出过一张标语,叫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意思是在同一个中国境内,如果任何地方发生各种形式的灾难,那其余地方都会汇聚过去,源源不断提供地援助,直到脱离险境。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刻,中国军队、中国武警(武装警察,独立于中国军队的一种保卫组织,也并非隶属于警察管理部门)、消防部门和其他专业救援队伍迅速赶至现场,成功营救数百名被困群众,并给受伤人员提供了大量的救灾物资,包括棉帐篷,棉衣被、取暖器等,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震后不到10分钟,救援飞机已经开始出现在天空,震后不到半小时,地震中心区域已开展救援行动,部队、应急、消防、公安及社会各方1.5万余人的救援力量迅速向震区集结。当我们把这一切用“小时”作为单位进行阐述的时候,我们可以更加直观看见“中国速度”。

定日县措果乡、等三个乡在内移动通信信号已全部抢通,受灾人员可以重新打电话和远方亲人报平安,这是地震发生第9个小时我们完成的工作,而在震后第13小时,定日县城和7个乡镇已经恢复供电;在震后第一夜,受灾群众就都按照安排住进了帐篷,吃上了热气腾腾的饭菜。


在地震发生之后,社会各界积极相应。各种社会人士也在社交媒体上呼吁对于灾区的物资或者金钱捐赠。其中国家电网捐出5000万元的援助,中国各大企业也纷纷捐款,彰显对于中国社会的责任感,甚至中国台湾企业“富士康”也捐出2000万元的资金以帮助灾区重建,据官方披露,富士康是台湾企业中捐款数额最大的企业,在此次抗灾中彰显出了“两岸一家亲”的胸怀。中国著名女歌唱家、慈善家韩红也率领其慈善组织发起募捐,将3600件棉衣被等紧急物资送往灾区,据悉,其团队本次献出2000万元捐款。

这些刊载于官方报道的数据就像记年历一样横在灾难上面。在这些宏观叙述中,打动我们的是数字,是毫不吝惜的金钱捐赠,是令人震惊的中国速度,是抗震救灾的中国力量。这些或许让人震撼的数字背后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能扛起山川,上达日月,撑起所有喷张的血脉。

当我们将视角从宏观叙述转移开时,我们或许应该听一些故事性的叙述,一些真实发生于个人身上的事情。我们往往能够看见,民族的史诗背后,是个人命运的篇章。

在这场灾难中,我们得以看见在灾难面前理想的火炬传递,一代有一代。2025年1月9日,在西藏定日县吉定村,当被问到长大后想做什么,13岁的贡嘎笑着指了指救援队说:“像他们一样,当个救援队员”。

我们很荣幸看到这个藏族少年眼里的纯真与钦佩,或许很多年之后,我们也有机会看到他的理想实现与长存,这一刻他和参与救援的消防员格桑次杰的童年仿佛重合了。

受到当消防员的邻家哥哥影响,格桑次仁从小就有一场消防梦。在他终于如愿以偿成为消防员守护一方安宁的时候,灾难降临到了他对家乡。他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他生长的山野。在紧张的救援中,他挨家挨户拨开颓圮的废墟搜寻,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可能的角落。长时间、高强度工作,与生死竞速,在自己日思夜想的故乡。

他的身体逐渐疲惫不堪,看着自己的双手被尖锐的石块划破,发现自己再也没有力气在石头与砖头缝只见奔走,但他只是简单地包扎了一下,稍微喘了几口气便又继续投入战斗。搜救工作一直持续到凌晨5点多,等到几乎没有了睁开眼睛的力气,他最后才能和队友们到曲洛乡中心小学搭建临时住所稍作休息。





在自己的手中,在自己的眼里。一个个被困群众终于得以脱离险情,一件件个人物品得以被平安、顺利转移,格桑次仁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这场灾难中他失去了自己的家,但他并没有囿于自己的悲剧,而是用血肉去守护了更多人的家园。在被摧毁的山头上,和他的同志们一起,堆起一道血肉铸就的长城。在这场灾难救援中,他舍小家为大家,用坚守和担当诠释了消防员的大爱与无私,成为家乡废墟之上最温暖的光。

万里长城今犹在,长见千年中华魂。



平哥闲聊
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里的大小事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