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云南省勐腊县勐仑镇,山川秀丽,气候多变,物种丰富,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就坐落在此。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建有39个植物专类园,保存有一片原始热带雨林,是我国面积最大、收集物种最丰富、专类园区最多的植物园,也是世界上户外保存植物种数和向公众展示的植物类群数最多的植物园。蜜植生境邀请到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园主任杨永平,带我们了解建园65年来的风雨兼程。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1959年,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下简称“版纳植物园”)由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蔡希陶先生领导创建。版纳植物园建园的初心源于当时国家发展橡胶等热带经济植物的需求。科学家们在考察时强烈意识到,当森林被转化为橡胶林地后,很多热带植物资源可能会受影响。因此他们希望能够建立一个植物园,收集保存一些热带、亚热带的物种并加强研究。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航拍
“从时间尺度上来讲,版纳植物园65年来,有一个词从来没有变过的,就是‘热带’。”杨永平总结了版纳植物园备受关注的特点——始终聚焦于我国的热带植物资源。版纳植物园的65年,基本可以被划分为三个阶段。
王莲池
第一个阶段,版纳植物园主要关注热带植物资源或者热带经济植物的引种驯化和研究。早期的版纳植物园开发利用了各类药用植物和食用植物,比如作为抗癌药物的美登木,作为石油压裂液增产剂原料的瓜尔豆。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航海工业需要用一种蕉麻,因为它具有良好的抗海水腐蚀性,它的纤维能用来制造航海的缆绳。经过多方努力,版纳植物园将这种蕉麻引入国内并进行种植生产。还有在风力发电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轻木,版纳植物园从1961年起从古巴、斯里兰卡、加纳等8个国家对其引种并栽培成功。
美登木
Maytenus hookeri
轻木
Ochroma lagopus
早年的版纳植物园有两个研究室,一个研究室叫经济植物研究室,它是专门做经济植物的引种驯化和栽培研究的。杨永平提到了当时一个很有意思的项目——油瓜。油瓜是30年代由蔡希陶先生在红河州屏边县采集的植物,它长得有一点像小南瓜,但是里面的种子像核桃那么大且含油量很高。“蔡希陶先生觉得当时我们国家大家吃油很困难,就是都没有油。他就采取野生植物驯化,然后植物园开始在这方面进行一些研究。”
油瓜
Hodogsonia macrocarpa
蔡希陶先生和科技人员在研究和交谈油瓜栽培管理
另一个研究室是实验生态学研究室。在规模化栽培橡胶的背景下,如果进行橡胶的单一种植,可能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不一定能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以蔡希陶先生为代表的植物学家们希望构建一个人工雨林:上层树种是橡胶,下面是咖啡茶叶,还有药材,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称之为的混农林。这实际上是一个多物种多层次的人工群落,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橡胶-茶混农林
版纳植物园保留了一片橡胶林,不再割胶,只做少量的干预并引进一些物种。由于这片胶园距离周边的自然植被很近,它慢慢地恢复成一个热带雨林。杨永平说:“你现在进去里面的时候能看到很大的橡胶树,但是周边有100多种植物已经进入到这个林子里面,有乔木、灌木、草本等等。”
热带雨林
杨永平总结道:“未来环境友好或者生态友好的胶园需要关注的还是在林下。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更需要关注它的生态效益。像西双版纳大面积的森林,转变成橡胶林以后,它的生态效益是很低的。它造成的水土流失、水源涵养,甚至是小气候的改变,都可能会对这个区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所以我们认为未来在西双版纳,甚至我们国家,生态修复或者人工森林恢复还是很重要的。”
人工雨林
在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时,版纳植物园还开展了一些高科技含量的植物研究,比如基于系统发育基因组解析兰属植物的多样性演化历史。此外,版纳植物园也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转移。西双版纳地区蚊虫比较多,跳蚤草则具有良好的驱蚊止痒效果。经过引种栽培和优化精油提取工艺,版纳植物园形成了跳蚤草种植及精油加工关键技术成果,并将其转让给当地企业生产推广。还有如红豆蔻花精油的相关专利,可以应用于开发具有美白和抗氧化等功能的美容化妆产品。
跳蚤草(勐腊毛麝香)
Adenosma buchneroides
版纳植物园还有很多类似的大小不一的专利成果,在进行成功转让后,依托于下游企业去开发产品和市场营销。谈到未来的发展方向,杨永平说:“因为药物的开发周期长,需要的研发体系也比较复杂,未来我们可能更聚焦在一些大健康的产品,可能会更有优势。”
红豆蔻
Alpinia galanga
20世纪80年代,版纳植物园进入第二阶段,主要聚焦于植物资源的保护。杨永平阐述了保护工作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就地保护,协助云南,特别是热区开展保护区的植物调查。在80年代,很多科学家都参与了西双版纳周边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调查,我们要弄清楚我们保护区究竟有什么。另一方面是迁地保护,把一些珍稀濒危植物引种到植物园,然后加强研究,同时也开展繁育和野外回归。”比较典型的如白旗兜兰,野外自然分布数量极少,版纳植物园将其引种繁育后再回归。
白旗兜兰
Paphiopedilum spicerianum
据他介绍,版纳植物园从1959年开始收集引种植物,编号的引入物种共有6.7万,目前存活的有2万多,其中经过鉴定了的大约有1.4万种。版纳植物园的39个专类园主要收集了这1.4万种植物并进行展示,也有一些本土植物在沟谷雨林中。以棕榈园为例,全世界棕榈科植物有2000多种,版纳植物园收集了400多种,是国内外的植物园里收集和展示棕榈科植物比较多的。还有如百竹园内收集了国内外200多种竹子。
棕榈园
这就是植物园,从收集、研究到展示,包括开发利用植物资源。谈及未来成为国家植物园,杨永平认为版纳植物园要长期坚持收集保存种质资源的工作:“从国家植物园的建设来讲,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核心价值,就是要立足中国热带,面向全球热带,收集保存我国干热河谷和热带地区的植物资源,同时全覆盖中南半岛和亚洲热带的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不仅仅是为了收集,还有科学研究如何来加以利用和展示等等。”
绿石林-树瀑布
按照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目标,到2025年将设立5个左右国家植物园,使7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5%以上我国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得到迁地保护,初步建立协同高效的国家植物园管理机制。杨永平认为这个目标是能够实现的,全国大大小小的各种植物园可以共同做到70%以上。
荫生植物园
从版纳植物园的角度来看,更多考虑的是热带区域的珍稀濒危植物,在版纳植物园收集的1.4万多种植物中,受威胁植物有1792种。杨永平展示了一些数据:“我们收集的中国特有植物1535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植物849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植物802种。这些数据表明什么?我们未来的国家植物园里,开展国家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大野芋-巨大的“爱心“
版纳植物园目前收集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397种(Ι级64种,Ⅱ级333种)。未来适合生长在热带地区的国家级保护植物,将成为版纳植物园工作中优先收集的物种。收集植物物种首先要评估其野外生存的自然状况、数量和遗传多样性,其次要对一些核心的遗传资源进行迁地保育,引种回来进行研究和繁育。版纳植物园最近在进行的龙脑香科植物收集引种就是一个案例,对其在国内外所有的类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估,寻找到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再引种回来。
龙脑香科-云南娑罗双
Shorea assamica
杨永平表达了对保护植物未来的美好愿景:“希望最后所有繁育的植物不是种在植物园,而是能够走出植物园,回归到一些生态修复的地区甚至是我们的热区,然后再去进行一些推广和种植。”
榕树园
进入新世纪以后,版纳植物园迈入了科学植物园的阶段。杨永平解释了植物园和研究所的区别在于,它有三大功能。第一个功能是物种保存,版纳植物园希望能够按照前辈们的设想建设一个热带植物的大本营,加强收集保护本土的珍稀濒危的热带植物。
萤火之森
第二个功能是科学研究,杨永平经常说如果没有科学研究,植物园就是一个公园。在展示植物的同时,植物园最重要的是一个科学内涵,要持续地加强对植物的研究和产出更多的科研成果。“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发达,我们加强了科学研究,特别是加强了森林生态学的一些研究,研究热带到亚热带的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什么情况。我们现在有20多个团队,是做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的。同时,版纳植物园也仍然做引种驯化和保护利用的研究。”
沟谷雨林
第三个功能是科普教育,也被称之为环境教育。版纳植物园园区内设有园林园艺中心、环境教育中心和旅游管理部三个业务部门,结合作为国家5A级景区的功能,共同开展一些科普宣教活动。版纳植物园的39个专类园,承担了收集展示1.4万多种植物的功能。杨永平提到在未来的专类园建设中,会考虑更多适合大众参观和科普教育的设计。比如野生蔬菜园内收集了国内外400多种可以作为食用的蔬菜,这就是从用途的角度来进行展示。
野生蔬菜园
博物达人训练营
版纳植物园推出了7个研学品牌,可供大众申请来植物园参与活动。在“妙趣棕榈”研学活动中,游客可以在棕榈区捡一些果实并打磨,借此了解到棕榈科的知识。游客也可以通过“百花探秘”研学活动认识园内各种各样的花,“闻香之旅”研学活动则能让大家在百香园里闻到不同香精香料的味道。
百花园植物迷宫
杨永平希望能够建立一个科普团队,在目前版纳植物园60多个讲解员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向大众进行植物学和热带雨林生态学等知识的传播和科普,让更多人关注到植物保护事业。“自然教育或者环境教育、科学教育,是通过这样一个活动,传递更多保护的信息、植物学的知识、甚至是科学家的精神。未来我们的科普宣教可能会以环境教育中心为主,以教育为本。”
雨林夜观
《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中明确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将坚持对植物类群系统收集、完整保存、高水平研究、可持续利用,发挥迁地保护、科学研究、资源利用、科普宣教、园林园艺展示等多种功能作用,形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国家活植物迁地保护体系。版纳植物园秉承“秉恒致知 和实生物”的核心理念,以建设“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和热带植物大本营”为定位,对热带植物进行保育研究和开发利用。
棕榈园瀑布
与版纳植物园的目标一致,由蜜植生境发起的公益项目一直致力于推进植物保育科研,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问题日益加剧,保护植物和自然环境的任务刻不容缓。希望通过蜜植生境的生境文学和艺术,能够让大家认识到这些亟待保护的濒危植物,并参与到保护植物的行动中去。
受访者介绍
杨永平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系统发育、传粉生态学、植物基因组演化等研究,曾参加过青海可可西里和北极斯瓦尔巴德地区等综合科学考察。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等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参编专著5部,曾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
蔡希陶先生是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创始人,我虽然与蔡希陶先生未曾谋面,但我在昆明和版纳工作期间,听到许多关于蔡希陶先生的故事。蔡希陶先生身上坚忍不拔的品质让我印象深刻,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能坚守初心,坚守岗位。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叶,蔡希陶先生所在的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前身)经费拮据。为了维持基本生计,蔡希陶先生带领大家租地办农场,靠种蔬菜、种粮食、种烟草、甚至养小动物出售,艰难维持了四五年,直到1949年末昆明和平解放。1959年,蔡希陶先生带领一批植物园的建设者,从昆明到边陲勐仑镇建设中国第一个热带植物园。他们筚路蓝缕,盖草房、烧砖瓦、挖公路、建实验室和办公室,工作生活的艰难难以想象,蔡希陶先生曾把早年建园者比作“集体鲁滨逊”。我心中始终有个“蔡希陶”,是他鼓励我在困难中坚守岗位,在逆境中坚守信念。
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中)(1911-1981)
2016年11月,我和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同事们计划去西藏墨脱考察,出发前我一个小心愿,希望这次考察能在墨脱找到心心念念的藏咖啡(Nostolachma jenkinsii ),藏咖啡其实与我们经常喝的咖啡不是同一个属植物,但都是隶属于茜草科。进藏前,好几个对墨脱植物比较了解的同行说,藏咖啡就是一个“传说”,提醒我不要抱有太大的希望。
11月10日,我们如期到了墨脱县城,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往背崩乡方向出发,沿途对周围的植物种类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采集。临近中午时分,大家因为出发早,已是饥肠辘辘了,于是我先到背崩附近看看是否有餐馆,大家吃午饭同时把样品处理一下。在距离背崩乡几公路处的一家餐馆,我订到了午餐。由于餐馆的标识非常不清楚,我担心后面的同事错过,就亲自站在公路边上等。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我就沿着对公路两边的植物进行了仔细的搜寻。突然,我在路边坡上发现红绿相间的果实,酷似咖啡的果实。对植株、叶片、果实仔细观察后,发现这竟然是藏咖啡!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藏咖啡
Nostolachma jenkinsii
为了不让您最关心的内容被湮没
防止我们一不小心失散
快把“iPlants”设置为星标吧★
只需三步↓↓
文章顶部点击「iPlants」名称进入公众号主页,点击右上角「三个小点」,点击「设为星标」,iPlants名称旁边出现一个黄色的五角星,就设置成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