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物换星移,岁月如歌。广大老同志是新中国建设的见证者、参与者、奋斗者,他们燃烧激情、无私奉献,为党和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过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信仰,传承的是情怀。一枚勋章、一张照片、一页旧纸、一件工具......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让我们从一个个承载着大陈岛垦荒历史的老物件出发,一起重温艰辛的奋斗历程,体悟承载的精神力量,坚定肩负的使命责任。
老物件:
“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旗帜
讲述人:王宗楣
原大陈岛垦荒队第二任队长
这面旗帜是1956年团中央送给我们大陈岛青年垦荒者的,上面写着“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金色大字,虽然经过六十余载的岁月洗礼,但依然字迹清晰、光辉夺目。这面旗帜是大陈岛垦荒历史最真实的见证,也是我们垦荒记忆的开始。
组建青年志愿垦荒队那年,我主动带头报名,被组织任命为大陈岛垦荒队副队长。1956年1月,我和首批温台青年志愿者一起扛着这面旗帜,慷慨激昂地奔向大陈岛。从椒江坐船到大陈岛要5个多小时,面对上岛后的满目疮痍和艰辛恶劣的条件,如何提振大家的士气,成为我面前的第一个难题。
中间带红花的为王宗楣
于是,我就和队长卢育生带着大家去下大陈的最高峰宣誓,站在山峰上,迎着呼啸的海风,我们齐声高呼:“我是一名青年志愿垦荒队员,志愿来到祖国的大陈岛,面对着祖国的海洋,背靠着祖国的山河,脚踏着海防前哨,肩负着人民的希望,我们宣誓,坚持到底,决不退缩,与英雄的边防军一起,用辛勤的劳动,把海岛变成可爱的家乡!”慢慢地,大家的士气提振起来了,对大陈岛垦荒事业也更有信心了。
1956年2月2日,上岛的垦荒队员在队旗下宣誓。
恢复生产是大陈岛的第二个难题。为此,我们分成了2个中队和10个小队,在荒废的土地上种土豆、番薯等农作物,还建了农场来饲养猪羊、发展畜牧业。
1958年,国家水产部提倡海带南徙,于是我带了4个人去大连学习海带养殖技术,我们在大连培养出了海带苗后,乘坐四千吨的大轮船在海上走了三天两夜,成功地把海带苗带回了大陈岛。
同年,为了发展海洋产业,我们还花了3万元造了一对机帆船。这是我们用捕鱼挣的钱和大家捐出的钱建造的,约三十吨,六十匹马力,这是我们大陈岛上的第一对机帆船,这个船还是我给它取的名字,叫“勇敢号”。
大陈垦荒队员捕鱼场景
68年过去,大陈岛现在已然成为“东海明珠”,我也把这面旗帜捐赠给了椒江区档案馆,希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新一代的垦荒者能继承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敢于担当、不怕艰难、甘于奉献,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