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乱循环的历史中,缺失的不仅仅是真相

文摘   历史   2024-09-06 20:23   北京  



“乡亲,我苦甚,无钱用,愿借尔头,可领五十两赏格。”
——清·毛隆保《见闻杂记》

治史,是中国人的强项。但是,梁启超先生却发出疑问:历史是一个民族的力量之源,但是为什么中国历史没有成为中国人的力量之源?
 
这是因为,历史不仅关乎真相,更关乎道德与信仰。读有洞见、有态度的史书,思考历史的发展逻辑,去寻找真理和自由——只有在这个时候,历史才会成为一种力量之源。

作为一个在历史上早熟,但后来被西方超越的东方大国,国人一边想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但同时却习惯了“从中国看世界”,而不是周有光先生说的“从世界看中国”。

在治乱循环的历史中,中国历史缺失的不仅仅是真相,还有道德与信仰。以传统固有的史观看世界,既看不懂文明的世界,也看不清真实的自身。

正如历史学者朱维铮所说:“想象中国是仅有一扇窗户的房间,外国学者只能通过窗户看里面,而中国的历史学家在屋内,似乎洞察一切,但唯独不知道这间房间坐标何处。”
 
而外国汉学家,能帮我们找到房间的位置。

◎《哈佛中国史》:多重角度定位中国



如果要用一个关键词定位《哈佛中国史》,那就是:多元
 
它通过两种21世纪新的史学研究方法来呈现:全球视野和多重历史叙述对象。

主编卜正民一直都认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比我们想象的要广泛得多。
 
因此他将自己最擅长的全球史观,融入了《哈佛中国史》。
 
在这样的视野下,中国史被放到了更广阔的地理空间中。

比如卜正民亲自撰写的《元明》一卷,就特意设立了一章讨论南洋。讲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明朝在世界中的故事”。

15世纪起,西班牙的大帆船贸易开始称霸世界,白银与香料往来美洲与亚洲,为相关国家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明朝由此成为一个“白银帝国”,并参与到“南洋世界经济体”的交互活动中。
 
有趣的是,当初大帆船航行的区域,正是今天经济、政治和社会最为活跃的区域,也是未来世界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
 
全球史观不仅使“中国”在地理上被拓展开,还能够让我们以更全局的思维来关联彼时彼地与今时今日。
 
再比如《清朝》卷中,关于清朝与亚洲,与欧洲的交流上。近代中国不再是一个受害者的形象,而是全球史中同类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
 
横向我们能够理出一条世界近代东方农业帝国的发展线,纵向上能够对比为什么东西方在近代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其实这正是梁启超一辈的思想家想要达到,却收效甚微的史观。

◎《哈佛中国史》:在历史叙述对象上的突破


这本书沿着帝制的主要脉络,延伸出环境、宗族、亲属、女性、日常礼仪、公共卫生等更多的内容。让历史中那些面目模糊却不可或缺的普通人鲜活起来,使中国历史更具生命力。
 
比如在《秦汉》卷中关于女性和儿童的论述,就十分丰富。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女性和儿童大多隐于后宅,在宗族制度和社会生活中被一笔带过。但是在《哈佛中国史》中,女性展现在政治角力中的具体作用。而儿童则成为了讨论中国伦理的一个侧面。
 
再比如《宋朝》卷中,单开辟了一章研究公共领域中的私人生活。采用当下最新的考古和文献研究成果,讲述了一个更加生活化的宋代。
 
正如卜正民所说,《哈佛中国史》是抱着“生命经验之复杂”的想法完成的,而不是退回到“历史事件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它该发生”那一套统一的、早已建构出的历史叙述中。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哈佛中国史》(礼盒套装,全六册):四位国际著名汉学家,倾十年之功完成;酝酿十载译介至中国,海峡两岸优秀青年历史学者携手翻译。著名历史学家葛兆光先生称之为“世界中的中国史”。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购买收藏。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让读好书的人,先知道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