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6年,留给今天的三条经验

文摘   其他   2024-12-18 20:29   北京  

1978年12月18日,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会后,中国开启了一系列重大变革。这一天因此被确定为“改革开放纪念日”。

46年后的今天,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剧变,而且这种趋势丝毫没有逆转的迹象。这也是近些年对改革开放讨论、缅怀,甚至高调纪念越来越多的重要原因。

那么,改革开放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到底改变了什么?为什么近些年又遭遇了挫折?

《我与八十年代》《中国经济改革进程》《现代化新论》三书,从三种不同角度对改革开放进行的总结,再加上三本书的作者都曾深度参与或长期研究改革开放,他们的见证和洞见,或许正是留给当下时代的重要经验:

一、决定改革成败的两大关键因素是:理念与领导力。正确的理念和强的领导力,推动改革前行;错误的理念和强的领导力,导致坏的结果。

二、市场经济再造了中国,也壮大了全球的自由力量。经济改革始终是主线。经济改革大胆突破,政治改革慎之又慎,当后者的吁求高涨,可能引发动荡时,不惜放缓甚至暂停,以保障经济发展顺利进行。

三、落后国家模仿先进国家的技术,短期内可能带来快速增长,但也可能埋下重大隐患。要获得后发优势,一定要先做个学习成功制度的好学生。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读懂改革开放,不仅有助于了解过去几十年更真实的历史,还可以帮助我们厘清今日问题的由来。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读懂改革开放”三书。这三部经典是可以传世、并且迄今在该领域还没有可替代者的重量级书籍。


马国川《我与八十年代》
“发展经济很重要,解放思想更重要”

经济可能靠一时幸运做出正确选择而腾飞,却不可能凭运气永远做出正确选择,如果没有普遍性的自由、开放、包容的思想,任何经济奇迹都不可能长久。

马国川的《我与八十年代》一书,就描绘了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成果。本书是自2007年底开始进行、持续至2008年岁末的系列访谈结集。

访谈对象为影响深远的十二位八十年代风云人物——王元化、汤一介、李泽厚、刘道玉、张贤亮、刘再复、温元凯、金观涛等著名学者。

书中,王元化的一句话可谓意味深长。他说:“我深信学术的价值,必然比一时的政治更大。”

不夸张地说,通过《我与八十年代》这本书,不仅能回望那个逝去的时代,同时也相当于是对当下时代的审视和追问。


吴敬琏《中国经济改革进程》
“改革的玄机在细节中,细节中能看到‘魔鬼’”

当年的改革为什么能够比较顺利地推进?当下改革又何以进入了更加复杂的“深水区”?

这些问题并不是谁都能看到的大的政策方向能明白的,很多玄机其实都隐藏细节之中,只有在细节中才能看到真正的“魔鬼”。但这些细节是普通人根本无法探知的。

而吴敬琏老先生则是80年代决策的亲身参与者、“四十年经济改革”的完整亲历者,既有经济学家的素养与良知,又有政策制定与实操的经历。

吴老写得这本书不是就经济谈经济,而是从政治决策、体制运转的角度,自上而下地看过去40年的经济变化,在这样的高度下,呈现出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所以很多今天的经济问题和根本症结,都可以从这本书中一览无余。

难怪又读者说“只有吴敬琏先生,能写出这样一本书”;“只有读他的书,才能感受到亲临改开历史现场的感觉。”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在野蛮化和现代化之间,没有第三条路”

现代化给绝大部分普通人带来利益,野蛮化让一小部分“精英群体”享受特权,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第三条路。“既要又要”的第三条路,实际上还是野蛮化占主导地位,是一条注定失败的路。

北大已故历史教授罗荣渠认为:中国当下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遇到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即 现代化转型问题。

他写的《现代化新论》,论述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总趋势和近世中国的社会巨变,还特别对“改开时代的政府作用”作了专题考察。

书中许多见解都很独到、精辟,是中国有关现代化研究的扛鼎之作,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极具参考价值。

因此有书友感叹说:“如果说有几本书是枕边书,那么这本书值得入选!”

······

改革开放不仅仅关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也关乎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与生存,不仅关乎物质的多少、衣着的美丑、馒头的价格,也关乎权利的保障、财产的安全、思想的自由......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先知书店诚挚推荐以上三部理解“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与“中国现代化”的重要著作。

其中,马国川的《我与八十年代》为作者签名版,吴敬琏的《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为作者签章版,非常具有珍藏价值。感兴趣的书友不要错过,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阅读: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让读好书的人,先知道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