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的主要内容:
GJB 190:未明确范围和引用文件。
GJB 190A:增加了“范围”部分,明确规定了标准的适用对象(产品特性分类),并引入了引用文件,如GJB 909、GJB 1405、GJB 9001等,确保标准实施有据可依。
GJB 190:包含了一些基础术语,如产品、最终产品、特性、特性分类等。
GJB 190A:删除了这些基础术语的定义,补充了“检验单元”的定义,并简化了术语体系,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定义,使标准更加简洁明了。
GJB 190:对特性分类的要求较为笼统,缺乏具体的指导。
GJB 190A:增加了“一般要求”部分,详细规定了特性分类的目的、流程和责任分工,明确了设计部门在特性分类中的主导作用,强调了工艺、生产、检验等因素的考虑,增强了标准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GJB 190:特性分类过程较为简单,缺乏系统化的步骤。
GJB 190A:新增了“产品特性分类过程”章节,详细描述了特性分析、划定特性类别、确定特性项目和特性分析输出的具体步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管理流程,确保特性分类工作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GJB 190:特性分析的内容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产品的功能和技术指标上。
GJB 190A:扩展了特性分析的范围,增加了环境条件、维修、失效模式、材料、制造与工艺、互换性、协调性、寿命、安全、裕度等多个维度的分析项目,使特性分类更加全面和深入。
GJB 190:对特性类别的划分较为模糊,缺乏明确的标准。
GJB 190A:引入了特性分类表(见附录A),明确规定了如何根据特性发生故障或不满足设计要求的后果严重程度来划分特性类别,确保分类的科学性和一致性。
GJB 190:对特性分析输出的要求不够具体,缺乏明确的格式和内容规定。
GJB 190A:增加了对特性分析输出的具体要求,包括特性分析报告、关键件(特性)和重要件(特性)项目明细表的编制,并规定了特性分类符号的标注方法,确保输出文件的规范性和可追溯性。
GJB 190:未涉及三维模型的特性标注。
GJB 190A:新增了对三维模型中关键件、重要件的特性标注要求(见附录C),适应了现代数字化设计和制造的需求,确保三维模型中的特性信息能够准确传递和应用。
GJB 190:附录中包含了关于关重件的定义。
GJB 190A:删除了原附录中关于关重件的定义,增加了三个新的附录(A、B、C),分别为特性分类表、特性分析报告编写示例和关键件、重要件补充说明,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指导。
1. 增强系统的可操作性:
GJB 190A通过引入“产品特性分类过程”章节,详细规定了特性分析、划定类别、确定项目和输出结果的具体步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闭环管理流程,使得特性分类工作更加系统化、规范化,便于实际操作。
2. 提高分类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新增的特性分类表(附录A)为特性类别的划分提供了明确的标准,避免了主观判断带来的不确定性,确保分类的科学性和一致性,提升了分类结果的可靠性。
3. 扩大特性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GJB 190A扩展了特性分析的范围,增加了多个维度的分析项目,使得特性分类更加全面和深入,能够更好地识别和控制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提升产品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
4. 加强输出文件的规范性:
GJB 190A对特性分析输出文件的格式和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确保输出文件的规范性和可追溯性,便于后续的质量管理和审查,提高了工作效率。
5. 适应现代数字化设计和制造需求:
新增的三维模型特性标注要求(附录C)适应了现代数字化设计和制造的需求,确保三维模型中的特性信息能够准确传递和应用,提升了设计和生产的协同效率。
6. 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指导:
GJB 190A增加了三个新的附录,分别为特性分类表、特性分析报告编写示例和关键件、重要件补充说明,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指导,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标准,增强了标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GJB 190A-2024相比GJB 190-1986,在范围、术语、一般要求、特性分类过程、特性分析、特性类别划分、特性分析输出等方面进行了多项改进和完善,显著提升了标准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通过引入详细的分类流程、明确的分类标准、规范的输出文件要求以及适应现代数字化设计的特性标注要求,GJB 190A为产品特性的分类和控制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支持,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