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甘肃省通渭县紧扣“以养殖业牵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做大牛羊、稳定猪禽、做强龙头、做精加工”的总体思路,着力打造牧草、肉牛、肉羊、生猪循环发展的草畜产业园,加快构建以千家万户养殖为基础、设施规模养殖为重点、种养加销一体化的草畜循环发展格局。
泉生锦农牧专业合作社(李和 摄)
养殖企业打头阵带动产业融合发展
走进通渭县鸡川镇泉生锦农牧专业合作社,阳光洒在牛棚里,牛儿们悠闲地吃着青贮草。合作社负责人张全胜指着牛群说,这个圈舍是专门为那些想养牛却没技术和圈舍的农户准备的,寄养费折成工价,能带动农户来合作社务工增收。
张全胜算了笔账:“每年3000元养牛成本,妇女务工每次100元,30次工可抵清;男性每次120元,25次工就行。牛养一两年后,农户可自主售卖,收益全归己有。”
在通渭县范围内,泉生锦农牧专业合作社堪称养殖业发展的佼佼者之一。在其引领示范下,鸡川镇的养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全镇已有400余户农户投身建舍养牛事业,7家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同时一大批养殖能手崭露头角,为当地养殖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近年来,通渭县将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视为优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核心,重点扶植了一批如泉生锦一样现代化程度高、发展潜力大的养殖企业。这些企业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带动传统小散养殖迅速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型升级,有力推动了草畜产业融合发展。
采收饲草玉米(陈佰万 摄)
奖补政策注活力调动养殖积极性
在鸡川镇川道村姚让万的牛棚中,4头西门塔尔毛色红润、体形匀称,其中3头是今年8月引进的能繁母牛。
姚让万欣喜地说:“我是三类户,一头牛补贴5000元,三头补贴1.5万元,自己只需掏3500元就能引进这么好的母牛,这更坚定了我养牛的信心。”
通渭县积极落实良种引进奖补与免费供种政策,大力扶持养殖主体引进牛羊良种,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2024年引进能繁母牛2028头,补贴904万元,还成功创建4个市级牛羊养殖示范村,通渭县现代农业(肉牛)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什川镇吴湾村就是4个市级牛羊养殖示范村中的一个。目前全村有养殖户168户,牛存栏726头,户均3.7头,羊存栏1280只,户均6.6只,已形成“户户种、家家养、肥还田、牛变钱”的粮草循环路子,养殖业成为吴湾村群众增收最重要的渠道。
村民黄占胜家养了60头牛、50只羊,还种了50亩玉米地,一年能卖100多只羊,一只卖500元;育肥牛一年能卖近30头,一头1万元左右。草畜联动,种养循环,村民也过上了“牛”日子。
运输青贮玉米 (陈佰万 摄)
优质饲草筑根基保障产业稳发展
饲草作为草畜产业稳定发展的基石,不管是散户还是种植大户,都十分看重饲草的数量和质量。每至深秋时节,通渭的田间地头便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饲草玉米的收割、运输、青贮等工作环环相扣,紧张有序地开展。
陇川镇徐湾村农户牛吉祥深有感触地说:“前些年,玉米秸秆都是在地里直接焚烧,既破坏生态环境,又污染空气质量。如今,一亩地的玉米秸秆卖给合作社能换来几百块钱,这些钱足以购买地膜和肥料,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在饲草方面,通渭县始终坚持“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基本原则,高瞻远瞩、科学规划,持续完善饲草配套措施。目前,全县优质饲草种植面积稳定保持在100万亩以上,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达22万亩,拥有5家年加工能力在2000吨以上的大型饲草加工企业,优质牧草年产量突破325万吨,为草畜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在一系列政策扶持与产业发展举措的强力推动下,通渭县草畜产业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目前,全县畜禽饲养量达239万头(只),牛羊猪鸡饲养量分别达32万头、52万只、35万头、120万只,畜禽出栏量114.6万头(只),牛出栏9.1万头、羊出栏25.6万只、猪出栏19.9万头、鸡出栏60万只。肉蛋奶总产量4.8万吨以上,草畜产业总产值达38亿元,全县农民人均牧业可支配收入4400元。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通渭县草畜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也为通渭县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记者 吴舒睿 通讯员 李娟 李和)
监审:张文博 编审:杨强鹏
责编:田倩倩 编辑:王卓香
往/期/回/顾